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夏,陈晖老师在一次偶然的聊天中,向我们道出了“破衲痴”的真相。
陈晖老师道法古人,他在西贯市的山脚下,搭了三间草房,取名静怡斋。闲余之时,大家喜欢来这里喝茶聊天。有一次,聊到回民舍散财物这个话题,他说我们湖南沅陵(地名)在清代康熙年间,有个大学者叫舍蕴善。舍,本身就蕴含着一份善良,这名字很好的解释了“舍”的含义。舍蕴善老先生又有号叫“破衲痴”,这里头更是意味深长。听到此,没想到我揣测多年的“破衲痴”三个字,今天寻到了出处。兴致之下,陈晖老师又给大家讲了舍蕴善老先生“破衲痴”这个号的含义和老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老先生果然是人如其名,经历不凡,真是天降一人也。
宰牲节这天,有幸见到陈晖老师校注的《经学系传谱》。而此书的编修者正是三百年前的舍蕴善老先生。微信里的“破衲痴”,我好奇的“破衲痴”,三百多年前的“破衲痴”,手中陈晖老师校勘的《经学系传谱》,时光让虚实没有了界限,这怎么都像是安排好了似的,依次向我走来。
舍太师的坟《经学系传谱》讲的是什么了?通俗的说,就是记载了二十九位先生将学问薪火相传的故事。包括他们当时的生活状况,如何为学,如何传授,如何考察、收录学生等等。今天看来,还是有很多的借鉴意义和独有的价值。
本书第七十六页,就记载了胡登洲老先生早年经商,误入黑店的故事。晚上,老先生给马喂好草料,捧着油灯回到客房准备安歇时,发现墙角里,立着一个小口大肚子的瓶子,他就过去察看。发现瓶子下面有个地洞,四周还光溜得不得了。显然,这个洞口是有人经常爬进爬出,才能这么光溜。老先生的心,此刻已经绷紧了。他意识到,自己落入了黑店,第一想到也是赶紧跑。只是这大黑天的,他根本无路可逃。索性,他就赌命,就等土匪来。
石羊街清真寺,舍太师曾经设学的地方不久,洞里逐渐传来淅淅的声音,瓶子也开始晃动。老先生没等匪徒出洞,故意大声说道:“请你先挖掉我的眼睛,再挖掉我的心,让我这样死吧!”还连说了三遍,硬是把匪徒都搞晕了,还反问一句:“您这是为什么?”。求生是人的本能,遇到一个空气的求死,还说出死法的人,估计这是匪徒头一回遇到。更有意思的是,匪徒在洞口和先生一番言语后,就从地道原路返回了,走时还不忘记跟先生说一句:“今天得罪先生了,您早点休息吧,明天我来谢罪”。
第二日,天蒙蒙亮,匪徒还真的来谢罪了。得知先生是教门人之后,带领全家皈依了正教。先生又赠给他们一些钱财,让他们另谋生路。读完这个故事,我不得不佩服老先生的勇气和临危不乱的智慧,当然更感慨老先生的善心和正念。常言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对于祸患的恐惧是于事无补的,无论如何都要心存善念的去面对,去解决。我们希望人生的路,平顺一点的好,可是谁又不是历经重重艰难险阻才走到了今天?
在本书第四十三页《蕴善先生收录门人法》这篇,就讲了舍蕴善老先生收录学生的几个标准,他也是先观察学生,根据第一印象给一个大概的评判,然后考察学生的言辞,先问学生简单的问题,再问难点的问题,而不在于回答正确与否。他考察的重点实际是思维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而非追求标准的答案。
我有一次拜访一位教授,初次见面,他问我农村的房子修得大吗?我回答很大,比城里人的房子大。又问,为什么要修那么大?我回答,谁不喜欢大房子啊!总算对付过去。学问,传给善问答者,这也早有论断。可见,舍蕴善老先生深谙此法。正是如此,今天才有像陈晖老师这样的人,不计辛劳用十年时间,为老先生所修之《经学系传谱》进行校注。
舍太师著作舍蕴善先生和他的学生赵灿先生在编修时,其中收录了很多充满智慧的小先贤故事。这些故事传递着一种历史的经验,也可为后人作些借鉴。然而,《经学系传谱》毕竟出现在三百多年以前,又是以回教经堂教育的传承、人物事迹等为内容。如果没有注释,我们今天读起来可能会有很多不便,甚至会出现错误。陈晖老师在书的第三页,就介绍了《经学系传谱》书名的正确读法应为:经学∕系传∕谱。而之前,我的读法就是错误的。可见,对于古籍的注校和勘误对于今天的读者,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祝大家在阅读这本古籍时,可以体会到穿越时空的快乐和幸福,并致各位先贤们以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