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通过《孝经》了解儒家
《孝经》,孔子所写,短短一千多字,全面概括了儒家思想,是儒家最简易的入门书。早在汉朝,《孝经》就已经拥有崇高地位,成为皇子必读之书。如果你想了解儒家,又觉得《论语》《孟子》篇幅太长,不够系统,那就请看《孝经》吧!
“天子章“,陈述天子之孝,有这么一句:“爱亲(亲:父母)者,不敢恶(恶:厌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亲+敬亲=孝,整句话,意思是,天子作为上级,他的孝,本身是爱敬双亲,但会转化为爱敬下级,爱则不厌恶,敬则不怠慢。
“士章”,陈述士之孝,有这么一句:“以孝事君则忠……”以爱敬双亲之心,来爱敬君上,就是忠。“广扬名章”,也有这么一句:“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意思是,处于下级的君子,他的孝,虽然只是爱敬双亲,但会转化为爱敬君上。
要注意,君不单单是指国君。春秋战国时期,卿大夫,作为高级官员,也有自己的家臣。相对于这些家臣,卿大夫就是君。细加分析,君臣其实是团队用语,君是指团队的最高领导,臣是指其他领导。来到现代,团队更多了,君臣更加普遍。
大家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看到下级爱敬双亲,会转化为爱敬上级,没看到上级爱敬双亲,也能会转化为不厌恶、不怠慢下级。上级孝,就会对下级好,下级孝,就会对上级好,上对下好,下对上好,团队关系就改善了。“开宗明义章”,把孝称为“至德要道”,至德是最高的德,要道是简要之道,一个字“孝”,就把团队治理好了,不是很简要吗?孔子在“开宗明义章”,这样评价孝的作用,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用:因)和睦,上下无怨。”孝甚至会转化为爱敬所有人,先王顺应天下,推行孝育,民众因此和睦,团队中也没有怨恨了……
上级之孝,转化为不厌恶、不怠慢下级,会有什么结果呢?“孝治章”中,孔子作了解答。子曰:“昔者(昔者:以前)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遗:遗忘怠慢)小国之臣,而况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先王:明王的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鳏:老而无妻者。寡:老而无夫者。鳏寡都是天底下穷苦而无所依靠的人),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先君:治国者的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失:得罪,即广东人说的得失。臣妾:家中的臣子和仆人),而况妻子乎?故得人(人:臣妾和妻子)之欢心,以事其亲(亲:治家者的父母)。”
由《孝经》可见,儒家思想,是用来治理团队的,可以令上下无怨、团队和睦。儒家思想,其实就是团队文化,团队得之则治,失之则乱。当今大陆,正好体现出“失之则乱”这一面,不幸作了反面教材。
关于忠孝,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应该绝对服从。孔子在“谏诤章”中,特别提醒大家,当中有这么一句:“昔者(昔者:往昔)天子有争(争:争辩反对)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令:善)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这些话语,闪闪生辉、震撼古今,使得儒家思想,无懈可击、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