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历史知识 列表

四字成语

哲学能成为很有趣味性的读物吗?《苏菲的世界》:答案是肯定的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1991年,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小说《苏菲的世界》首次出版,作者以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们展示了西方哲学史,阐明了一个个哲学流派,因而被称为关于通俗哲学的畅销书。

《苏菲的世界》先后获得挪威、德国、西班牙等国图书大奖。这是一本风靡世界的哲学入门书,被誉为“二十世纪百部经典名著之一”,被列入“中小学生推荐必读图书”书单。

1996年,由萧宝森翻译的中文版《苏菲的世界》来到了中国读者的书桌。在中译本的《苏菲的世界》中,乔斯坦·贾德有一封“致亲爱的中国读者”的序言,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哲学问题是恒久不变的吗?是,也不是。有关宇宙的性质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些基本的哲学问题数千年来一直占据着我们的脑海。我们的世界有许多问题责令哲学家们去探究,而人类从不会停止对存在的思考。”

作为一本畅销小说,《苏菲的世界》所讲的故事情节却有些复杂。小说共包括35个章节,而要等到第23章,小说的主要人物才会全部出场。小说的前半部分讲苏菲与哲学家艾勃特的故事;后半部分讲席德与她的父亲艾勃特少校的故事。

该书的叙述角度十分独特,在书中包含了两个主人公,即苏菲和席德,苏菲与席德相互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者通过对苏菲、席德二人关系的步步拆分,逐渐展示了苏菲作为虚拟人物的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

小说在开篇描写了苏菲的家庭,周边的生活环境以及她和家人朋友的情感,等等,无论怎么看都和普通的小说没有什么的不一样。因此,读者一开始就会觉得这本书就是关于苏菲的小说,苏菲理应是故事的主角,但是在作者贾德的步步拆析下,读者渐渐明白苏菲和哲学教师的虚拟性。

直到宴会结束后,才明白故事中的人物并不是事实存在的,相反却是一位少校所写的小说,而该小说却是为其女儿15岁生日准备的礼物。

因此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是席德父亲的礼物“书”中的人物。到此,苏菲故事的虚构性被打破了。在这一步步地拆析下,苏菲也在一步步地学习哲学内容,也逐渐了解了虚无,苏菲对自身存在的逐步认识就是其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过程。

苏菲是一名14岁的少女,与妈妈一起生活,她有一个好朋友叫乔安。小说一开篇,苏菲放学回家后在信箱里发现了两封神秘来信和一张明信片,信上写着两个问题:“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后来苏菲知道这两封信来自一位名叫艾勃特的哲学家。明信片是一位父亲寄给他的女儿席德的生日贺卡,但收信人的名字却是苏菲,上面写着“请苜蓿巷三号苏菲转交席德”,而苏菲并不认识席德与她的父亲。

从此,苏菲不断收到哲学家的来信,哲学家在信中自述想通过书信的方式给苏菲讲一门哲学课程。就这样,苏菲通过读信的方式开始学习哲学课程,艾勃特的授课方式除通信外还有录影带、面授等。

与此同时,少女苏菲的故事仍在继续,除了哲学课程,小说详细地描写了苏菲的日常生活与思想感情的变化,尤其是她与妈妈、乔安一起筹划哲学生日宴会的事情。

在苏菲与艾勃特的哲学课上,常常会出现两个陌生的名字:席德与艾勃特。苏菲收到很多明信片,都是席德的父亲写给席德的生日祝福,却总是请苏菲转交。苏菲的生活中也常常莫名出现一些奇怪的东西,如红色丝巾、铜镜、绿色皮夹、金十字架链子、白色长袜等,这些物件都指向了下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席德。

在小说进行到第23章“柏客来”的时候,小说的故事中心突然发生了转移,故事的发生地点由苜蓿巷三号换成了黎乐桑郊区的船长屋,也就是席德的家柏客来山庄。15岁的少女席德得到了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这是爸爸为她写的一本名叫《苏菲的世界》的书,她的爸爸就是挪威联合国部队的艾勃特少校,此时还驻扎在黎巴嫩。艾勃特少校虽在联合国工作,但他一向对哲学很有兴趣,曾经在报纸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主张哲学应该列入学校的基本课程。

