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古典文学 列表

四字成语

志坚|回复“红楼梦版本解读群”群主

回复“红楼版本解读群”群主

志坚

“阳光温泉”群主:

曾经折服于你的网名,既有阳光之明媚,又有温泉之源源,所以轻松被你网入群中。既入群中,便为群员,本人一生久久为员,深体:员者,须得遵守一定规则,最为首要的是听话、和谐、团结,否则将有被剔出之危险与劣迹。年过花甲后,踽踽独行,惟有“抱朴红学”得些许傲视苍穹,偶尔在“太虚云端”与鹰类对峙几眼。徐悲鸿曾言“不可无傲骨,不可有傲气”,写至此,不由独自一笑,凡傲骨者,大约一不小心,与文字粘连起来,或多或少,会洒溢出一些傲气来,此状古难全,由此被网友们评头论足,几笑,几笑,也属正常!

曾许群主,愿意在本群讲讲第一回,终究食言未讲,愧疚!今恰遇你提出第一百二十回中问题,我想,担不起首回,试着担一次末回,也许可补救些许愧疚,又恰遇“甄道元先生三问”之缘故,便想,做人不可厚此薄彼,想来“核心观”中有“诚信”二字,须得遵守,若是不尊诚信,那将无法面对国学,更无言面对“石头”之作者,人老话多,胡乱罗嗦累赘至此,莫笑,如下回复你的问题:

怎么看高鹗话中这两个时间点?

阳光群主(简称)文章说,高鹗程甲本叙言,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乾隆辛亥冬至后五日”与“几廿余年”。其后发了乾隆辛亥五十六年历,借此历解释 “乾隆辛亥冬至后五日”为公历1791年12月27日,这个时间点非常有价值。又说,从这一年上推“几廿余年”(即第120回的“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大约就是乾隆三十七年。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乾隆拉开了编纂《四库全书》这一旷古浩大工程的帷幕,花十几年时间,举全国之力,对天下书籍进行收缴、删改及焚毁,篡改明清历史,清除掉有碍于清庭的文字,这是乾隆皇帝的“女真人炼石补天”之“弘高”。这一时期乾隆皇帝制造了130多起惨烈的文字狱,因而这里的“脍炙人口”的反面之喻,就是乾隆皇帝的“吃人”(“假语村言”的角度去理解),其文化专制行为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贾宝玉与秦可卿秦钟姐弟俩相好的原因)。

接下来,阳光又把程伟元序言也抄录出来,并有一段长长议论,结论则是:从乾隆三十七年至乾隆五十六年(即120回中“哄了老太太十九年”),乾隆皇帝从62岁的老人成了80多岁的老老人。俗话说“老小老小”,是指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越来越像小孩子一样的任性和固执。

阳光从百二十回“哄了老太太十九年”,一下子便依据高鹗“乾隆辛亥冬至后五日(1791年)”与“几廿余年”两个时间,用最快捷的减法“1791年—19年”等于1772年,即“乾隆三十七年”开始编纂《四库全书》,这个方法确实快捷,莫说初中生,小学生一定可以算出来的,如此明了的一道算术题,为什么如北大两位老校长、外加四位90龄耄耋(俞、周、冯、李)都没有去走这条捷径呢?我想,实际上120回中的“时间信息”太多了,不止一句“哄了老太太十九年”,暂列举如下几条作一简单分辨:

(1)120回王夫人说“媳妇命苦,才成了一二年的亲,怎么他就硬着肠子都撂下了走了呢?”由这一句知道,从97回宝钗迎进门至120回,共23回所叙述之事只经历了短短一二年时间。

(2)120回贾政江南送母柩回来请示大臣们说“蒙恩感激,但未服阕,应该怎么谢恩之处,望乞大人们指教。”清制守丧三年,贾母第110回去世,至120回守丧未阕,共10回内容,只短短一年左右时间

(3)120回贾琏对贾政讲“巧姐亲事,父亲太太都愿意给周家为媳。”第41回刘姥姥二进贾府,给巧姐取名,至第120回给巧姐议婚,这一共是多少年呢。

(4)120回王夫人说“我见袭人近来瘦的了不得,他是一心想着宝哥儿……”第3回末袭人被贾母送与宝玉作头等丫鬟,到120回袭人该是多大年龄呢。

(5)120回甄士隐说“老先生有所不知,小女英莲幼遭尘劫……今归薛姓,产难完劫,遗一子于薛家以承宗祧。”香菱就是英莲,在第1回五岁丢失,至第4回“十二三岁的光景”,那时薛蟠十五岁、宝钗小哥两岁十三岁,所以书中宝钗年龄与香菱年龄接近,香菱是一个涵盖120回的全程人物,这一共该是多少年呢。

