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
缙云农村反复做的竹篾用具有
箕、箩、篮、席、斗、筛、篓等三十余种
它们都是农民生产生活的
必需品
畚箕
畚箕,先取1.3米长硬夹,中间对称部位都要削去部分篾黄,两端留有“鼻头”,用一根长40厘米的绳连接两个鼻头为畚箕口,使畚箕篾夹形成略显长方的“u”形。
然后用4片篾条在硬夹的当中部位交叉编织成畚箕的筋条,再用篾丝沿筋条编筐,编时硬夹下还要加一根篾条,在畚箕的底部还要加根篾条,以篾条为筋,用篾条编出口,每条篾筋出口部再破开加插倒针,就很扎实。
接着就是按提梁。
提梁的篾条取于毛竹根部。
长约1.45米,提梁两端做有“鼻头”,插入奋箕夹下预先留下的孔内,提梁(缙云人叫“挂”)中部对称处要削去篾黄。
按梁时,规柔先插后孔,然后交叉,另一端再插入插孔。
在交叉处削篾黄时,要前短后长,这样安起来的梁向前倾,畚箕口向上翘,装东西就不会外漏。
畚箕底部也要按衬两根硬夹,起到保护底部篾,延长畚箕使用寿命。
这种按提梁的畚箕叫大畚箕,篾匠一个工夫要做两双,小畚箕尺寸小,不安提梁,一天要做四双。过去,小畚箕都是盖房打墙提土用。土提到墙上打墙老师把它倒入墙桶内,就将小畚箕往地面扔。
所以,小畚箕的提梁山里人都用野藤绕扎软的挂(提梁),不易折断。现在都盖砖房,小畚算用不上,即使有些工程要用,也是用废旧轮胎或薄铁皮做成小畚箕替代。
箩
箩,是用竹篾编的,方底圆口,腹部略大,编织比较精致,用于盛东西的农具。
箩编织时,用纵横相等的篾片,用两提两押的方法编约28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转角编成圆形,上腹部放大,箩口要收小,如瓮形。
箩所以能编织成瓮状,其秘密在编箩底用的纵横篾片上。
过剑门时,这些篾片做箩底、腹部和萝口的部位的宽度都不一样。
要掌握好分寸,技术好的篾匠将箩编织的瓮形,养眼,容量大,碰撞少。
技术差的,编织的箩直拔笼统的。
萝编辑好后,多底的四个角还要按衬箩夹,保护箩底和箩角。
中间对称部位还要安千斤和箩耳,成为装东西的负重之处。
箩耳穿上扁担,可挑可抬。
做成的箩口直径约50厘米,可装七八斤稻谷。
编一双需要两个工夫。
箩是秋收翻晒、垄谷舂米、盛谷装运不可缺少的农具和家具。
时至今时,农村种经济作物多了,且秋收时,有了拖拉机、三轮车,人们都喜欢用蛇壳袋装运。
因而,萝的地位也随之下降。
坐団
坐団,是用篾编织,状如一片大盆的筛米工具。从前,农村舂时砻谷,上水碓舂米,用筛筛谷,筛糠,再过风扇,才可以食用。筛米是去谷留米的手续,筛糠是道去粗糠的手续。筛米筛糠都在坐団里进行,它发挥了一个大容器的作用,坐团从前是农家碓米时不可缺少的用具。
坐団,是用两提两押的方法编织,用蕲盘花编内层的底,约65厘米见方时,再押角编成圆形及其边帮。边帮高约15厘米,坐团的外层用胡菊眼编底,篾丝编帮,两层合拼后,再用硬夹锁口。口上的直径约85厘米,打一个坐团要三个半工夫。自从有碾米机后,不用筛米筛糠,坐团也就遭到冷落。
簸箕
簸箕,是把粮食放在簸箕内上下掀动,扬去秕糠等杂物的工具。这就是缙云人说的“拜箕”。
拜箕有两种,大的直径与坐团相同,约85厘米,双层。
小的尺寸不限,单层。
编织的方法都是两提两押,用蕲盘花编织。
与坐团不一样的是不用编边帮,编圆后就可以缚硬夹。
因为硬夹比边帮低,所以才容易把秕糠扬出去。
大拜箕双层既坚固,也笨重,可以代替团箩使用。
小拜箕单层,背对称地纵横地穿过四根篾筋,使小拜箕坚实起来。
小拜箕轻巧,更受农村妇女的喜爱,编双层拜箕两个半工夫-一个,单层拜箕一个工夫一个。
拜箕还有个功能,可以作晒具用。
篮子
篮的种类很多,椭圆形,有提梁的盛菜用具,叫菜篮。
篮的大小按需要自定,一般采猪草的菜篮长约60厘米,宽约35厘米,高约25厘米。
摘菜的长约35厘米,宽约25厘米,高约20厘米。
编菜篮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小扁篾嵌以大扁篾,它的特点是间隙小,第二种就是胡椒眼编织法,也就是有像遂昌菜篮(猪腰篮)的编织法,再涂上清漆,美观耐用。
它与北方“提篮小卖”所挎的篮相比,就是一一种工艺品。
难怪菜篮子盛行时,这种小菜篮能够享誉缙云各地。
当时农村也流行起挎菜篮子走亲戚的习惯。
这时的菜篮子大有替代过去漆箩的作用。
当然,城市居民也喜欢提菜篮子买菜。
可惜的是,现在的市民买菜都不提菜篮子,习惯用塑料袋,产生了更多的生活垃圾。
