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古典文学 列表

四字成语

【原创】由探春出身浅议《红楼梦》社会的妻妾制度(下)

【原创】由探出身浅议《红楼梦》社会的妻妾制度(下)

时髦的傻子 【图片源自网络】 【版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的庶出身份之所以使她处于极为失意、极为尴尬的境地,追根究底,是因为当时的婚姻家庭制度,对侍妾在家庭中的权利设置了很多的限制。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还有:1、妾无资格参加家族的祭祀活动;2、妾的亲属不能列入丈夫家的姻亲;3、妻可以役使、打骂妾,但妾对妻不得有任何触犯;4、妾所生子女必须认妻为【嫡母】,认自己的生母为【庶母】;5、妾所生的子女是少爷、小-+姐,是主子身份。而妾仍然是奴婢身份;6、妾把自己的亲生子女叫少爷或叫小-+姐,而她的子女只能把她叫【姨娘】……这些清规戒律实际上为探春的现实生活带来许多烦恼。

可能有朋友质疑,说贾府四千金中,迎春和探春出身一样,也是庶出。那迎春为什么就不感到境遇的尴尬呢?其实,这与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还有着很大关系。迎春是有名的【戳一针也不知嗳哟一声】的【二木头】,心淡如水与世无争,懦弱无能随遇而安。第73回【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一节,邢夫人埋怨甚至呵斥迎春,迎春也唯有【低头弄衣带】的份,【懦小-+姐】可谓名副其实。后来连林黛玉都看不过去,笑着说她:【真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若使二姐姐是个男人,这一家上下若许人,又如何裁治他们。”】。所以无论什么出身对迎春来说都无所谓。

顺便说明一点:脂评本第73回邢夫人埋怨迎春的一大篇文字,不仅把她与贾琏、迎春三者之间的关系介绍得非常详细清楚,而且明确表达出她对贾琏、凤姐夫妻二人的强烈不满,实际上透露出荣国府主子之间、甚至主仆之间潜藏的各种矛盾。但是程高本却对此处的文字大量删改,总计删去了约270字。不仅大大淡化了邢夫人与贾琏、凤姐之间的矛盾,而且根本看不出邢夫人的奴婢们对探春尚有看法,甚至连贾琏和迎春并非一母所生的重要事实都毫无踪迹。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程高本较之脂评本确实有多处不当删改,其结果是严重地影响到作品本来意思的完整表达。

言归正传,探春与迎春则大为不同。【庶出】身份之所以使探春感到失意、尴尬,就因为她本身【才自精明志自高】,可谓是才貌双全、德才兼备,且个性刚强、志向高远。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探春优秀的品质和卑见的出身难以达到和谐统一,就是她感到失意、尴尬的根本原因。

探春庶出身份无以选择倒也罢了,偏偏她的胞弟贾环不仅形象猥琐,而且深受赵姨娘的不良影响,心术不正行为乖僻,经常在贾府丢人现眼,探春为此深感蒙羞。探春平时和宝玉走得近乎,是比较欣赏宝玉的清纯脱俗品行高洁。第23回,作者借用贾政的眼光看他们兄弟,宝玉是【神彩飘逸,秀色夺人】,而贾环则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这其实就是探春喜欢接近宝玉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有些读者认为的所谓为了讨好贾母、王夫人,而故意亲近宝玉疏远贾环。

更令探春烦恼的是她的生母赵姨娘愚昧、昏愦、贪婪、歹毒、荒谬、无聊,心理龌龊,做事颟顸,每每让探春难堪。她勾结马道婆毒使魇魔法,使凤姐、宝玉差点丧命;她笼络、纵容丫环彩云做内贼,偷出王夫人的玫瑰露给贾环;她受人怂恿就小题大做,为茉莉粉和几个小丫头混战一场;她贪婪又愚昧,为多得丧葬费大闹议事厅……种种劣迹不一而足。大概这老赵家也是仗着自己有几分姿色吧——因俗话说【有其母必有其女】,由探春之美貌可逆向推理。所以她在贾政跟前比较得宠,而且儿女双全的,因而每每尾巴高翘惹是生非。她不仅历来做事不顾体统,甚至不顾探春脸面,直接去找探春的茬。第55回,探春与李纨(宝钗尚未到场)刚刚开始处理家事,正遇上赵姨娘的兄弟也就是探春的亲舅舅赵国基亡故。赵姨娘为多得丧葬费偏给探春出难题,声言袭人丧母都得了40两,自己有儿有女的反而只有20两!探春拿出账本再三给她解释说,外头的和家养的(妾)赏银多少不一样,这是贾府规矩。但赵姨娘楞是油盐不进,一直喋喋不休地胡搅蛮缠。

曾在网上看到有文章说探春也是个冷酷之人,连自己的亲妈、亲舅舅都不认。还有的文章义正词严地谴责探春不念亲情,一味讨好王夫人专给贾府省银子,是个典型的势利小人云云。其实,只能说这些读者对封建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了解不深,完全脱离了探春这一典型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是用现代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去衡量探春。其实质必然是冤枉了贾探春,曲解了《红楼》。

