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古典文学 列表

四字成语

屡败屡战

2023-05-06 21:55:15

清朝末年,闹长毛。曾国藩奉旨办团练围剿。起初,兵将不协调,多次打败仗。鄱阳湖一战,曾国藩差点跳湖自杀成功了,被将士救起。他感觉愧对皇上跟手下,上折请罪。里面有“屡战屡败”的话,后来经过多次推敲后,改为“屡败屡战”。

就是这么一改,却体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精神气概:决不屈服,决不退缩,倒下了再爬起来。这是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精神的最生动的体现。他这种屡败屡战的精神有着人生智慧的闪光,对于后来人而言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就是这么一改,给我们的启发不仅仅是文字的厉害;更重要的是看他一生的贡献,这个贡献就包括着对国家、对社会、对家族、对个人的贡献。

个人认为屡败屡战有三层内涵:一、这种精神起于报国之志;二、这种精神基于坚忍之心;三、这种精神源于湖湘之魂,也就是分别从做事、做人、修身三个方面来诠释它的精神内核。

一、 屡败屡战的精神起于报国之志。

身居茅庐却心忧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具有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曾国藩作为一个晚晴知识分子,也受到了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他所处的时代,清政府已经是一个风雨飘摇,腐败不堪的落魄帝国,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那种为国效命、拯救苍生的思想也在逐渐发芽。他相信只要朝廷的稳定、明主励精图治就可以实现中华强大的目的。


戎马儒将平内乱。当时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声势浩大,战事已席卷半个中国。而曾经能征善战的绿营、八旗兵已经腐朽不堪。当地的官员十分恐慌,为了打持久战,参考先前镇压白莲教的方法,准备在地方办团练。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由于战火也烧到了长沙,当地的领导班子们商量了一番。小设计谋请出了在家守丧的曾国藩。曾国藩在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这只湘军从千人发展到近两万人,一个不是朝廷的正规部队最终攻下南京,打败了太平天国。

志在尽忠办洋务。曾国藩处所的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 已是清王朝内忧外患之时。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惨败,使得颇有民族意识的曾国藩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悲痛和愤怒无法抑制,他开始意识到另外一种危机比太平天国所造成的危机可怕得多。同时,战争让他也真正懂得了船坚炮利的威力,于是他加紧催请清政府采用西方先进武器武装军队。于是他便成为洋务运动的发起者,希望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炮船只来解决现实的危机, 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他希望中国能渐图自强, 抵御外侮。在湘军攻陷安庆后, 第二年曾国藩即在安庆创设内军械所, 制造新式船炮。正是以安庆军械所开始,“师夷智”从一种理论转化为一种社会现实, 开始了规模宏大的洋务运动。

二、屡败屡战的精神需要坚忍之心。

忍能体现一个人的度量,突出一个人的修养。曾国藩在这方面修炼得很好,在别人看来难以忍受的事情,他却能泰然处之。作为一个汉官,他不得不时刻警惕“功高震主”。


曾国藩在一封写给友人的信中说到自己的经历:“谚语说得好'好汉打落牙,和血吞。’这句话,是我平生咬牙立志的诀窍。我在庚戌辛亥年间,被京城里的权贵们所唾骂;癸丑甲寅年间,被长沙的官员所唾骂;乙卯丙辰年间,被江西的官员所唾骂;还有在滨州、靖港、湖口的失败,被打脱落牙齿的情况太多了,没一次不是连着血一起吞到肚子里头的。”这句话充分表明了他“坚忍”的品质。

曾国藩上任之初就显示了令人叹服的铁腕,为了大清朝的安定用残酷的手段去镇压起义者,被人们称为“曾剃头”。正是如此,地方上的绅士官僚十分看不惯这位湘勇统帅的残酷手段,有辱孔孟之道。曾国藩在江西带兵的时候,当时虽然是督师,实际上一无实权,二无实力,州县官都不听他的话,各省督抚常常为难他。这时,曾国藩要什么才可以在无奈的环境中生存?靠的就是坚韧。自率湘军东征以来,曾国藩有胜有败,曾四处碰壁,究其原因,固然是由于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充分信任而未授予地方实权所致。同时,曾国藩也感悟到自己在修养方面有很多弱点,如在为人处世方面固执己见,自命不凡,一味蛮干。于是曾国藩遭到排挤、嘲讽后日益消沉,当年设计谋劝曾国藩出山的道人又出现,给了曾国藩一记药方——老庄之道。曾国藩回想着过去的种种磨难,似乎一下子贯穿了起来,找出了答案,突然心胸开阔。他再次出山,已经大改以前为人处事作法,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这次他胸有成竹,一一打通关节,在官场上自上而下,在湘军里自上而下,这次才是真正的有条不紊的运作起来。这种处世方法的改变,无非是“坚”中多了一些“忍”,结合时势把两者关系处理得更妥帖了。

