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内容简要: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一个善于进攻的人,让防守方不知道你会从哪边攻进来;同样,一个善防守的人,会展现出哪边都守的很好,让你不知道从哪儿攻。这都属于诡道,是迷惑对方的方式。
所以要不被迷惑,心就要很安静,能够从细微处看见这个人真正的动机,叫“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因为凡事都有迹可循。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把想隐藏的信息隐藏得很细微,让对方根本看不出来,这样就能够“神乎神乎”,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走。
其实我们现在把这一点用的最好的就是广告学,做广告的人整天在研究消费者的心理,消费者乐得所见,就进入了广告设计者的圈套里去了。
设计者把自己的意图藏的很深,然后展现出一个假象给别人看,别人看到这个假象信以为真,就进入了他的圈套,被人以实击虚,你的命运就被他主宰了。
所以要想不被敌人主宰命运,就要保持一颗清净之心,斩除趋利避害之心。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我想打这场仗,敌人即使藏的很深,也不得不与我打,因为我所打的地方是他一定要救的地方,叫'攻其所必救也’。
如果不想打这场仗,我就画地为牢,不让敌人知道我在这里,像孙悟空一样在地上画个圈圈,也能防守得很好。
在战场上,如果潜伏的好,没能侦察出来,两股部队很可能相距很近却不知道彼此的存在,这就是“画地为牢”可以实现的原因所在。
所以,我想打这种仗,你一定得跟我打,原因就是“攻其所必救”,打的地方一定是你要救的。
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战术叫“围城打援”,就是把一个城围的死死的,把对方的人放出去几个送信,寻求援兵,然后在援兵来的路上进行伏击,很多战争中伤亡惨重都是这个原因。
像北宋和西夏的战争,北宋有几次输的很惨,就是被“围城打援”的方法打掉了很多重要力量,这就是“攻其所必救也”,我知道你一定会回来救。
后金跟明朝的战争也是如此,山海关后来失守,就是皇太极的一批人马从北京的西城后山直攻皇城,所以明朝立马把人从山海关调兵回来。
因为皇城是一定要救的,我攻打你这边,那边肯定就把人撤出来了,山海关的兵一撤,后金的其他人马就迅速把山海关围了起来,围了两年,山海关里面的守将就投降了,再加上李自成在西面捣乱,明朝就灭亡了。
你一定会救这里,所以我就攻这里,攻这里之后,援军就可能不顾一切冲过来,像飞蛾扑火一样,伤亡会很惨重,这个就是“我欲战”。
所以,人不能够被别人抓住把柄,因为一旦被抓住把柄,就是你所必救者,就可能会伤亡惨重,而我不欲战,画地为牢,同时让对方看到更大的利益,往别的地方去。
在春秋时期,有一次吴国要打鲁国,子贡对吴王夫差说:“你打鲁国不算本事,一方面,吴国跟鲁国是一条血脉,打自己人不对;另一方面,鲁国弱小,你强大,你输赢都没面子。你要想站稳霸主的位置,就要先打齐国,再打晋国,这样你一下子挑战两个家大国,霸主地位就稳了。”
夫差信了,真的不打鲁国了,跑去打齐国,打晋国,然后自己的后路被勾践抄了,最后自己的国家也亡了。
当时子贡的使命是保护鲁国,所以出了这么一招,形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败齐、弱晋,然后灭吴、强越、保鲁,一个计谋彻底改变了五个国家的命运。
儒家不太推崇张仪这些人,就是因为子贡所做的纵横捭阖之术远在他们之上,子贡保护鲁国就是一种画地为牢的战术,是乖其所知,改变对方的行军路线,让你去打别人,不到我这块来打。
在我们的反围剿战争中,也是多次运用到,四渡赤水就是乖其所知,牵着敌人的鼻子跑,最后顺利完成了会师。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善战的人会仔细观察敌情,而自己只把自己希望对方看到的情形给对方看,这是对知己知彼的进一步延展。
能够清晰地知道对方的情形,自己的情形又能够隐藏起来,就可以聚自己的力量,把对方切割开,这就是最重要的战术切分术。
没有谁愿意让自己的力量切分开,但是如果给对方足够的理由,对方就有可能愿意。
如果发现这座城里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座城里也有一个重要人物,对方的敌情打探不够仔细,又急于想立功,就有可能兵分两路,想拿功勋。而如果这个消息是假的,就成功的把对方兵分两路了。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如果这里的人马从中间一路切开再包围,等于把敌人一切为二,同样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把对方再切二为四、切四为八,这就是“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无利不往,用利让别人去到自己想让他去的地方。
