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古典文学 列表

四字成语

话说武汉 | 武汉荣宝斋“米寿”荣光

2023-05-06 21:55:15

鲁静(口述) 胡晋鄂(整理)

在汉口中山大道南京路口附近商业繁盛处,走进“湖北老字号”武汉荣宝斋,三开间的店堂显得有些逼仄。环壁都是商品陈列柜,连厅堂中间也摆放着大件的文房用品,只是岁月积淀的文化氛围和文人墨客勾勒的风骨气韵还在,老当益壮,博雅不凡。

楼上的总经理办公室,如同精品书画陈列厅。进门对面是周韶华先生的大幅法书“含弘光大”,笔力遒劲而朴拙圆融;其右是徐本一先生大幅书法毛泽东词《沁园春·雪》,笔走龙蛇不负盛名。还有清末大儒杨守敬书写的对联、现当代省内外书画家的作品,或悬挂壁上,或罗列几案。“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各路佳品荣光互映,邺架生辉,令人赏心悦目。

茗香四溢,熏丝绕梁,不由人思绪万千,将武汉荣宝斋的过往和传承娓娓道来。

京华渊源

我是2002年出任武汉荣宝斋董事长、总经理的。

初接手时,荣宝斋整个营业状况很不景气,门面仅剩下一开间,其余部分租给了服装店。我看到这个情况心情十分难过,筹资收回出租的店铺,花大力气加以整顿。胡长青的传统汉裱技艺,微雕大师陈波涛之子陈建胜等老员工的诚信经营和热情服务,加上质优价廉,使武汉荣宝斋的名气逐渐恢复,生意也慢慢好了起来。

说起武汉荣宝斋,就离不开大名鼎鼎的北京荣宝斋。北京荣宝斋的前身是松竹斋,由在京为官的浙江绍兴张氏创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今年就是荣宝斋诞生350周年。在张氏家族经营约170年后,东家决定资、管分开,于1894年首聘外姓人庄虎臣为掌柜。

庄虎臣为摆脱松竹斋的债务危机,宣布松竹斋破产。他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重开新店取名“荣宝斋”。庄虎臣去世后,1926年学徒出身的王仁山接任经理,一直任职到1950年。

王仁山的经营风生水起,分别在上海、天津、南京等地开办分公司。1934年7月,在汉口交通路口创办了荣宝斋汉口分店。经理刘申甫、副经理张茂如及会计、店员均由总店派遣,所有货品均由总店调运。

交通路

我收藏了一张交通路历史照片原作,为1934年拍摄,这正是汉口荣宝斋的诞生元年。具体日期在很多资料中称是10月27日,据我了解,其实有两说:10月17日或10月27日。

但好景不长,1937年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爆发,荣宝斋经历了不堪回首的颠沛流离和垂死挣扎。北平总店自顾不暇,1939年春在隶属关系上与汉口分店作了切割,并将全部物资及字号卖给了赵化民,并(赵)以“荣宝斋寿记”的名号重新开业,从此地分南北,各自为家。

1945年日本投降后,**行政机关和内迁工商企业纷纷返汉,荣宝斋寿记生意日趋兴旺,达到建店以来全盛时期。但北平、汉口两家荣宝斋的渊源,是割舍不断的历史事实。

武汉收藏家朱汉昌给我看了一张民国时期的发单,1946年汉口申新纱厂在荣宝斋购物、贴有印花税票的发单,相当于今之发票。其字、印无不彰显当年荣宝斋的文化底蕴,既清新脱俗又工整严谨。这时,荣宝斋经营比较好,已从交通路迁到保华街53号,即我们中山大道现在店铺的对面不远处,门店面积扩大了,职工人数也有所增加。

汉裱领军

与北平总店一样,汉口荣宝斋经营文房四宝、书画篆刻并兼营装裱制作,形成自己的经营特点,是书画家、文人墨客和爱好者的荟萃之地。

字画装裱为汉口荣宝斋的传统业务之一,装裱艺术讲究两个“精”字——选料精良、做工精细,画面平、齐、、软,不泡不皱、不湮墨、不走色,具有配色协调、雅致大方的特色,历来为书画家、收藏家所器重。

著名国画家张大千1935年在汉举办画展时,其作品均由汉口荣宝斋装裱。1938年,作家老舍在汉创办抗战刊物《抗到底》,参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筹备会”期间,张善孖(张泽,张大千胞兄,上海美专教授,号虎痴,以画虎名世)为老舍“画了一张顶精致的扇面——秋山上立着一只工笔的黑虎”。老舍为了这个扇面,专程从武昌千家街福音堂(冯玉祥将军住所)过江,赶到汉口荣宝斋花了五元钱配了一副扇骨,并求丰子恺在另一面题字。可惜的是,他第一次拿出去,还未来得及在文化艺术界同人面前“显摆”,便遗失在洋车上。老舍为此难过了好几天。我看到这个资料时也为之可惜,不知道这柄扇子是否还存世?