《红楼梦》120回作为最末一回,其文本中的“时间信息”是一个既简单又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地简单,仅凭“哄了老太太十九年”这一句话,就跳跃性地切出一个横断面——乾隆三十七年,这不合适。我想,若是把如上几个问题一一解析清楚了,也切不出这么一个历史断面与结论来。

因此,我想说,高鹗叙中“几廿余年”与落款“乾隆辛亥”,这两个时间,属于“《红楼梦》120回文本”之外他本人补修该书的历史时间,不能把这两个时间与文本内容中的叙事时间混淆在一起。当然,这个“辛亥1791年”是一个文本底线时间,可以用来作思维空间参考,绝不能用它减去“几廿余年”的方式,得出乾隆皇帝修四库是“女真人炼石补天”之“弘高梦”等表述结论来。

在阳光《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一文中,阳光的结论更为直白:“红楼梦”是“弘历的美梦”;“脍炙人口”是乾隆皇帝文字狱的吃人之口。又说:第一回的“女娲氏炼石补天”影射的就是乾隆朝这一重大的影响大清朝走向的历史事件,即“女真人(恶皇)炼史补天”。

这里需要声明一点,我赞成阳光所言“红楼梦120回”出台,与乾隆大兴文字狱、大修《四库全书》的政治文化背景是有着一定关系的。压力越大反抗力越强,许多如纪晓岚、翁方纲等等这样高端文人,岂可昧着良知迎合时潮,全然不顾诸多历史真实发生的文字狱事件呢?他们同样不想因为《四库全书》这件光耀千秋的伟业敲定,淹没掉《石头记》这样仿“春秋法子”变相、巧妙记载“亲见亲闻”的真实悲惨历史。所以说俞平伯积60余年研究《红楼梦》并作出《脂砚斋红楼梦辑评》,最终且如维纳斯断臂女神,用残缺美彰显出文人风骨之美,他言“胡适俞平伯腰斩红楼梦有罪,程伟元高鹗保护红楼梦有功”,此言一出,他几乎否定了自己,也几乎否定了一代人的研究。但他告诉后人:程伟元高鹗是千秋功臣,因为他们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保护了这部民族经典。

曾经有人批驳“程伟元高鹗补上后四十回是千古罪人”,这是因为人们一直没有正确破解甲戌本《凡例》中“红楼梦旨义”,没有找到一个可以统一天下人口径的“纲领与基本原则”来,张爱玲有三恨,其中一条“恨红楼未完”,其实这部书,如果不出台,一直“暗传”下去,有新的重大事件是可以一直加写进去的,即不断“整编”下去的,当然也有可能彻底传丢。程伟元高鹗深怕此书失传,便在初序书者的“百年诞辰”之际匆匆抛出《程甲本》。当然,要公开抛出是要承担风险的,不得已,卸去该书全身披挂出的“几千条脂批”,不然,岂不虎口送死!

其实第一个问题罗嗦了这么多,还是不一定能说服大家,我想等如下第二个问题掰扯清楚了,应该就会更明白一些。

作为当事人的高鹗的白纸黑字,难道还不如200多年后的你们的胡猜乱扯?

我认为,高鹗不是这本书内容中的当事人。高鹗叙言“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然无全璧,无定本。”意思是说,他知道二十余年前,《红楼梦》已经传抄的很红火了,但“无全璧,无定本”。程伟元恰好回答了如何解决“无全璧,无定本”的问题,程序说:检阅书只有八十卷,经数年搜罗得二十余卷,后又在鼓担上重金购得十余卷,共有了百二十卷,但“漶漫殆不可收拾”,经与友人“釐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

读程与高俩人叙述会明白,他们没有参与曹雪芹的写作,他们只是收集、釐剔、截长补短的整理修订完善者。如果硬要说程高为了避嫌,原本是当事者,又绝对不敢承认是当事者,这样听上去似乎有一点道理,但最大也只是涉嫌后四十回,而绝不是涉嫌前八十回《石头记》。

再进一步了解一下高鹗,也许你就会连“涉嫌”也堪消失。乾隆甲戌十九年(1754)重评、乾隆丙子二十一年(1756)对清,这一组甲戌本与庚辰本推出的历史时间证明:出生于乾隆戊寅二十三年(1758)的高鹗此时还没有出生(见顾廷龙《清代朱卷集成》),是肯定不能作《红楼梦》当事人的。再到乾隆三十七年(1772)时高鹗年龄14岁,一个14岁的人,曹雪芹的传人们会请他参与其中,显然“当事人之说”经不起简单考证。

假如还非要说把后四十回当做高鹗是当事人的话,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后四十回中高鹗最清楚的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时间,即元妃去世的日子。弄清楚这个独特的日子,你就会明白,高鹗自己都把自己瞥的远远的,他是一个被程伟元择定的高智慧者,他深知,做这部书“补遗定讹”者,自称是“波斯奴见宝”可以千古留名,又言“非敢争胜前人也”,其虚怀德行若此!