《红楼》的现实是:探春和贾环都是赵姨娘所生,他们都是主子,而赵姨娘却是他们的奴婢。探春只能认王夫人是嫡母,只能认王子腾是舅舅;而对赵姨娘只能认作庶母,只能叫【姨娘】;她的亲舅舅赵国基根本算不上是贾府的姻亲,所以她和赵国基虽是血缘上的甥舅,但身份地位上仍然是主仆关系……

这些细节和根由,作者早在第55回书里即有具体的描述——【……探春没听完,已气的脸白气噎,抽抽咽咽的一面哭,一面问道:“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即指王子腾),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习按理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既这么说,环儿出去为什么赵国基又站起来,又跟他上学?为什么不拿出舅舅的款来?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也不知谁给谁没脸?幸亏我还明白,但凡糊涂不知理的,早急了。”李纨急的只管劝,赵姨娘只管还唠叨。】

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任何典型人物,都有其生活的典型环境。人物的个性特征、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必然要受到典型环境的濡染和制约。用当时社会的道德价值观衡量探春:不认生母和亲舅是礼法所限;只给赵姨娘20两银子是家规有约;对生母与他人同等对待毫不徇情是公义之举。试问探春何错之有?为什么要受到诟病?

探春在第60回的一段话历来也被现代读者所诟病:【那些小丫头子们原是些顽意儿,喜欢呢,和他说说笑笑;不喜欢便可以不理他。便他不好了,也如同猫儿狗儿抓咬了一下子,可恕就恕,不恕时也该叫了管家媳妇们去说给他去责罚,何苦自己不尊重,大吆小喝失了体统。】——有人就说探春把小丫头子们比作【顽意儿、猫儿狗儿】,这是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侮辱劳动人民,云云。其实,这同样是典型环境制约的原因,我们不应该用现代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去看待这个问题。因为当时社会本身就剥夺了【那些小丫头子们】的人格尊严,从法律层面上已经把她们视同于【猫儿狗儿】了。我们只能说探春受当时典型环境的教化太深,如同林黛玉说刘姥姥【母蝗虫】不应受到指责一样,探春也不应受到什么指责。而且,探春如此说法完全是为了规劝赵姨娘,并非有意侮辱那些小丫头子们,若因此而贬低探春的道德品质不免有失偏颇。

探春对赵姨娘可说是爱恨交织,其更多的是【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与悲哀。第60回,赵姨娘因为【茉莉粉替去蔷薇硝】之事,竟然和芳官、藕官、蕊官、葵官、豆官等几个小戏子混战一场。再一次【自己不尊重……失了体统】,使探春为她丢尽颜面——【这里探春气的和尤氏李纨说:“这么大年纪,行出来的事总不叫人敬伏。这是什么意思,值得吵一吵,并不留体统,耳朵又软,心里又没有计算。这又是那起没脸面的奴才们的调停,作弄出个呆人替他们出气。”越想越气,因命人查是谁调唆的。媳妇们只得答应着,出来相视而笑,都说是“大海里那里寻针去?”只得将赵姨娘的人并园中唤来盘诘,都说不知道。众人没法,只得回探春:“一时难查,慢慢访查,凡有口舌不妥的,一总来回了责罚。”】——连下人媳妇们背地里都会【相视而笑】!探春凭自身的优秀和努力挣来的可怜的一点尊严,常常因赵姨娘的愚昧举动而备受打击。探春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探春德才兼备且又生性刚强,却因身份的卑见、亲人的鄙劣每每遭遇尴尬和难堪,心中失意、憋屈、窝囊、烦恼却又无可奈何。例如第63回探春抽的花签是【日边杏倚云栽】,以及众姊妹的玩笑话:【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再如第70回探春放的风筝偏是代表贵妇人的【凤凰】等情节,都有上述暗示。但是因其卑见的庶出身份,似乎【远嫁】也就成为必然。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贾元春身为皇贵妃,不仅【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而且还有机会可以回家省亲面会亲人。尽管如此,元春尚且【满眼垂泪】,尚且与亲人【呜咽对泪】,尚且【忍悲强笑】着说:【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而探春远嫁,【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的残酷现实,使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只能以泪洗面!充裕的物质生活,根本无法消除和弥补她精神上莫大的痛苦。

对探春而言,庶出身份是她心中永远无法消弭的缺憾和悲痛!如果说《金陵十二钗》其他人的悲剧都是后来发生的,那么探春的悲剧则是与生俱来而且是伴随终生的。探春无疑是【万艳同悲】里的突出典型,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里可说又占了悲剧之最。

【全文结束】


上一篇: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下一篇:【原创】警幻仙姑在太虚幻境许配给宝玉成姻的对象究竟是谁?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