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诗言志,自古就有抒写爱国之情的诗歌。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就已有《秦风·无衣》这样的爱国诗,“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读来令人热血沸腾。还有爱国诗人屈原曾写下大量爱国诗赋,如“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等。
汉魏六朝乃至隋唐以来,爱国主义诗篇层出不穷。魏晋风骨,隋唐边塞诗俱是此中典型,将爱国诗推向了巅峰。而与诗相比,词体出现较晚,爱国词也大多集中在南宋时期,如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永遇乐》、刘过的《沁园春》。
相较之下,唐五代及北宋的爱国词作极少。而这少量的爱国词也大多出自唐代的《敦煌曲子词》中。今天向大家介绍的便是《敦煌曲子词》中的一首爱国词作,此词虽然很冷门,不过却被誉为爱国词鼻祖:
"生查子
唐·无名氏
三尺龙泉剑,匣里无人见。
一张落雁弓,百支金花箭。
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
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
"唐代的民间词作尚无“词为艳科”之说,因而那时的词内容多样,也有颇多战争边塞题材的爱国词。这首《生查子》就是其中之一。
此词所写的是一位佩剑戴弓的边塞将军形象。上阕四句都是在描绘其佩戴的剑和弓,开头就直述“三尺龙泉剑”,简要而惊艳。赖以杀敌的三尺龙泉剑,平日间静待匣中,随时出鞘!而身上佩戴的弓可轻松射雁,百只金箭耀眼无比!从剑与弓的衬托,就可以想象出将军的武艺非凡和气势凛然。
下阕从外貌转而描写将军的心理活动:忠心报国、四处征战,渴望立功、渴望得到君王召见。将将军豪爽而乐观的精神和爱国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都在描写一位边塞将军忠心报国的形象,处处洋溢着一种积极的爱国之情。语言通俗浅显却自然纯朴,充斥着一派豪迈之气。
唯一遗憾的诗结尾“后见君王面”颇有封建君臣思想的代入,收尾有些败笔,不过这并不妨碍这首诗所表达的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爱国将军要求为国建功的英豪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