还有种篮叫苞萝篮或桑叶篮,显然,这个“篮”字不是菜篮的“篮”字的原义。以前,山区砍伐森林时,要烧山更新林地,插苗后,都要种三年的苞萝(即玉米)既套种粮食,又培育苗木。秋收时,用苞萝篮将山上的苞萝摘回来。
席
席,就是编织成长方形的铺垫物。夏天铺在床上的就叫篾席,围着圆限的叫围席,摊在帐顶挡灰尘的叫床帐席。席是用两提两押方法编织,铺在床上的席编得比较精致,篾匠会用蕲盘花等图案编织。
簟
簟与席同样编法,但比席大得多,粗得多的叫簟,簟有两种,一种叫地簟,一种叫稻桶簟。
编一领地簟1000条篾片。
长边要用两根棕绳押篾,做编成晒簟宽3米,长5.2米,约15个平方米。
可晒一担谷,约160斤。
过去一户农家都有二至四领地簟。
而今,种田的人少了,可供晒的稻谷不多,可供晒谷的水泥晒场却多起来。
尽管地簟晒东西容易翻晒,不易掺入泥沙,做种子的粮食不易被晒熟,保证出芽率等好处,人们还是抵不住水泥晒场的诱感。
晒簟也悄悄地退出了它的阵地。
稻桶簟,还不到地簟的二分之一大。它是围在稻桶周围的小簟,打稻谷时,不使稻谷溅出桶外。自从有了打稻机,稻桶和桶簟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畚斗
畚斗, 也叫门切。
状如一个正方形器具对角破开。
用来扒谷扒粮食等一般家用畚斗都是40厘米长,40厘米宽的。
用两提两押的方法编织,底尖口大,底部双层,用绳押口,三边缚硬夹。
以前商店也编织.只比较精的小畚斗,按上提梁,用于称散货。
时至今日,商品都有了包装,很少用秤,即使要用秤,也用塑料袋装好在台秤上称。
小畚斗也不好意思再露脸了。
不过,畚斗在人们另一个生活领域是不可缺少的,即扫垃圾。最早的扫垃圾的篾畚斗口上是绑硬甲,背部按提梁。篾匠作一个畚斗要一个功夫,手头重,扫垃圾天天要用,容易坏。人们就用小木块釘。耐用,价格又不高,。后来有铁皮奋斗,以商品形式出现,它轻巧,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筛
筛, 用竹丝、铁丝编织,有许多小孔,圆形的分粗细或去杂物的工具,编篾筛要用筛筘,筛筘就是帮助篾匠筘好篾丝与篾丝之间的距离,使整片蔑筛能均匀编织,筛物才干净。筛也是用两提两押的方式编,直径不超过60厘米。有胡椒眼编的外托。除米筛、糠筛外,过年蒸糕筛米粉用的还有粉筛。
除上三种筛外,打稻谷时,还要用方眼的谷筛,筛去秕谷。
收获黄豆时,有筛黄豆的豆筛。
用草木灰做肥料时,还用三角眼的灰筛,还有种比灰筛大,直径80厘米,按有提梁,可以挂起来晒东西,称之为八角筛,有些地方也称晒筛。
筛米是种技术话,内行的人,筛米时上身动,下身不动,先把米筛散,筛得米竖起来,从筛眼中掉下去,然后把谷头筛拢,抛在另一个容器里,有“米筛花”之称。
有趣的是.初学者,不能掌控要领,屁股会跟着米筛转。
自从农村有了碾米机后,米筛、糠筛、粉筛也随着束之高阁。
笼
笼,首先显现在人们脑海的形像是蒸笼。
它用宽扁篾扎成,有笼脚笼盖,用雌雄缝套。
蒸笼因为扎的工艺多,编织的工艺少,故称之为缚笼格。
在农村,与笼字有关的还有鸡笼和火笼。
它们起首的编织方法,与其他器具不同,用大约20厘米长的篾片,圆编成口,再添篾丝篾片,再编成鸡笼或火笼。
鸡笼背部要安交叉提梁,底部要安四只脚。
鸡笼,在农村都是母鸡孵出小鸡时,用于饲养小鸡的。
鸡笼的另一个用途是民俗。
农村接来时,本来用鸡笼装礼单上送女方若干只鸡用的。
预示女力到男方后,人丁兴旺。
火笼是冬天烤火取暖或点烟用。
再做编得精致的,再加一道清漆,也是一种它有时还是会出现的。
篓
篓, 这里所说的要和北方所说的竹篓、背篓不同。
方底圆口,腹大口小。
用胡椒眼编织,底与股部各有四个角的高形器具。
因有八个角,又称八角器。
鼎口下有对称的两个孔,可穿绳带,可持在肩上摘东西。
俗话说“廿四悬,十八篮',指的编织疊时要二十四片篾,编织苞萝篮只需十八片篾。
为什么大苞萝篮篾更少呢?因为编疊是二十四片篾编出口,编苞萝篮的十八片篾要返回编,这样算来苞萝篮就相当于三十六片篾。
以上已为读者介绍了二十多种篾制品。其实还有用于烘东西的焙笼,做豆腐用的豆腐篮,酿酒用的酒抽,捞饭用的笊篱,刷锅用的竹刷,晒东西用的篾笪,作为渔具的鱼篓,倒筛,鱼梁,退篓,等等,不一一赘述。
然而,值得一提还有持箜篮、团荖儿、饭篮儿、漆箩、头梳篮等几件器具,用篾细腻,编工精致,用黑白篾片编出蕲盘花福禄寿喜、荣华富贵等吉祥图案,这是篾匠的巅峰之作,也是一种篾的文化! 持箜篮,用胡椒眼编织,口的直径38厘米,高约18厘米,底部硬夹做脚,直径约23厘米,圈内做成古文钱,还串上铜钱。
十分别致用于妇女接线搓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