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的警幻仙姑,原本要去荣府接绛珠的生魂前来游玩,不料中途被宁荣二公截了胡,托她对宝玉“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
很多读者对此产生了疑惑:贾府衰败时,贾宝玉才十几岁,哪怕他奋发图强,也没有能力挽救贾府的颓势,宁荣二公这么做有什么用呢?
没错,贾宝玉无力挽大厦之将倾,宁荣二公也不是希望宝玉做支撑贾府的顶梁柱。细读文本不难发现:二公深知贾府之败不可挽回,但宝玉有中兴之才,可以让贾氏一族重新兴旺起来。
然而,光有才是没用的,还需要有好的教育进行引导,但贾府缺少的,恰恰是良好的教育。这正是宁荣二公的焦虑:
“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一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
“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贾府之败已成定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贾府自从定鼎以来,“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乐极悲生”、“树倒猢狲散”是必然规律,原因就在于“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
贾府这棵大树,原本根深蒂固,奈何树上的猢狲越来越多,“生齿日繁,事务日盛”,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加上时日已久,百年之树已趋老化,就像贾母收藏的人参,表面看着完好,实际上已经腐朽了,“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所以,宁荣二公非常清楚,贾府“运终数尽,不可挽回”,不是靠某个人的努力就能挽救的。比如探春希望通过改革来挽救,终究是杯水车薪,徒劳而已。
贾宝玉和贾雨村的境遇差不多,也同样拥有中兴之才。
虽然贾府的衰败是定局,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贾宝玉就是那点星星之火。
这一点,作者通过贾雨村向我们进行了展示。
关于贾雨村,很多人的关注点在他的奸恶,忽略了作者在他身上刻画的很多细节。
第一回,贾雨村出场之时,作者便交代了他的出身:
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
这段文字,放在家败后的贾宝玉身上,完全贴合:诗书仕宦之族、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
面对如此境遇,贾雨村是如何做的呢?书中说他“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
注意这个“再整基业”,说明贾雨村求取功名并非为了个人享受,而是重新把祖宗的基业建立起来。
这正是宁荣二公对贾宝玉的期望:“再整基业!”
贾府家败之时,贾宝玉已有十八九岁年纪。注意这个年纪,贾芸出来求事业时,也是这个年纪。
如果贾宝玉在此之前刻苦勤奋,完成了基础教育,那么等到家败之后,他依然可以像贾雨村、贾芸一样独立奋斗,重新把贾家振兴起来。
从天赋、才华来看,贾宝玉只会比贾雨村、贾芸更有优势,“再整基业”也不是难事。
对于贾宝玉来说“再整基业”有什么用呢?
用处可大了!
贾宝玉一直以闺中良友自居,认为自己才是女孩儿的守护神。可是,当“树倒猢狲散”,男儿们都无法自处,女孩们更是境遇凄惨了。正如林黛玉在《柳絮词》中所写:“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87版电视剧设置了一个极为惨痛的情节:落魄中的贾宝玉偶遇了已沦为船妓的史湘去。湘云对着宝玉一声声呼喊:“二哥哥,赎我!”
自身难保的宝玉,拿什么去赎呢?如果他能“再整基业”,自然就能把流散的姐妹们一个个找回来,这才是真正的庇护。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天其实对贾府不薄,百年之间,两次将人才降生于贾府。第一次降生的人才是宁荣二公,开创了贾府的百年基业;第二次降生的人才就是贾宝玉,有着中兴之才,可以将衰败的贾府重新振兴起来。
然而,光有人才还不行,还得有良好的教育。贾府“安富尊荣”日久,最缺乏的就是教育,再好的人才也只会埋没,甚至在温室里走向堕落。
贾府是“诗书仕宦之族”,却失于教育,宁荣二公不得不求助于专管风月的警幻仙姑,实在是一大讽刺,也是二公的病急乱投医。
可怜天下父母心,宁荣二公作古多年,却还时时刻刻关注着后代的荣辱,实在是子孙们太不争气了,难怪焦大要跳出来大骂。
只能说,宁荣二公尽力了,无奈宝玉不争气,聪明才智没用在正途上,自负甚高,却连自我生存的能力都没有,只能任凭姐妹们流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