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化龙桥碑记》载:清光绪八年(1882),何维键捐银1030两,用于望江化龙桥之重修。据《吉水小学志》载:本校于1913年之初设也,得助于何维键后人之全额出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当铭记毋忘焉。
冯善纂修的邑志,首先是《望江县志》。
此即前述正统八年所纂,由望江县令周镛主持,县学教谕冯善纂集,共十卷。正如《原序》所云:“邑之志,自冯善肇修。”明嘉靖时续修县志时,冯氏志尚存,后来流传的情形则不详。观乾隆本《望江县志》,偶然引用冯氏志,如卷一“星野”下,引用了“冯氏曰”来解释望江的分野,引文颇长,显然是冯善志的内容。但总体上引用很少,可能冯善志已渐佚失。
但《望江县志》卷八“艺文·杂文”中,收录有冯善所撰写的一篇长文:《江湖止于雷岸问答并引》。这是一篇关于潮汐至望江地界而止,不上小孤山的长文,全文用问答的形式来阐释,总十问十答。其中,依据“愚尝在崇明海中,知潮颇详”的实勘,从地形地貌、山势流向及月亮盈亏、大气季风等角度来分析潮汐,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故纸堆里寻找故事:何俊及其后裔,果世代记情,不忘先恩,屡返望江,回报家乡,眷恋发迹地,报达大智庵者,甚多也!彰著也!兹有《大智庵捐田记》等之文与碑,可佐证焉!
相传何俊平生,耿直讲义气,曾购祭田、学田捐与家乡,邑民大欢,至为感佩。依据吉水《何氏族谱》云,何俊、何维键(何芷舠)父子,每积德行义,与人为善,皆乐于奉献,无怨无悔,两代相继捐学田于家乡,有记曰《大智庵捐田记》碑(1842.5),曰《重修儒学殿庑及捐学田碑记》(1844.11),曰《梅花阁续捐学田碑记》(1893.3)等,凡3篇(块)者也。均被乡人立碑,以纪壮举,以嘉善行,以铭后世焉。
其中《大智庵捐田记》一文,由何俊亲自所撰写并手书,被大智庵僧人释智颖之弟子释智德(俗名张弘,九江人,生卒年,无考),立碑于庵中。此,道光二十二年(1842)仲夏(5)月事也,已距释智颖坐化圆寂1年矣,安不惋而恸而憾欤?悲夫!
今于大智禅寺中,果见此碑,长4尺余,高2尺,寸径楷体:书法遒劲,笔力雄健;笔骨坚挺,神韵天成;字如其人,字里吐金;暗露风雷,臻微入妙。惜年代久远,距今已177年矣!又历经数劫,碑已断为两节,文字多不可辨,遗憾罔极已矣。幸族谱中,尚存此文乃尔:
“余家望江县吉水镇,西北二里,有大智庵。缁流(僧徒)栖息,绀宇(佛寺)幽深。五灯创鹿苑之基,一镜悬鹊园之榜。静如太古,停云不流。净无织(尘)埃,光风自转。……此安禅之胜域,避喧之奥区也。昔曼容授徒於瓦宫,长源读书於衡岳。……虽雪泥之暂印,亦香火之前因。……”。云云。限于篇幅之束,唯有略之。
该记结尾曰:“若夫袈裟覆荫,榆樘装函。建窣堵之金轮,献瞿昙之宝珞。是则功同乔岳,赖众手以高擎;善比微尘,返寸心而内愧已(矣)”。落款则为:“道光二十二年,岁次壬寅仲夏之月谷旦,知广西桂林府事、前翰林院庶吉士、里人何俊敬撰并书”。
而残损石碑落款,与谱中记文落款,略有不同。细辨《大智庵捐田记》石碑,其碑文结尾为:“道光二十二年,岁次壬寅仲夏之月”,署名为“赐进士出身、诰授朝(议)大夫、(知)广西桂林府(事、前)翰林(院)庶吉士、工部营(缮)司主事、里人何俊敬撰并书”。落款下方两枚用印分别为“何俊印”与“亦民”(何俊字亦民)。
文都桐城赋孤子叹曰:全记以骈文写就,堪称大气磅礴,气韵优美,辞藻华丽,一气呵成。且引经据典,触类旁通,用典丰赡,深蔚宏放。将大智庵描绘成——“安禅胜域,避喧奥区”,其宁静远超邑中青林寺多矣。噫!斯等佳作,安能不传于来兹耶?
是故,原县委书记吴宣启主修十届《望江县志》载,道光二十年(1840),何俊(43岁)调任广西桂林知府,顺路过乡,道经里门,荣耀故里,轰动一时。曾倡议在京建望江试馆,并捐资于家乡,修筑沿江长堤,翻新、扩建大智庵(1842.5)。后捐资重修县儒学两庑,又同年捐学田143亩(1844.11),为家乡培育人才。而其次子何维键,近五十年后(1893.3),亦于望江捐学田676亩,以供桑梓襄办教育之用。直至解放前夕(1949),凡寒门子弟之读太学者,年可得补助租谷800斤。云云。
据《重修化龙桥碑记》载:清光绪八年(1882),何维键捐银1030两,用于望江化龙桥之重修。据《吉水小学志》载:本校于1913年之初设也,得助于何维键后人之全额出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当铭记毋忘焉。
据《望江县志》载:何声灏受祖父何俊、父何维键之影响,颇笃也!时刻关注家乡父老之疾苦,极力帮困。譬如:民国二十年(1931)、二十三年(1934),望江先后发生特大水、旱灾害,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饿殍遍野。在时任县商会会长陈尚廉等本地乡绅之通融下,何声灏出于大义,尽最大能力,筹安南大米1000余担,由沪运望,在邑中城隍庙施粥,以赈济灾民,以速解困局,以挽救人命于无数。并捐赈款,由德兴钱庄陈尚廉代放。故口碑之佳,常为时人之所啧啧称颂也。
又如:民国二十五年(1936),何声灏途经华阳渡口,目睹义渡年久失修,已不堪用甚矣。心急如焚,遂派胞弟何声润,逾长江,抵江西,出重金,购大木船4艘,各承载量4吨,捐于华阳救生局,以作义渡之用,以杜绝恶性事故之发生。以“平、吉、安、庆”4字,命名4船,以“鸿船”之总号,命名此船队。常往返于望、宜、赣、鄂之间,旅人舟子,靡不感恩戴德,赞不绝口。迄乎今,华阳“何家码头”之遗址,晰然存焉。
曩昔,公山股《何氏族谱》已延续八百年之久,而无中断者。近两次续修,则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及光绪二十二年(1896),由20世何俊及21世何维键,分别主持纂修也。迄乎今,业已长达120年矣,再若不接修,则势必与前谱脱节,致令世系紊乱,辈分混淆,爷孙颠倒,叔侄难分,姑媳莫辨,宗亲陌路,更遭后世子孙之问责焉。
于戏!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且若此,而况人乎?昔受人滴水之恩,今当以涌泉相报,此,正人君子之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