曾国藩把他的书斋叫“求缺斋”,就是他说的,人是不可能全的,不要去求全。他说,缺,才是人生的最好状态。他说,花一旦盛开马上就谢了,月一旦圆了,马上就要亏缺。他说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从宇宙间悟出的一个大道理。天人合一,就是说人的生存状态应该与天地运行的状态保持一致。如果一个人一方面在做着轰轰烈烈的大事,另一方面又自我膨胀,锋芒毕露,那么这个人多半要倒霉。

三、屡败屡战的精神来自湖湘文化熏陶。

在中国历史上做出大事业的人数不胜数,近代叱咤风云的人物当以千百计,但为什么曾国藩这个人特别引起人们的兴趣?这是因为作为政治家,曾有着一个明显区别于中国历史上政坛上大人物的地方,这就是,他在事功建立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并以自己的人格修养的完善来促进事功的建立。有人评价说,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自觉去这样做,更别说做得好的。人格修养和事功同时建立,相互促进,这是他不同于历史上一般政界人物的地方。

湖湘之地由于远离中原发达地区,地僻民穷,其地理自然条件比中原地区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中,铸造了楚人倔强、执著的地方性格和独特民风。近世湖湘士人勇于任事、敢于牺牲的坚韧性格即由此而来,在曾国藩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曾国藩出生于一个偏僻山村的普通农家,系统地接受着湖湘之学的教育,经过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理学观念的艰苦修炼,因此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安分守己,不以权谋私。当年他考上翰林,是他们曾家500年唯一的一个功名,在偏僻的山村里是多么震动的一件事。他祖父在送他的时候,说了一段话他终身铭记:我这个孙子现在是到北京去做官了,他做他的官,我们依然靠种田吃饭。我们在家里还是种田,不要去麻烦他,以免分了他的心。

曾国藩在三十岁时立誓,终身保持清廉之身。他的生活非常俭朴,平素穿着家人为其织的土布衣服,不穿绸帛。一件天青缎马褂是曾国藩最好的衣服。这件衣服只在新年和重大庆典时才拿出来用,平素便放在衣橱里,因此用了三十年依然犹如新衣。曾国藩升任总督后,其鞋袜仍由夫人及儿媳女儿制作。每晚总督府内,曾国藩夜阅公事,全家长幼女眷都在麻油灯下纺纱织麻。这在当时的督抚大员中可说是绝无仅有。吃饭上,曾国藩亦不讲究,简单至极。通常他每顿饭只有一个菜。他的儿子参加科举考试,他写信说:你千万不要递纸条,不要去开后门,不要去找人,以免招来非议。他治家严厉,目的是真诚的希望自己的子弟成才,希望他的家属不给他带来麻烦,确保后院安静,免得授人以柄。


曾国藩对后人的启迪很多,比如平民子弟照样可以成大事,获大名,改变命运的关键爱自我奋斗;中等资质者同样可以作出不平凡的业绩,关键在自强不息;人格修养重在修心,修心的要点在一个静字等等。笔者觉得,作为湖湘子弟应该把屡败屡战的精神和意志传承下去,作为机关干部应该把这种精神收为己用,用坚韧和执着来推动工作,演绎出攻坚克难奋力进取的人生。

曾国藩的时代,在上统治者腐败,猜忌,在下天下大乱,注定了他一生坎坷。所以,他也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忠君爱民,知人善任,开明务实,朴素谨慎,尽管屡战屡败,好在应了那句话,有心人天不负,最终功成名就,并获得了后人的推崇。(文字摄影:忠君玉将 参考资料:黄薇的文章)


上一篇:民间故事:儿媳连怀三胎未果,婆婆逼其吃胎盘,却害了全家
下一篇:清朝的督、抚、道、府主官是几品?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