1957年5月,武汉市文化用品公司根据武汉美术家协会的要求和市场需要,向武汉市商业局提交《关于恢复和发扬荣宝斋原有企业特长的报告》。8月19日,武汉市商业局批准报告,提出《关于恢复荣宝斋国画经营特点的方案》,并责成赵化民(汉口荣宝斋店主)、王树臣(原淳辉阁店主)、陈辅庭(汉口荣宝斋店员)等人负责筹备,选址中山大道1054号(现958号),国营武汉荣宝斋于11月17日重行于世。

荣宝斋开业伊始,即设立裱画室,聘请著名裱画艺人胡宗海之侄胡献文承接装裱业务。胡献文从艺40余年,技艺精湛,长于揭裱旧画。为使“汉裱”工艺后继有人长盛不衰,店里招收他的两个子女为职工,由其传授衣钵,专攻“汉裱”。其子胡长青学业有成,成为“汉裱”的传承人,而荣宝斋则成为业界的一面旗帜。

我一直认为,武汉荣宝斋的“汉裱”工艺,本是武汉书画装裱艺匠们,共同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装裱工艺。武汉荣宝斋秉承荣宝斋一百多年的厚重基础,在武汉一直执“汉裱”工艺之牛耳,是“汉裱”发展的主流和领军者。

我个人觉得,“汉裱”是一家,对“汉裱”工艺的传承有利就支持,对“汉裱”的发展有好处就点赞,只是在“非遗”申报和确定传承人的过程中,应按国家政策和文件规定要求,厘清“汉裱”何以成为“汉裱”,“汉裱”萌芽及发育成熟的主干脉络和其“非遗”特点,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看清楚外来的或创新的工艺对“汉裱”的补充和贡献。

荣宝斋董事长、总经理鲁静

名家憾事

在武汉荣宝斋近百年的发展中,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房四宝”及其它书画原料的供应商,也逐渐成为湖北、武汉书画界的“艺术沙龙”,同时也是连系全国书画同人的纽带。荣宝斋的发展历史,就像一部连续不断的长篇小说,其丹青掌故、画家逸闻和文人趣事一直在江湖传说。我正在收集整理这方面资料,将以适当的方式宣传使之流传下去。

1960年11月,傅抱石先生率江苏画家“二万三千里写生”途经武汉,离汉前一天来荣宝斋时发现了一块古残墨,立刻眼睛一亮,注视良久不忍放过。陪同傅先生来访的周韶华先生和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张振铎先生,力劝傅先生收下这块残墨。无奈傅先生一时囊中羞涩,周韶华先生一向热情好义,说过两天带钱来买下再给你寄去吧。谁知周先生带钱取墨时,残墨却不在了,二位先生后悔不已。

湖北著名书法家邓少峰先生和黄亮先生,也是武汉荣宝斋的常客,他们的字画如今一字难求,但1960年代在市场上却难得沽一个好价钱。黄亮的书法年少成名,作品很受欢迎,但手头也不富裕,为了获得荣宝斋的宣纸,黄亮写一张字荣宝斋收一张,其润笔竟只是宣纸一张。

走向海外

前些年,武汉荣宝斋和北京荣宝斋有过商标官司,我认为不在输赢,只在辨明真相讨个说法。南、北荣宝斋都是合法注册企业,都是驰名的老字号,历史上也有隶属和传承关系。

由此,我们也得了一个启示,企业要有融入世界大格局的国际视野,重视国际规则。从2002年开始,武汉荣宝斋就已在欧美和“金砖五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合法注册,并获得了荣宝斋商标,这为武汉荣宝斋走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奠定了法律基础。

今年是我执掌武汉荣宝斋20年。20年来,在大家的帮衬下,将一个不景气的老字号恢复了生机,并修复重建了与画家、书法家的“鱼水关系”,邀请周韶华、汤文选、冯今松等大家为荣宝斋热场,在经营的内涵和外延上扩充了范围,增加了品种,提高了效益。我在武汉收购艺术作品,组织冷军、王心耀、郭润文等去欧洲写生,同时将画廊与拍卖相结合,使画作变成商品和收藏品,走向市场,进入百姓家庭。

荣宝斋的文创产品,湖北评书艺术家何祚欢题写的折扇

最近,我们又开发了一些文创作品,如名人字画扇面、雕塑、剪纸等工艺品。在有条件时候,把荣宝斋开到海外,不仅可以开画展,而且能以店铺为介体,举办中国书法、绘画、装裱、剪纸和刺绣表演及相关讲习班,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会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

在武汉荣宝斋店铺背面的宝润里,我收购了一幢老房子改建成武汉荣宝斋美术馆,作为书画家交流的沙龙,同时也是陈列书画作品的展馆。当下,武汉荣宝斋正以良性发展的趋势,责无旁贷传承“汉裱”等“非遗”文化,为发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默默耕耘。

伫立街头,武汉荣宝斋今年正88岁,“米寿”荣,英姿勃发,已成为江城一个著名的文化地标。

荣宝斋旧址保华街

打捞江城记忆钩沉三镇往事

中山大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上一篇:《红楼梦》语言与南方俗语(二)
下一篇:五律鸳鸯草场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