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历史知识 列表

四字成语

散文|我心境宽

2023-05-06 21:54:18

心境,字义为内心境遇或心理的境界;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心情。从心理学角度看,它是指人的情感状态,体现了人对事物的自我认知和价值选择,是一种对待事物的心理态度。

世俗生活中生存环境、生活条件的好坏,事物处置、人际关系的结合等动态地对人们的思想情感产生着影响,在人们的内心期待与实际境遇出现差距时,其心理状态就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进而影响着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知,影响着言行的选择,影响着人生的方向。

心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形成,随着人生的阅历而变化,随着心理的成熟而宽泛。

幼儿心境未成,只知感受饥饱冷热;少年思想萌生,心境初始,有了饥饱之分、冷热之别;青壮年以后,思想成熟,心理境界渐进形成,有了对生存环境和条件的追求,有了事物处置的价值取向,有了思想情感的心理变化,有了处事待人的方法选择。

目标、思想、品行是心境形成三要素。目标是人生的方向,个人生存目标的确立决定了其人生的价值取向及思想境界。行动是实现人生目标的投入,坚定正确的思想方法、坚韧不拨的精神毅力、善行善为的道德理念、摒弃杂欲的心理调整是实现人生目标的有效保证。而扭曲的人生目标必然产生扭曲的思想心理,影响其对具体事物的认知;必然导致心境的狭窄,以致产生不良的言行和后果。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对人生的境界亦心境之说有着精辟的阐述和基本的要求。

儒释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讲究“拿得起”,是指为人者入世处事应奋发向上,坚韧不拨,敢于承担;释家追求“放得下”,是指为人者应摆脱心欲的困缚,放下对欲物的追逐,面对俗杂,坦然心静;道家阐示“想得开”,是指为人者心明大道,心无功利,道德至上,天地合一,无为而无不为,依道而行。

“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人生心境的最高境界,是儒释道三家从思想上对心境宽泛的准确概述。

凡心境宽泛者入世目标明确,视精力投入为目标追求之付出,视拼搏努力为思想精神之慰藉,“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在目标践行的道路上专注执着、心无旁骛,不计得失、不畏途险,坚韧不拨、干劲十足,并以此为乐,幸福满满。

凡心境宽泛者遇艰难挫折不绝望,不放弃,适时修正目标,调整心态,艰苦努力,破浪前行;目标渐近时心如止水,平静续行,不因心欲而杂俗,不因名利而迷惑,不因成败而患得失。

凡心境宽泛者“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第八章》);夫唯不争,礼德为先,微凉清惠,善行善为,遇事谅解包容,行为依道天德,化养万物,无为而无不为。

凡心境宽泛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章》),敞放心灵,力矫身弊,心无魔幻,无欲无求,从支离破碎的物象中找到心灵的平衡点,已作为皆乐趣,看透超脱,入俗自然,赋生命以轻松,缘从心意,随遇而安。

以此心境宽泛回归自我,似明镜照指人生旅程,感悟深挚。

我幼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 孔孟之道,克已复礼,亦步亦趋,无争无欲。加冠成礼后入世奉俗,礼德为先,躬行作为,和善为上,识人间烟火而胸怀大志,循仁义德信而善行善为;道途功业初就,有风尘频袭,魔幻侵身,能持“少壮远淫奢而重家责,老大仍躬身而续善举”之心境,心无旁骛,不与小人为伍、不为财富曲身,以致踌躇满志时远小人而弃仕途,商道发达时弃资财而净身心,得以心宽身愉、安泰祥吉。

我心境宽,笑云:“礼善无所为,慎小谦恭颜;天贵星辰布,身行信无边。苦李人生道,躬瘁无怨言:忠孝家国重,立世德为先。积善云有报,百岁家门贤;思想空朴返,无物贵天仙。”(清风更俗.现代《浮世六观之醒世》)【注】

我心境宽,数十年循守南怀谨禅言:“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努力以此勉诫,回归平常之心,入俗自然,心无欲争,善行善为,躬身前行。

心境宽,在人生坎坷,思想与众不同、行为多受非议之中敞开心灵,清静思悟,摒弃心欲杂念,调整未遂心理,事物看透,人生超脱,赋人生旅途以轻松,以致无为而无不为,吉泰延年。

心境宽泛,终身乐伴;善行善为,天德娱归。愿此人类大同!

注:图片源网


上一篇:《存在于时间》笔记 02——人的几个问题的回答
下一篇:种爱 ——《在沙漠里种爱》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