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古典文学 列表

四字成语

天下无贼,天下无病,天下无讼。

2023-05-06 21:55:15

从字面上看,这是类同的三组词。从内容上看,这是三个不同的方面。但是,在其内里,三者的道理是一样的。

先说天下无贼。

有一个比较有名的电影,叫做《天下无贼》。故事里面有一个比较傻的青年打工者,带着打工赚来的钱,坐火车回家。因为纯朴的天性、以及缺失的社会经验,身上的几万块钱就让两伙贼盯上了。一队是盗窃团伙,另一队是逃亡中的夫妻贼档。这对夫妻因为妻子已经怀孕,为了给未出世的孩子积德,男的便想保护那个青年人的钱财不被那队团伙偷走。有段情节是这样的:这两伙人都成功地偷走了青年包里的钱。但是,他们却发现,包里的钱早就让人掉包了,里面包的是冥币。为此,那个团伙的老大很恼火:“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而那个男的,终因力量单薄,最后死在那个团伙老大的手里。

最后的结局是:那个团伙老大黎叔被警察抓住了,将其团伙一网打尽。

是不是说,天下无贼的意思,就是将盗贼们抓的干干净净才是天下无贼?

不是的。因为电影里埋伏了这么一个情节。里面有一个便衣反扒警察。是他在贼们惦记之前,就将里面的钱换成了冥币。那些贼们偷来偷去,盗窃的行为确实发生了,但是,标的物并没有发生被盗的行为。百姓的财产安全,一直有着保障。

至此,我们应该可以明白,天下无贼,有三个层次的意思:第一是天下没有贼人,第二是天下没有盗窃行为,第三是不管天下有没有盗窃行为,百姓的财产不会有损失的风险。百姓的财产有绝对的保障,盗贼将无。

那么,天下无贼中的“贼”的意思也有三层了:贼人,偷盗的贼行,盗之心与防盗之心。因此,无“盗之心”,便是真正的天下无贼。

再说天下无

自古便说:圣人不治已、治未病。讲的是在病发作之前,将之治好。是重在预防。这里的“病”,就是疾病本身。

病从何来?是从错误、不当的生活习惯中得来。换个话说,就是“致病的行为”。上面那句话里的病是名词,是疾病本身。这句话里的病,则是动词。连在一起就是“病病”,意思是说:不良的行为导致出现了病。

是否也如下无贼一样,存在第三个理解呢?

致病的行为,都是有源头的。贪吃,偏食,纵欲,等等,都是自己内心里虚妄、欲念等驱使下的行为。这些都是违背自然规律、偏离大道真理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随顺自然,预防疾病出现的想法也不需要了。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所欲,皆得所愿。”如果这样,病安从来?不仅无病,医生也不复存在。一切外在的病,其源头都是有一颗怕患的心。如果心中怕病,即使身体无病,也是一种病态。

所以,下无病,也是三个方面:治疗疾病,预防疾病,止“患之心”。

最后说一下天下无讼。

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讼者,二是帮讼的人。讼者,就是原告与被告;帮讼的人,当下叫律师,以前叫讼师。也有一个凡俗的恶名:讼棍。能够坚持基本的良知、站在基本公正的立场上帮人打官司,可以称为讼师。那些为了个人的私利、不惜弄假证据的人,则是讼棍。

一旦涉及诉讼,都是矛盾不可调和后、直面司法的结局。之所以不可调和,都是本着一个最简单的想法:不想吃亏。甚至是想多占点便宜。里面的是非曲直,当事双方也很难弄得清楚。当然,除去那些恶意不认帐者。司法部门只能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做出裁定。这个裁定,未必就是完全符合事实的。

怎么理解天下无讼?

最简单的层面,就是出现了诉讼,能够理清里面的是非曲直,让当事双方都从不可调和的状态,转换成皆大欢喜。就是不留后患,不会因为司法裁定之后,还有其中一方对结果不满。虽然案子结了,但是引起诉讼的事件本身,并没有解决。

第二个层面,就是天下和谐,没有争端,因而没有诉讼发生。即使出现了意见不一致,也能够坐下来好好谈谈,就可以解决。孔子曾经说过:“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说:审理、裁定案件,我与别人没有两样。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不会发生。

第三个层面,仍然与上面那两者一样,从心里去寻求。一是因为有贪心,有私心,因而挑起争端;二者,面对争端,缺少敬畏之心,不怕事大,自恃有关系、有能量,甚至故意扩大事态;三者,那些帮讼者,缺少基本的公平正义,违背社会道义,不断的制造、升级事端,甚至原先、被告两边糊弄,成了恶俗的讼棍。所以,天下无讼,要的就是息“讼之心”。

天下无贼,天下无病,天下无讼,都是从每个人的心上去寻。而要改变其心,就需要推广教育,催动社会风气的转变。当民风归厚,社会文明风尚形成,贼将无踪,病将无影,讼将无声。


上一篇:京观是什么?为何古代武将打了胜仗会筑京观来炫耀?说出来别不信
下一篇:收藏北京记忆(27)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