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亥的故事
易律夫撰
上古人物王亥,实是商亥,但为商王子。据说是商祖之一,为商部族的发展是做了一定贡献的。后来传说周代的神仙王之乔,或是王亥雏形的某种反映。关于王亥的正式文献记载,主要出于汉刘向编辑的十八卷《山海经》。如:
古《山海经》卷十四《大荒东经》云:“有困民国,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朴牛。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帝舜生戏,戏生摇民。”
又,古《山海经.海内北经》云:“王子夜之尸,两手,两股,胸,首,齿皆断异处。”《左传襄公30年》载:“亥有二首六身。”晋郭璞《山海经图赞》载:“子夜之尸,体分为七。”
又,宋罗泌《路史.国名纪》卷己云:“有易,经云:王亥讬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煞女,王亥取仆牛。《竹书》云: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施之,是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伐有易,灭之,弑绵臣”。
又,古《易经》也多处记载了有易、王亥之事。如《易经.大壮》“丧羊于易”,《易经.旅》“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易经.离》“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出涕沱若,戚嗟若”,《易经.同人》“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易经.大畜》“夫妻反目”,《易经.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经.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易经.屯》“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综合以上材料,关于王亥之死,当是有其具体原因的。
一是有易部族其先为尧帝舜帝大臣伯益,伯益代禹帝。不久,伯益被禹帝之子夏启联合其党人(禹帝治水时所资养流乱于黄河者)所弑,为帝启,弃禅让选举推荐,改诸侯盟国为王国,实行家天下,建夏世袭王朝,并沿袭到清王朝。伯益西南一部后或以姻亲附夏残存。其部族首领后羿帝夏48年后,为外戚寒浞所驱,被迫北迁荒漠,无法获取猎物或种植,仅以剩余动物繁殖牧养居延。其势已甚小。而此时黄河南商部族不愿臣服夏王朝,因“简狄生商”欲计取有易氏,扩大领地,借贸易之名探询。后或为有易氏所识。
二是此时有易氏久居北地,天荒地泠,欲归夏。时夏孔甲帝好豢龙,喜杜康酒,或招有易为炊。但为河伯以黄河河界天险拒之。商部族王亥本为夏王朝遗留支系,见有易氏不敌河伯,欲以“简狄生商”事,计取有易氏。商部族王亥(商亥)借其父冥(契六世孙)殉黄河,熟悉黄河水域,绕过河伯,偷渡朴牛于有易氏地,欲以“朴牛”换取有易氏“原兽”。朴牛本公牛,可能还是被阉割了的公牛即嘏牛(或已染有疯牛病之类),不能繁殖。有易氏之“原兽”,也可能是唯一的可繁殖的动物,或未到繁殖期。王亥意在断绝有易氏生路,并以此为条件,答应有易氏归夏。有易氏知河伯并不答应,河伯可能还杀掉了王亥的父亲冥,所以,王亥的话很可能只是空言。或者物归王亥后,以无物击河伯,等于送死。但是,有易氏如果不答应商部族王亥的话,商、河部族就可能联合攻有易氏,而北地也不是很安全。有易氏酋君绵臣见此来势甚凶,考虑很久,于夏商之南即其后背之招摇山,布置一着虚棋,夏商后面南端并不严整。于是用斧头或大干木棒“朴”杀掉其首领王亥,尸分其七(或说八),还诱散其余帮手王恒等,自作败北打算。或王亥之事可能仅是个地方风俗方面的情况,而商王亥也许只是一般的牧人(当有些交易),由于某种特殊情况,为有易部族擒杀,为了镇邪,故有尸分情况发生。
三是商王亥不取近前的河伯,却取远道的有易氏,有易氏感到王亥这个不速之客,可能比近前的河伯还要难对付,是个怪胎冒失鬼。如商真正帮助有易氏,只需前后夹攻即可。为何绕道前来,是与河伯有关系有约定?但根据有易氏对河伯的了解,河伯曾不原谅有易之先羿帝射伤河伯眼目娶河伯妻宓妃事,岂可原谅有生死之仇的王亥(父冥可能死于河伯之手)。而王亥以“朴牛”来窥探有易氏,河伯当是有怀疑的(虽然是病牛,有计策的),必不尽力王亥。同时,王亥要尽取有易氏,可能在取了有易氏后,并不取河伯,自在商地过逍遥日子。那么,如此商与有易的联合,就是空话。虽然后来有易氏帮助商灭了夏桀,建立商王朝,则只是后话了。
