迁都长安,并且和高欢彻底敌对之后,不管内心如何想,孝武帝都不得不依靠宇文泰,因而,元脩加封宇文泰为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将国家有关军政事务,都交给宇文泰负责。同时,为了拉拢宇文泰,孝武帝又将妹妹,冯翊长公主嫁给宇文泰为妻,拜宇文泰为驸马都尉。占据洛阳之后,高欢按照正常操作,以对国家不忠诚的名义,杀掉了朝中一批老臣,换上了自己的心腹党羽。因为皇帝不在自己手里,为了方便自己以朝廷的名义行事,高欢推举清河王元亶为大司马,主持尚书省事务,临朝称制,暂时代行皇帝职权。元亶,也是孝文帝元宏的孙子,清河王元怿的儿子,宣武帝元恪的侄子,孝明帝元诩、孝武帝元脩的堂兄弟。八月,稍稍安顿好洛阳事务之后,高欢打着迎接皇帝回国都的名义,亲自率领大军,杀奔潼关方向。高欢这么做,主要是为了显示一种态度,表示自己对孝武帝仁至义尽,为下一步再次废立皇帝做准备。当然,也有试探试探宇文泰的能力,巩固一下洛阳西部防线的意思。高欢一面派使者直接去长安面见孝武帝,带着自己的奏章,邀请孝武帝返回洛阳,一面率大军顺利攻占潼关,并进军到华阴城,扎住大军。从离开晋阳开始,高欢就不断给孝武帝写奏章,一直到所部大军到达华阴,高欢的奏章也没断,整整写了四十封,前面的奏章主要是指责皇帝偏听偏信,后来的奏章当然都是劝孝武帝回师洛阳。孝武帝一直没有理睬。当然,高欢也并没有继续进兵。高欢也明白,以自己的实力,不可能轻易消灭宇文泰,因而,做足了声势之后,高欢留下兵马守卫潼关等处,然后率军返回洛阳,开始安排更换新皇帝事宜。本来清河王元亶临朝称制这两三个月以来,处理各项事务也算中规中矩,其内心也认为自己必然是下一任皇帝了。可惜,高欢这次却改变了主意,不准备扶立一个成年的君主了,省得再给自己找麻烦。于是,高欢扶立元亶的儿子,年仅十一岁的元善见为新的皇帝,改元记年,是为东魏孝静帝。至此,北魏正式分裂为两个国家,史书中将高欢控制的朝廷称为东魏,宇文泰控制的朝廷称为西魏,双方大体上以潼关一线为边界。原北魏各势力,在一番犹豫不定之后,或被拉拢,或受威胁,或者根据自身所处地域,或者原来就心有所向,纷纷或归附东魏,或归附西魏。扶立元善见为帝之后不久,高欢迁都邺城,再之后,高欢本人依然返回晋阳。东魏朝廷渐渐稳定下来的时候,西魏朝廷却又起了大动荡。孝武帝元脩不惜拼尽一切,对高欢用兵,失败后迁都长安的举动,是北魏分裂的直接原因,可惜的是,即使如此,孝武帝依然没有改变自己傀儡的命运。刚刚到达长安的时候,孝武帝和宇文泰还做出一副君臣相得益彰的表象,不过,时隔不久,二人的矛盾就彻底爆发并迅速达到顶点,孝武帝开始谋划对付宇文泰。宇文泰更不示弱,率先动手,于534年底,悍然用毒酒毒死了孝武帝元脩。此时距离孝武帝迁都长安,还不到半年时间。从这点来看,宇文泰比高欢更加心狠手辣,干脆果断。皇帝死了,别管怎么死的,还得扶立一个新的啊。本着高欢所作的一切都是错的,必须反其道而行之的观点,宇文泰开始选择新皇帝人选。你高欢不是为了专权而扶立幼帝吗?我宇文泰大公无私,要扶立就扶立成年君主。于是,宇文泰扶立追随孝武帝元脩一起到长安的南阳王元宝炬为帝,改元记年,是为西魏文帝。元宝炬也是孝文帝元宏的孙子,临洮王元愉的儿子,宣武帝元恪的侄子,年纪比刚被毒死的孝武帝元脩还大三岁,是其堂兄。当然,不管成年与否,都是傀儡是毫无疑问的。新皇帝即位之后,立刻又提升宇文泰的官职,加封其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行台、封爵安定公。
东西魏各自内部不断争权夺利的同时,从
建立之初,双方之间的战争几乎就没有停止过,不过互有胜负,谁也占据不了明显的优势。而且,双方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自掌控的地域内,都有归附于对方的势力。高欢率大军返回洛阳,更换皇帝的这个时间,宇文泰已经暂时安顿好由洛阳而来的孝武帝及大批文武群臣。之后,宇文泰亲率大军攻击并夺回潼关,将这个兵家必争之要地再次控制在自己手中。高欢得知消息,也不甘示弱,派麾下大行台尚书司马子如率领大军复夺潼关。宇文泰得知消息,亲率大军,屯扎于灞上,支援潼关。司马子如率军从蒲津渡过黄河,攻打华州,不料,遇上了骁勇无比的西魏华州刺史王罴。当时,华州城池还没有修
建完毕,东魏军趁机在一天拂晓,轻松冲入华州城。王罴当时正在睡觉,听到外面乱成一团,光着膀子跳起来,赤着脚,手持白色大棒,怒吼着冲向进城的敌军。东魏军被王罴的勇猛吓住了,不住后退。王罴趁机聚拢起部下,将敌军赶出华州城。如此有利时机却没有抓住,东魏军士气低落,司马子如无奈,只得率军退回东魏地界。这次潼关争夺战以东魏失败而告终。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