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大鼎以纪念博物馆展品记录的第二百天
兽面纹鼎,商代,咸阳市礼泉县朱马嘴出土。通高87.5厘米,口径60.3厘米,腹深38.5厘米,重量65.000千克。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是一只陕西出土的商代大鼎。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展厅文物类型丰富,时代完整,从夏到战国、汉一应俱全,涉及地域也十分广泛,是国内非常权威的顶尖的青铜展。但是,对,列了这么多优点,该但是了。上海本地没有多少商周遗存,本地没有出土高品质的商周青铜器,馆藏众多青铜器很重要的来源是上海本地收藏家捐赠,还有收购、调拨等。财大气粗的上博,代表国家回购过不少重要文物。但由于不是“原产地”,所以其青铜器即使非常丰富,但个别品类可能还是难以与河南陕西陕西这些主要出土地相媲美。比如上博展出有夏代的铜鼎,有很多十分精美的商代铜鼎,但如此巨大的商代鼎,却没有在上博看到,或许有,只是没有摆出来?
商周青铜器的珍贵程度,首先可能由其铭文决定,比如著名的“利簋”,陕西出土的西周初期青铜器,个头不大,但其对“武王征商”简要记录,使人们几乎准确的计算出了周武王征讨商朝并攻克朝歌的日期乃至时间。大致上,字越多,越珍贵。其次器物大小、重量也很重要。此外器物造型、纹饰的精美程度也是主要因素之一。最著名的青铜器几乎一定是有重要铭文的。没有那么著名,但也珍贵的,首先可能就是尺寸巨大,然后是纹饰精美。西安博物院镇馆之宝,勾连云雷纹大鼎,就是一只没有铭文的珍贵文物,体积巨大,纹饰精美。
这件商代兽面纹鼎,就是以其巨大的器形取胜。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有两件商代大鼎,除这只无铭文的兽面纹鼎外,还有一只是“(女丧)鼎”,有铭文。两只大鼎一左一右,摆放在陕历博商周展区第二个展柜两边。这种重量级大鼎,都该单独展柜摆出来,让游客仔细的观赏。陕历博啊!新馆首先就要把面积做大。与其全国第二的藏品数量相比,现在的展区实在有点,局促。
对于鼎,再简单说一下。最早期的鼎就是食器,三足或四足,可以立在地面上、火堆上,便于从底部将其加热。直到夏代,鼎的主要用途可能还是煮肉。而商周时期,鼎就逐步被赋予了更多意义,鼎作为礼器会出现在各种典(祭)礼(祀)中。尤其到了西周,鼎的使用被制度化,各等级身份可以使用的鼎的数量的是固定的。于是所谓“问鼎中原”、“三足鼎立”、“鼎鼎大名”,鼎就与威严、强大等这些含义绑定在了一起。大约在秦汉时期,鼎已经彻底失去了实用器的功能,专门作为礼器而存在。再往后,逐步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后世再有,也只是“仿古”之作。
商王朝时代,商的势力延伸至关中平原西部,属于“外来文化”,而同时期,关中平原还有一支与之有明显差异的本地的“先周文化”。先周文化往后发展,就是灭了商的周王朝。朱马嘴遗址位于礼泉县北牌乡朱马嘴村北,是陕西关中西部的“商文化”遗存。这件大鼎,就是出土于陕西关中西部的商文化遗址的,被认为有明显商晚期特征的商代鼎。是一件三足圆鼎。宽沿,两只“n”形大耳分立与沿两侧。敛口,斜直壁,鼓腹圜底。三只粗壮的柱状足,上粗下细。耳为沟槽状,槽开口朝外,可以理解为一块铜皮折出来的方形空心管,去掉一面。而整只鼎如此巨大,却只有65公斤,可以想象周身大约也都是如此厚度的“铜皮”。对比著名的司母戊鼎,八百多公斤,要达到这样的重量,可能就需要把沟槽也填满,且整件器物厚度可能要与口沿厚度相当。当然,这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一件青铜重器了。口沿下侧至腹部上侧,乳钉纹为目的兽面纹,云雷纹为饰。器足也有类似的兽面纹。纹饰除乳钉纹,其余均为细细的凸纹,略显潦草。
其实,整个来看,没有陕历博展出的其他几只如“(女喪)鼎”、“外叔鼎”、“旟鼎”等大鼎精致、厚重,更没有铭文,但依旧是一只造型雄伟,线条优美,纹饰古拙狞厉的漂亮的大鼎,一只珍贵且商代重器。
图片均由博主摄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如感兴趣可亲自去博物馆,一饱眼福(大宝贝天天见,第二百天)…………
都看到这儿了,不点个在看点个赞吗?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