四是有易氏为华夏老部族,自有其考虑。那就是要向外拓宽领域。其欲南归夏,是真是假,可能也存在问题。依有易氏之地,狄族人众,乌狄北至东西伯利亚,赤狄东北至北美洲,白狄西至印欧,何必拥挤中国南端?何况已胜过河伯,突破了封锁圈,横渡了黄河,难有返归之理。故有易氏欲南归夏王朝,或是虚晃一**,看看形势。果然,河伯不允,商部族生贪。姻亲商部族王亥是个愣头青,直闯过来,当然也许是试探。结果有易氏钓大鱼不着,还掉了渔钩。然天意如此,不得不为。
五是古《易经》对王亥在有易氏之地的活动情况也有所反映。大意是王亥初到北地有易氏处,是“不速之客”(《易经.需》),有易氏因为对王亥的情况不清楚或者假装不清楚,所以先“敬之”,又由于王亥等带来了牛羊,并“先号咷”(《易经.同人》)发声,初来乍到,便收纳了他们“终吉”,王亥等则“后笑”,实现了第一步目的。但后来的王亥们,在有易氏地开展了活动,古《易经》也反映了其相关行为表现。由于王亥等乘有易氏不备,实际侵占了有易氏利益(私自放牧牛羊),并开展了夺取有易氏领地(包括河伯地)的探路活动,还骚扰了地方。很可能是因为牧牛羊时违犯了地方规矩,或是地域场地上的,或是因为性亢奋性错乱,在幽北寂寞难耐,与牛羊混交,影响牛羊生长等。后被有易氏发觉了,即没收了王亥的牛羊,并限其出境。这些在古《易经》里也有所反映。如《易经.大壮》“丧羊于易”,《易经.旅》“丧牛于易”,《易经》“匪求婚媾”,“女子贞不字”等。王亥们自然也进行了反抗,如《易经.离》“死如焚如”“出涕沱若”。但是,由于王亥孤军深入,河伯反目,无法要回牛羊,此事以失败而告终。如《易经.旅》“先笑后号咷”。故古《易经》总的是反映了“有易杀王亥”的历史经过,大概也是向外人说明事件原因、表明有易氏正当和不得已态度的。而之所以七分尸解商王亥,则当是为了镇邪辟魔等地方风俗的。至于《易经》书里记载的商代箕子、康侯、帝乙、文王等事,很可能是后人的掺杂。当然,也并不排除在处理王亥这个事件中,当是有相关幕后策划者的。
六是商部族、河伯、有易氏(后有大月氏、小月氏)都是夏王朝诸侯国,都要进贡。只是商部族因地近原因,可能贡品要多些,因此有些压力,更反对夏的奴隶世袭。但商部族王子商亥,为了发展物品,不知是“简狄生商”与有易氏有什么关系,还是阴差阳错,凭什么直觉,竟然不往近地河伯,撞到远地有易,或因交易不均,或因牧牛占草场等问题产生纠纷。故王亥被杀,物品被夺。初,有易氏热情接待王亥,但不久就发现王亥利用夏王朝权势,压迫河伯,企图取有易部,有易果断出击,进行反击。这里,或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如果王亥带物品交易,可能是交易不均产生问题;物品或是礼品,则是劝说有易一同攻夏王朝,有易认为时机不到,不答应,或者王亥计划不周,大量牛群北越黄河,已经惊动夏王朝。所以,为了消除夏王朝对有易氏的怀疑,杀了王亥。一是如果王亥不是带物品,而是牛群,那问题就更多。或因草场放牧,或因幼牛归属等问题。而据《山海经》卷十四,王亥带的全部是公牛“朴牛”,养肥后就回转。由于有易氏是“原兽”(母牛),不意与朴牛交配。按道理,交配生的幼牛,自然是归母牛一方,此事王亥总的是无理的。后来,有易杀王亥,商部族后遂灭有易氏。河伯为商亥让道,本有功于商,非但得不到奖赏,还受到商族打压,于是怀念有易氏旧情,帮助有易四处暗藏下来,等待时机。或攻商,或攻夏。据史料,有易氏在夏桀时期,联合商族,灭夏。建立商王朝。并可能在商后期,主宰了殷王朝。
据上材料,古有易氏是存在的,活动区域在古易水河域一带(今河北省易县),广达于渤海。王亥之灾后,为河伯部族所居。有易氏当是夏时的一个侯国。在春秋战国是为古中山国。由于其建国时期早,是中国古文字的开创者,在华夏诸部族中颇有地位。所以,商灭有易氏,文字表述的方法也不同。言“弑”,是以下犯上、不正当的行为。由于有易氏部族古史阙载,易、以及《易经》在历史上也是时隐时现,演《易》的方法多种多样,古《易经》(现通行本《易经》)晦涩难懂,颇有韬光养晦的味道。但古有易氏时期应该是古《易经》成型时期,因为在古文献里总算有了“易”字。这里,周朝的《周易》虽然混淆了作为典经的《易经》,但在运用的普遍性、用“之卦”变卦等方法,则是从卜筮方面对《易经》的一些推广。虽然对《易经》的哲学、科学(如辩证法、排列组合原理)等没有正确地发展下去,但总比埋没了要好。魏王弼的《周易注》《周易略例》,虽然首开混淆《易经》与《周易》学术上的先河(目录学则是西汉刘歆的《七略》,战国《左传》也一样),但它抛弃了卜筮术数,指出了其迷信舛误,从玄理哲学上阐述《易经》思理(以《老子》之玄无理论释《易》),虽然其虚无玄学也同样抛弃了古《易经》二进制科学,但多少算有点上古文化,有好的方面。总之,有一点总比没有要好些的。
(易律夫记于公元2017年4月21日农历丁酉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