战术再多无非于利害二字,利害合分,用合分制造虚实,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则以十击一也。以十击一就以众敌寡,当然能赢,而如果是以寡敌众就赢不了,所以我寡而敌众,是以众击寡。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之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如果在防守的时候,不知道进攻者到底想进攻哪边,对敌情没有足够的了解和把握,那就有可能把自己的兵力分散去防守。防左边右边就一定少,防右边左边就一定少,左右都防一定会兵分两路。
一般在战术上都讲一个叫犄角,互为犄角,一旦发现对方攻的是左边,我右边要能很快的响应;你攻了右边,我左边要能够很快的响应,这样就是让兵力不至于过分的分散。
进攻方就是要切断彼此之间的联系让你孤立,就像下棋的时候,如果对方有几个棋子被你看住了,他想动动不了,就等于是死棋,另外一方战场就可以去围剿了,这就叫使对方左右不相连,众寡之用、虚实之用,就在于此。
如果防守方判断失误,把重兵防在一个没有人去攻的地方,他虚弱的地方就可能被敌人攻占,所以战争中会有出现转机的时候。
这还在于个知字,知道对方的意图、用兵,在知道的前提下自己就能够应对,那知道就没法应对。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如果自己很清晰的知道在哪边打这场仗,什么时候打这场仗,就可以千里而会战。
一个军事部署什么时候发起总攻,几支部队从不同的地方迂回包抄,最后在哪边聚合,各自站好点位,就叫千里而会战,这样就把所有的力量都聚合了起来,不是没有人部署就无缘无故到那边去的。
不知战时,不知战日,左右前后不能够相救,就等于成了死棋,在另外一方受到攻击的时候,不能够派上用场,等到别的部队被吃掉了,等待他的就是自己被吃掉。所以“知战之时,知战之日”非常重要。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
孙子说,越国的人虽然多,但是也不一定能胜,孙子刚刚到吴国的时候,阖闾面对的情况是吴国比越国弱,后来在孙武和伍子胥的帮助下,吴国打败了越国,用的大多是《孙子兵法 》的战略战术。
后来越国又在范蠡的帮助下复国打败吴国,此时的孙子已经走了,伍子胥也自杀了,听贤者的话必兴,不听贤者的话必亡。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如果想知道对方的真实情况,就要多加试探,行之、计之、角之都是为了进一步知道敌情,进一步清晰了解敌情所做出的试探,从而让自己对敌情的把握可以更加万无一失。
所以,要把自己要藏得足够深,把对方看得足够清。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别人都知道我能够给出的制胜方案,但不知道我为什么能够制定出这样的方案。
我能制定出这些方案,源自于我对敌情的清晰了解,以及我对自己的深刻隐藏。能够把自己藏的足够深,把对方了解的足够清晰,就能够因敌而制胜。
孙子讲因敌制胜,每次的战争情况不同,每次的敌情不同,方案也就不同,是根据对方的虚实来定自己的虚实,所以“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兵形就像水一样,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水避高而趋下,兵避实而击虚,避实击虚就是用兵的原则。
任何时候都是避实而击虚,可以少消耗,多收获,而能够避能够救,关键在于知。知则能避,知则能救,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形。所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变化,谓之神。
能够正确指挥一场战争的长官、指挥官不是纸上谈兵、墨守成规,他是在充分了解敌情的基础上去调整双方的虚实,在充分知的前提下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计之而知得失之策,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是要反复试探的,还要保持自己的清净之心,最后才能够因敌而制胜。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一切都以避实而击虚作为准则,在避实而击虚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力量不断长大,让对方的力量不断弱小,这是战争的一个总原则。
这是虚实,就是告诉我们战争当中要知道敌我双方现在的强弱情况,更要能够在保持一颗清净心的前提之下调整敌我双方的强弱情况。
最后用以实击虚、避实救虚的原理来打各种战争,从而调整双方的实力强弱,这中间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是因敌变化而变之。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便是虚实之用,所以形势、攻守、奇正、虚实是知的延伸运用,也是兵法里最核心的内在建设。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