读到此,读者终于明白,苏菲、苏菲的母亲、乔安、哲学家艾勃特都是出自艾勃特少校的想象。少校把他们写进了这本书中,并把它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席德,艾勃特少校请哲学家艾勃特讲授这门哲学课程,哲学家的真正学生是席德。

席德从生日那天早上开始阅读“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由此开始,艾勃特的哲学课程、苏菲的故事和席德的故事交叉进行。

在艾勃特少校所写的“苏菲的世界”中,哲学家艾勃特给苏菲上一门哲学课程,而少校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要给他的女儿席德上一门哲学课程,少校希望席德通过阅读此书完成哲学启蒙。

《苏菲的世界》前22章是由一个叙述者兼人物的角色艾勃特少校写出来的,对于这个“写”字,小说中的人物艾勃特和苏菲产生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而作者通过在小说中插入很多关于艾勃特的文字,使读者意识到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这一认识过程是受艾勃特操控的,这就指出了苏菲故事的虚构性。

小说第22章“柏克莱”与第23章“柏客来”是两个重要章节,这两章连接了两个故事世界,由苏菲的世界进入了席德的世界,艾勃特是苏菲故事的叙述者,同时又是席德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从第23章“柏客来”开始,作者一步步揭开了小说前半部分设置的多个谜语的谜底,如明信片,艾勃特将它们写在苏菲的故事中以送出给女儿的生日祝福,所谓请苏菲转交,就是指席德通过阅读“苏菲的世界”的手稿收到父亲发出的殷切祝福。

席德的出现指出了苏菲故事的虚构性质,苏菲只是席德父亲艾勃特所写手稿“苏菲的世界”中的一个虚构人物,少校本人也在小说第25章的一次通话中明确告诉席德:“苏菲”的形象是虚构的。

阅读“苏菲的世界”的手稿构成席德故事的主要内容,同时小说中也写了席德生活的变化,她受到这本书的启示,开始主动去思索哲学问题,并仿照书稿中的情节安排了父亲艾勃特的回家之旅以及最终的父女会面。作者本人完成席德故事的叙述,艾勃特也由前一层故事的叙述者变为此层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形象。

《苏菲的世界》中包含多个故事,呈现出三层叙述框架,最外层为席德的故事,叙述者为作者本人;中间层为艾勃特少校叙述苏菲的故事;哲学家艾勃特讲述的哲学课程则处于C位,也就是小说的最核心、最内层。

《苏菲的世界》的多重叙事结构成功地吸引了读者读完小说。其中艾勃特的哲学课程贯穿小说始终,若将哲学课程从小说中脱离开来,它就是一部简明哲学史,作者写出浅显易懂的语句全面系统地讲述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原本深奥抽象的哲学史变得生动而又明晰,令人印象深刻。

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菲的世界》又是一本写给那些与苏菲、席德同龄的中学生阅读的简明哲学史教材。由此,小说的外层故事,也就是苏菲的故事与席德的故事,与哲学史就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关系:小说故事成了作者讲解哲学史时所采用的例证。

《苏菲的世界》的副标题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书”,哲学与哲学史是《苏菲的世界》的核心内容。小说的结构总体上是按照哲学发展的阶段来分章的,小说的目录看上去就像是一部哲学史的提纲。

作为小说核心的哲学课程主要介绍的是西方哲学史,其内容设计非常完整。为引起苏菲的兴趣,哲学家艾勃特专门加了两段序言:“哲学是什么”与“奇怪的生物”。哲学课程的第一讲从神话开始,一直讲到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整个课程按照时间顺序分阶段讲授,每一讲介绍某一个时期的哲学发展情况或者一位哲学家。

而这样一部简明哲学史构成了小说的最里层叙述,少校艾勃特“写”出一位哲学家艾勃特,由艾勃特带着他的学生苏菲从那两个根本问题“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出发开始学习,从古希腊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启蒙运动、浪漫主义时期,一直来到我们这个时代。

每个时期的每一位哲学家都为“你是谁”和“世界从哪里来”这两个永恒的问题而着迷,他们不断给出新的答案。虽然最终问题并没有解决,但正是哲学家们的好奇与追寻,引领着人类不断加深对自身与世界的认识。哲学也许永远不能最终解答这两个永恒的难题,而哲学的价值不在于求得答案,而在于质疑与探索。

