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始经启示录151:圣人不执物 也不执道
导读
道家圣人关尹子说,众人见物不见
道,贤人见道不见物,该怎么理解?关于万物的共同本性,老子和佛陀各有怎样的表述?大专家,大学者和大修行者之间最本质的差别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智慧地去面对万物的共性和个性?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我们今天一起精读《关尹子》筹篇的第五章,先读原文。关尹子曰:均一物也,众人惑其名,见物不见道;贤人析其理,见道不见物;圣人合其天,不见道不见物。一道皆道,不执之即道,执之即物。01关尹子告诉我们说: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那个不二之道所生,内在的本质是一样。绝大多数普通人都被天地万物外表不同的样子和他们不同的名称给迷惑住了。所以,只能看见有形象、有名称的具体事物,看不见不同形象、不同名称的具体事物内在那个没有形象的不二之道。而那些贤人们,专门研究和分析事理,能够讲得明明白白。看起来道理是明白了,可是却忘掉了大道所生万事万物的外在差异,只见道不见物了。而体道、悟道、与道合一的那些圣人们,能够做到天人合一,让自心融于天道,既忘了大道之名,也忘却了天地万物之名。道本不二,道无不在,任何一物之中所体现的道,都是万物共通的大道。心中没有对任何名词概念和具体事物的执着,就能够心无所住,那个境界就是道。而一旦执着于名词概念和具体事物,那就是我们的心为外物所染,那个境界就是物而不是道了。02读完了这一章,我们就会发现,关尹子想告诉我们的还是那个最本质的问题。天地万物不同表面的背后,有着完全相同的本性,多的背后藏着一,多是由一生发出来的。关尹子的老师,伟大的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四章中这样讲: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大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又是极其深邃的,是万物生发的源头,也是万物最后的归宿。它能够生出万物,最后再消除万物的差异。这种存在似有似无,我也不知道是谁生了它,这是万物最初的源头。而伟大的佛陀在菩提树下坐了七天七夜,睹启明星而悟道。他老人家悟道之后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大地众生,无不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也就是,所有的众生,所有的生命,内在有着完全相同的根本属性。我们普通人只看见了分别,看不见那个共性,是因为我们有妄想,我们内心有执着。03老子的话,分明在告诉我们,看得见有分别的万物都是由看不见没分别的大道而生。而且大道最终也会将万物的分别全部给你灭掉,重新回归没有分别的大道。而佛陀大彻大悟讲的那句话,就更清楚地告诉我们,万物的差异是表面的,本性是完全相同的。普通人智慧是被遮蔽掉了,所以,只能看见表面的不同,看不见相同的本质,只能看见差异,看不见共通之处。而且咱们读的关尹子这一章的第一句话,讲的意思和佛陀的话、老子的话,本质上是一回事。04读完了这一章,我们还要再继续强调一下,学者和修行者的本质差别,体现在哪里?大知识分子、大学者、大专家、大教授,喜欢研究道理,我们可以把他类比为关尹子讲的那些贤者。但是,这样的人为什么不能称为圣人呢?为什么不能称他们为智者呢?最本质的原因,他们容易钻进道理出不来,容易形成理障。而且这些人,专门喜欢去寻找万事万物之间的差异,找出别人看不到,他们能看到的差异,来显示自己的高明。这些大学者们,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人,容易忽略具体的做人做事,非常容易产生知行不合一的情况。说起来头头是道,干起来完全不是一回事,甚至有些人会眼高手低,瞧不起具体做事的人,大学里这样的人一抓一大把。05那些修行者,与学者们靠感官分别、推理、分析、研究事物道理不同。他们首先是要去掉内心的种种分别,要能够透过万物的差异洞察他们共同的本质。他们能够明理,而又能即物,不怎么讲道理甚至根本就不讲道理,但是他们做出来的事全都在理,他们说的话跟他们所做的事,完全能够相互印证。也就是所言即所行,所行即所言,能够做到理事合一,知行合一。没有普通人的那种强烈的分别心和执着心。而学者们特别容易执着,特别容易形成门户之见,特别喜欢自觉不自觉地抬高自己,打压别人。06我们读完了关尹子的这段话,一定要明白一个关键,体道、悟道的本质是不分别、不执著。我们看见万事万物的区别,又要努力洞察他们相同的本质。我们通过学习,通过观察能够明了万物之间的共性,但是,又能够有足够的胸怀去尊重和包容万物彼此的外在个性。我们能够明理,而又能够即物,能够做到所言即所行,所行即所言,知行不二,理事不二。这样,我们才会离圣人的境界越来越近,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修行者,而不是一个光说不练的假把式。
上一篇:文始经启示录154:半攻半守 才是真智慧
下一篇:文始经启示录153:千万要重视小事情的大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