下面解析元妃去世的日子:

第九十五回元妃去世的日子是:甲寅年十二月十九日,存年四十三岁。

解析:旧历“天干地支”历,六十年一个甲子。这种六十年一个轮回的计时法,利用好了非常有趣,它可以帮助我们筛选许多人与事。下面我们就筛选一下这个日子,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即1644年至1795年共历150年,在这150年中共有三个“甲寅年”:

a康熙甲寅十三年:这一年玄烨21岁,绝不会有“存年43岁”妃子。(否定)

b雍正甲寅十二年:这一年胤禛56岁,有“存年43岁”妃子。(合理)

c乾隆甲寅五十九年:这一年《程甲本》已经出版三年。(否定)

如上150年中,顺治18年中没有“甲寅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史中有三个“甲寅年”,其中康熙甲寅十三年与乾隆甲寅五十九年两个被彻底否定,唯有“雍正甲寅十二年,这一年雍正皇帝56岁,有“存年43岁”妃子,合情合理。

其实,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更快敲定,此甲寅年为“雍正甲寅年”,那就是九十五回文本言“军机贾雨村打发人”到贾府报告王子腾晋升内阁大学士消息,“雨村是兵部尚书,属部长级军机”康熙朝没有先例,到雍正七年由张廷玉起草章程开始创建“军机处”,而后才诞生“部长级军机”,这是一个清初政治历史常识。当然,还有前八十回文本依据,可以考证出“贾雨村是雍正朝末期兵部尚书”,但此处不宜展开。

总之,元妃去世的日子,是作者“暗设”于后四十回的一个看似马虎,实则精准的历史时间。有了这个精准的日子,人们再去读《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文本,就会读出两种以上不同的味道来。这个“暗设”的历史信息,会导致多米诺骨牌现象的发生,其后很多文本内容,会读出正面与部分反面内容。

我们用95回得出的这个历史时间,向前推到81回,向后推到120回,这样就可以在后四十回中拉出一条比较准确的时间轴线来。

此篇短文简单些,只简说后面部分。

当95回为雍正甲寅十二年十二月时,96回第二页就是“宝钗生日:正月二十一日”,这个正月二十一就是雍正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元妃去世,宝玉作为弟弟有“九个月功服”,功服期满就是——雍正乙卯十三年九月十一日,98回宝玉“过了娘娘的功服,正好圆房”。

95会至98回的历史时间出来后,这其中,会揭示出一个通天的事件,大家会想到什么呢?

“宝黛掉包”之际,恰好是“改朝换代”之际,恰好是雍正皇帝暴死之期间,即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夹带于其中。从皇帝暴死的二十三日至九月十一日,这18天正是密谋“改朝换代”的关键时期,也是一批官员落马倒霉时期。所以98回之后“大观园开始闹鬼”,贾政连降三级, 104回皇帝出来说“前放兵部后降府尹”,105回贾府遭遇抄家,117回雨村被拷三法司……。

120回言“天外书传天外事,两番人作一番人”:从康熙朝到雍正朝,从雍正朝到乾隆朝,两番“末世”,两番“倒霉期”。试想若是康熙不死,李煦曹寅会那么倒霉吗?若是雍正皇帝不暴死,乾隆初一批雍正朝的红臣军机们会落马吗?稗官野史就是从倒霉于不白之冤中这么来的,但庚辰本十二回末段连出三条“双行小字批”言:“此书不免腐儒一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观者记之”。

建议大家读读近日本群甄道元先生撰写的“两番人作一番人”,很有哲学眼光的解析功力。此前本人阅读甄先生“哲学视野下的《红楼梦》一瞥”很受教益,也建议群友们读读。不过我想告诉大家,关于“元妃日子”的解析,我在十三年前已经论定并著作出版,后于人民日报社出版《另解红楼梦》时,已经是第二次重复叙述了。

我想对阳光群主说,一个真的考证者,200多年后的考证,甚至再久远一些时间的文本考证,都不是胡猜乱扯。因为,从乾隆皇帝鼻子下走过来的《石头记》《红楼梦》,是一场旷世文字之战,有奇绝的战略与战术。但是,这种奇绝又绝不是永远的望尘莫及,下点大力气好好读《凡例》,“红楼梦旨义”可以把这种奇绝揭示出来的。《凡例》干什么?“发凡为例”,当你可以拉出一个“点睛”时,“创作案例”就会从文本走出来,写作规律就会彰显出来。此不是诳言!