为了让身为中学生的苏菲能理解哲学思想,作者努力把一些思想的文化情景形象地呈现出来,并把艰深枯燥的哲学史作情节化了。

如在讲授古希腊哲学时,艾伯特通过录像把苏菲带到雅典的巴特农神殿、酒神剧院、高等法院等。在讲授安纳哥拉斯的思想时,用现代的镭射摄影图作类比;在讲授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时,艾伯特用儿童的玩具积木作类比(德谟克利特,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在讲授中世纪哲学时设计了午夜约会的情景,用十个小时来类比十个一百年,强化了对千年黑暗的体验。

在讲授大陆唯理论哲学时,艾伯特穿着17世纪流行的宽松的镶有花边的衣服,还配有红色的披风,让苏菲联想到电影里的路易十四的宫廷。如此种种,这类的介绍方式在书中比比皆是,所有这些设计将哲学思想变得生动起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小说中打比方最成功的就是“康德的眼镜”。伊曼努尔·康德是 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他对于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有着独特的看法。康德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观念会受到人类心灵中某些状况的影响,他认为我们的理性中有若干倾向会左右我们获得的经验。

当艾勃特把康德的哲学理念讲给苏菲时,苏菲表示听不懂,并要求哲学家举个例子,她已经熟悉了哲学家的“举例法”讲课方式,这一次她也是这样期待的。艾勃特这次举的例子是一个小实验,他请苏菲戴上一副镜片是红色的眼镜,苏菲发现戴上眼镜之后她眼中所看到的每一件事物全都变红了。

艾勃特告诉她:“这是因为眼镜限制了你感知现实世界的方式。你看到的每一件东西都是你周遭世界的一部分,但你怎么看它们却取决于你所戴的眼镜。因此,即使你看到的一切东西都是红色的,你也不能说世界是红色的。”

在这节课中,艾勃特用红色眼镜打比方,解释理性在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他称之为“理性这副眼镜”。这样,原本抽象的哲学理念变得生动而容易理解。

《苏菲的世界》中除了以“眼镜”这样的事物举例,还以故事举例,大体来说,作者贾德设计了两种类型的故事。

第一类是童话故事,小说中出现了许多个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如小红帽、爱丽斯、卖火柴的小女孩、史古吉等,这些故事人物在某节课程的特殊时刻出现,由此而营造出的特殊场景,可以大概率帮助苏菲理解她正在学习的哲学概念。如爱丽斯带来了装有药水的“小哲学瓶子”,帮助苏菲理解浪漫主义者与祁克果的不同哲学。

第二类是小说的外层故事,即苏菲的故事与席德的故事。第二类故事也是小说中最精彩的故事,就是生活在不同时空的苏菲与席德的故事,更确切地说是这两名少女的哲学故事。小说写她们参悟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过程,这种领悟与她们的哲学学习息息相关,读罢令人掩卷而思,不自觉中读者也进入到对生活、生命的思考中。

在艾勃特的引领下,苏菲摆脱了悲观,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了解其生命的独特意义,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永恒的文学世界。这样,这部作品不仅借助小说的形式讲授哲学,而且将哲学思考寄寓在小说中人物的身上。

乔斯坦·贾德不仅运用小说的形式承载了一部简明哲学史,而且按照一定的哲学理念设置故事情节与人物命运,以主人公的故事阐释哲学观念,小说的故事成为作者讲解某种哲学观念的例证,小说的内容也表达了作者的哲学思考。

小结

《苏菲的世界》能把“哲学的故事”与“故事的哲学”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有趣,这要得益于作者匠心独运的叙述手法。小说最成功之处在于多层次的叙事结构,小说中的三个故事交叉进行,在三位一体的交替中小说不断呈现其虚构性质。

读《苏菲的世界》会不知不觉地被作者匠心独运的“戏中戏”结构设计所深深吸引。书中的苏菲和艾伯特之间的故事不由作者直接讲述,而是由驻黎巴嫩联合国部队少校写给其女儿席德作为生日礼物的哲学讲义而展示出来。

阅读《苏菲的世界》的过程与阅读传统小说不同的是,在明知故事的虚构性的前提下,读者不可能被故事情节吸引而忘记自己的身份,而更多的是思考自己所阅读的内容,阅读的过程变成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而这正是这部哲学史小说所希望产生的效果。《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上一篇:雪花飘舞是冬天最美的印象,走进古代诗词书画,看人们如何过“小雪”
下一篇:《说岳》:岳云碎免战牌,擒假兀术,插手岳飞交战,三次差点被斩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