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吗?最近我在读这本书——《张一南北大国文课》。这本书的作者依然是张一南老师,她是北大中文系的老师,在北大开中国文学的课程,非常受年轻学子的欢迎和追捧,那这是她的第二本书。
这本书特别有意思,里面集合了一些我很喜欢的经典篇目,比如说《九歌》《逍遥游》《孔雀东南飞》《木兰辞》,还有李商隐的《无题诗》和苏东坡的经典作品,一听就知道都是熟客对吧,但张一南老师的理解,可能和你之前听到的相反,如果不是相反的,也就没有必要讲出来了。
比如说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讲《九歌》,讲李商隐和苏东坡的词,他会关心李商隐家 苏东坡家究竟是干什么的,因为只有理解了一个人的成长背景,对他们个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理解就会更加的深刻。
那张一南老师喜欢的是什么样的人呢?就是那些遇到了所爱,他们就非常的深情,那遇不见所爱,他们就做奇人异事,即使生在不大可能留下文字记载的卑微环境里,也能焕发出自己的光彩来,不会甘于被人奴役。对,就是这些很不同的人,其实都是一样的人,叫作我们都喜欢的人。
那从今天开始我会根据这本书,《张一南北大国文课》,着重来讲三个故事,这是一个系列——《木兰辞》《孔雀东南飞》 和《逍遥游》。那今天我们就从《木兰辞》开始。
花木兰的故事大家都了解,那它的核心是什么呢?一句话可以说清楚,这是一个关于中国人的故事,一个关于中国女孩的故事。确切地说它并不遥远,它就是我们的故事。《木兰辞》开头第一句,闭着眼睛都能背对吧。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这句信息量很大,“当户织”,做纺织的工作,说明木兰是个女孩子。那么这个女孩子生在什么朝代呢?就是北朝。我们从小上历史课会背说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对吧,但实际上,从来没有一个朝代的名字叫南北朝,那是一个非常混乱和动荡的时期。南朝四个,宋齐梁陈,那北朝我们至少要记住三个,北魏、北齐、北周。那北齐和北周是并立的,中间还有一对并生的小朝廷,就是东魏和西魏。那这么多的朝代,但其实它们都像一个一个的人,是独立的,各自有自己的模样和脾气,所以不能用一个人的想法去解释另外一个人,这是对历史的尊重。
那在这个底色上我们来看“木兰当户织”,她在哪里“当户织”?她的家究竟是什么模样?大家有没有去看好莱坞拍的那一版《花木兰》,刘亦菲神仙姐姐饰演对吧,她出场的时候,住在一个非常奇怪的楼里面,是环形的,像那个福建的土楼。你会说这是个什么地方?它有个名字叫坞壁,这个坞字,就是土字边一个乌鸦的乌,叫桃花坞、梅家坞就是这个字。那福建的土楼就是跟坞壁,学习来的建筑形式,那为什么呢?
那要从五胡乱华说起。就在这个黑暗的时代降临之后,那很多的氏族有钱人就跑到南方躲起来,那还有一些人他们留在了北方。那这些没跑的人为什么不跑?不是跑不掉,也不是跑不起,恰恰相反,这些人都是从秦汉以来就存在的特别厉害的世家大族,他们不走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舍不得。舍不得离开世代栖息的地方,就像那个电影《流浪地球》对吧?地球已经这么糟糕了,已经要毁灭了,当然那是一个幻想,可是依然有那些坚持的人类说,我舍不得离开它,我要跟地球共存亡,我们不能抛弃它。
所以这些北朝的时候,氏族们跑到了南方,就会躲起来,住在哪里呢?一个地下城,就是坞壁。那么刘亦菲演的花木兰,她就住在一个像坞壁一样的地方,那这当然是一个槽点。这个槽点最致命的错误不在于说北方怎么可能会有福建土楼这样的建筑形式,不是,而是说坞壁是干什么用的呢?花木兰这样的人,他们不仅不能住在坞壁里,而当地的这些土著,他们建造物壁,防的就是花木兰这样跑到我们这里来的外来户。但这里面就凸显了一个关键词,叫作战乱。只有理解了这样的背景,我们才能深刻地了解花木兰的性格,了解这样的一个女孩子,为什么要代父从军。
那么花木兰的性格是什么样子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她为什么叹息?因为她有心事,她有什么样的心事呢?不是那些情情爱爱、胭脂水粉,她是个假小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文化融合和文化混血,那哪跟哪混呢?这就是花木兰的籍贯问题。
在张一南老师的讲义里她会说,花木兰最有可能是北魏的河南人,那她的祖先有可能是东北人。所以反正他们家要么是在河南生活了好几代的东北人,要么就是跟东北人在一起生活了好几代的河南人。
那这就出现了文化要彼此融合。中国人喜欢联姻,原住民喜欢什么样的外来户呢?就是有本事的,你到我这来,但是你站得住脚,那是要凭本事的。所以几乎可以肯定,花木兰身上既有东北人的血统,她也有河南人的血统。也就是说,外来户要通过自己的精明能干跟原住民结婚,然后才能在这个地方扎下根来,花木兰就是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长成的一个女孩子。
而且请注意,花木兰是家里面的二女儿,她上有姐姐下有弟弟,这如果放在我们身边也会知道说一般老二的女儿是不怎么受重视的,对吧。但是这种文化融合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鲁菜区的人民跟东北人学到一样好东西,拿闺女当小子使。
假小子是一种东北文化,旧时代的东北人,你说他不重男轻女吗?那也不是。家里穷,男人是吃大米饭的,那么女孩子这个饭里面拌点菜,或者是吃那些杂粮。但是东北人有一条,重男轻女有个先提条件,基于男的比女的能干活,男的是可以挣钱养家的,这才是基础。那如果女的干了男人的活,而且这个家里面挣钱养家的顶梁柱是一个女子,那怎么办呢?家人就会觉得亏欠了她,那么这个女人既然干了男人的活,出了男人的力,挣了男人的钱,她就应该享受男人的待遇,所以重男轻女的前提是你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所以东北文化里有一个非常合理的规矩,就是能干活者最大,你行你就上,不分男女。那这样的文化说明了什么呢?就是在这种融合和冲突下,汉人慢慢地接受了女子地位的提高,所以在北魏时期就会出现太后掌权的现象,就是老太太当家,也就孕育了后来的武则天。武则天的父亲就是山东地区的人,所以武则天替自己的丈夫,替自己的儿子管家理事,那就是因为老太太能干。花木兰的故事,就产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花木兰就是北朝那些又能干又扛事的女子们放大了的故事。
所以当《木兰辞》在辽阔的大地上被传唱,其实它就是告诉女子们,你是可以承担男人的责任的,你也是可以为家里的阿爷,为这个国家分忧的。那就说到第二件事了,花木兰为什么要上战场?来,我们往下看。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这一段在说什么呢?花木兰的故事,首先是军人的故事。而他们家遇到的状况,很多军人家庭都会遇到,只不过花木兰是个女性,她替父从军成了英雄,这个故事的魅力就被进一步放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