作为本群一员,不愿轻易出群,为什么?就是因为群主的正确解读观点,即红楼梦的解读必须是版本解读,而不是跳出版本作清初“康雍乾”历史解读,但是初解者,必须在熟读甲辰、程甲本的基础上再熟读甲戌本与庚辰本,否则找不到“纲领与基本原则”,拉不出来作者的“创新案例”,抓不住“不得不用朝政者那最为关键的一笔”。1921年胡适是30岁教授,为什么令蔡元培校长不再与其对峙,反而将自己所得《四松堂集》送上并为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作序,正是因为胡适在120回版本中抓住了“江南甄家四次接驾”这一句作者“不得不用朝政时最为关键的一笔”,后来得甲戌本十六回脂批“大观园用省亲事出题,是大关键处,方见大手笔行文之立意”,此一验证八方折服,胡适当时将甲戌本放于俞平伯手头,更是为了方便一批研究者“到黄河一游”,亲见而折服;从此俞平伯本人研红一生叹服胡适,临终醒悟后反戈一击。

胡适获红学考证始祖,蔡老得一顶有褒有贬之“笨伯”帽子。胡适一介书生,生逢乱世,后人无权苛求其全面并正确无误地破解红楼梦,但是他解决红楼梦这一典型成功案例,并竖起考证派旗帜占领红学平台百年,后人应该借鉴——那就是120回版本与脂批本的联合,一解一验证。当然,乱世之不得安宁,不得宁静致远,使一位睿智的教书先生在红学道路上出现“一叶障目”之况,应当可以理解。其实真正可叹的不是乱世之人,而是和平幻境中的后人,百年而未能将“考证祖”之“一叶”彻底吃透,寻找到那一叶的孪生姊妹:“一叶2”“一叶3”“一叶4”等。

有人说,需考证的文献太少,我则认为,仅赵建忠教授就有专著7部、主编刊物两种、核心期刊文论文60余篇、其它学刊与报刊文章80余篇,更何况还有诸多与之并肩的教授国学者星辰如海,甚至效仿一次台湾“e红楼”,眨眼间就会自“APP”下载若干相关文献资料。总之有了前人解读历史基础,有了胡适这“一叶”样板,有了甲辰、《程甲本》与甲戌、庚辰本,再加“阳光温泉”群主坚定的“读版本”观点就足够了。

不过,我要告诉年轻学者,不要急于求成,既然继胡适之后“俞、周、冯、李”四位耄耋国学者,均未能令自己和同辈们满意,那你一定不要小觑他们的智慧,他们几乎都不是靠《红楼梦》吃饭的,他们各个都具有登上北大讲坛教书育人能力,他们各个都在其它门类中亦有建树。我只能用缘分当哲学概括他们说:他们与这部书的缘分还不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本人小时候不信缘分,老了总是“拿缘分当哲学”,释所有释不了的事情,不一定解释的正确无误,但普通人,参杂一点“阿Q精神”有什么不好呢,至少无奈时,自己给自己画个圈圈,乐呵一下,轻松一下,也很有趣味。

有缘类聚于阳光群中,希冀群友们少一点攻击,多一点冷静与思考!不要低估别人,也不要妄自菲薄,虚怀若谷,不断努力,取长补短,坚持读“甲辰、程甲、甲戌、庚辰”,一定可以登泰山一游诵杜甫之诗句“一览众山小”。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五日坚于石景山

末尾声明:

回复阳光群主如上两个问题,不管是否满意,我暂时要去治疗眼病了,不再正式回答本群问题。有群友想问,可以@我,我会把问题记录下来,以后或许眼睛好了可以回复。

谢谢群友理解,多送温暖,白发人绝对不能如黑发人那么玩手机与电脑,一不小心,便什么也无色了。


上一篇:志坚|回复“红楼梦版本解读 阳光温泉群”甄道元先生“@志坚”三问
下一篇:那时,他们尚未封神…… ——读《陶庵回想录》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