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4年2月,武则天废除了儿子唐中宗李显的皇帝身份,自己则以太后身份掌控了朝政大权。同年九月,英国公徐敬业以匡扶中宗复辟为由在扬州起兵,骆宾王替他起草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也随之呈递到了武则天面前: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洎乎晚节,秽乱春官,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胤,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旧恩……爰举义旗,誓清妖孽……”
骆宾王这篇檄文语言实在太过犀利,他把武则天批得体无完肤,武则天每往下看一个字,心中的怒火便更增一分。
可当她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却又忍不住赞叹到写这篇檄文的人当真是才华洋溢,武则天转头询问侍臣:“这篇檄文是谁写的?”
侍臣答道:“这篇檄文出自骆宾王之手。”
闻言,武则天感叹到:“宰相之过,安失此人?”(《旧唐书·列传十七》)
这个骆宾王不是别人,正是语文课本上,那个7岁时便写出千古名篇《咏鹅》的天才少年。
一、义乌走出来的初唐四杰:不是每一个少年,都能被称作“神童”骆宾王字观光,浙江义乌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在为他起名的时候采用了《周易·观·六四》中的“观国之光,以利宾于王”一语,其父希望骆宾王长大之后能够报效国家,做一个利国利民的能臣干吏。
那时候,义乌还只是个偏僻的小县城,远没有现今“全国小商品批发市场”的繁荣程度,其父骆履元给儿子起这样一个名字,自然怀揣着望子成龙的期盼,希望自己儿子长大以后能够走出去看看更辽阔的世界。
受家学熏陶,骆宾王从小饱读诗书,有什么疑惑一点就通,显得格外聪慧。在骆宾王7岁那年,他又做了一件千古流芳的事情,博得了“神童”之名。
有一天,骆宾王路过水边,偶然看见了一群鹅在水中嬉戏玩耍,他觉得非常有趣便写下了一首名叫《咏鹅》的诗来记录当时所见的场景: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的《咏鹅》并无华丽的辞藻,但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勾勒出了鹅在水中嬉戏时热闹、可爱、有声有色的画面。
这首诗已经流传了上千年,若不点明,恐怕很难让人相信这样的千古名篇会出自七岁孩童之手。
如果当时有“少年诗歌大会”这样的比赛直播的话,骆宾王一定能名列前茅。
二、被时代浪潮所裹挟的骆宾王,他曾立志要学习张良匡扶天下骆宾王所处的时代,是大变革时期。
政治上,武则天临朝称制一直试图取李唐而代之,她为了打压支持李唐的豪门世家,人才选拔上便强调不问出身、唯才是举:“无隔士庶,具以名闻,若举得其人,必当擢以不次。”(武则天《求贤制》)
这一政策的实行,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参与朝政的机会,极大鼓舞了学子们的积极性,骆宾王也是众多学子中的一名代表。
文化上,初唐的诗坛受齐梁诗风(“宫体诗”)的影响,诗人们追求华丽的辞藻,喜欢描绘宫廷生活的华丽,歌颂粉饰君王功德。
骆宾王、王勃、卢照邻等人的作品,便一改这种奢靡的文风,他们开始将诗歌描写的对象由宫廷转向雄浑的边塞风光,堪称文坛清流。他们的举止虽未能彻底革除诗坛的陋习,却也扩宽了诗歌的题材领域,为“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奠定了基础。
骆宾王晚年回首往事时,曾作《咏怀》一诗,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
“椎秦报韩”是一个典故,指的是韩国灭亡后,张良曾花钱招募刺客刺杀秦始皇来报答韩国对张家知遇之恩一事。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歌是心的外在表达,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骆宾王借诗言志,在他的笔下,潜藏着的是他想要学习张良匡扶国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
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如此评价道骆宾王: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
三、传奇的落幕骆宾王有傲骨,他的眼里向来容不得不公,但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得他的仕途非常不顺,甚至和掌握大权试图成为女帝的武则天走向了对立面。
公元678年,骆宾王由长安主簿入朝升为侍御史,骆宾王担任的职位级别不高,可所负责的事情却相当棘手:监察州县官员。
棘手是因为当时朝堂讲求门第关系,弹劾一个人很可能便会得罪一大堆人,对于骆宾王这样没有后台的人,他做这个工作可并不轻松。
弹劾会得罪人,不弹劾良心上却又过不去,内心挣扎一番后,骆宾王还是决心做一个尽忠职守的人。
他的为人,正如他在《咏鹅》中所谈及的那样,“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他的头抬起来了就再也没有低下来过,他不畏强权试图去惩恶扬善,营造一个清明、廉洁的政坛。
可他没有想到,他的奏书会让武则天勃然大怒,以至于她会以“贪赃”为名,把他关入大牢。
骆宾王愤懑不已,他写了一首《在狱咏蝉》,来表达自己的清白和高尚的情怀: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这首诗前面还有一篇序,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简单来说,骆宾王在托蝉明志,说明自己只是被冤枉、暂时陷入了险境,他如同蝉一样不因世俗浑浊就改变自己清白的内心,等到时机到来,自己一定能平冤昭雪。
这样一位意志坚定、忠于李唐的人,会在武则天试图把持朝政的时候,站在她的对立面,公然起草《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样的文书,也就不足为奇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坚持的理想;
每个人都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无关对错,这就是生活。
骆宾王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他把高贵活到了骨子里,有人说他不知进退,我却钦佩他能够为了心中的正义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去践行的高尚情怀。
罗曼罗兰说过,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知道了生活的真相仍然热爱生活的人,放到骆宾王身上,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真正的英雄是明知追求心中的正义会冒着巨大的危险,也要一往直前的人。
就在骆宾王替徐敬业起草檄文两个月后,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也不知所踪。关于他的结局,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他死于战乱,另一种则说他出家为僧了。
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讲述了这样一个关于骆宾王带着些浪漫主义气息的结局:
唐代考工员外郎宋之问被贬黜后,他到杭州西湖西北武林山下的灵隐寺散心时,因见月色如华,心有所感便吟诗一首:“鹫岭郁苕峣,龙宫锁寂寥。”
诗人这刚开了个头呢,结果就卡了壳,怎么也续不下去了,旁边的老僧见他发愁,便道了句:“何不写做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经此点拨,诗人顿时茅塞顿开,他才思如泉涌,补全了后面几句: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灵隐寺》
后来,宋之问想要去感谢老僧时,却遍寻不到,他在询问过寺中僧人后才知晓,那人便是众人寻之不得的骆宾王。
当然,时间间隔这么多年,真相如何,已经很难验证,只是祝愿他能如宋之问故事中的老僧一样,有一个安稳幸福的晚年。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