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小长假第三天,单位通知非必要不离家,窝在书房里,早八点到晚六点,中午休息两小时,对头刚好四个时辰,终于把许卫红老师的《说说秦俑那些事儿——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记事》从头到尾的看了一遍。
书已经买过了一个多月了,九月份日子乱如麻,一直没有静下心来去翻看,今天秋风瑟瑟,外面下着雨,再加上领导和疫情的关怀,终于干不成别的事了,就让自己完全放松下来,捧着书钻进书房成一统了。
因为有之前看《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与城》的基础,对许老师的行文风格和讲述内容算是比较熟悉,所以这次读的比较快,但也收获颇大。
《考古有意思》是许老师通俗考古学的第二本书,按图索骥才找到第一本《说说秦俑那些事儿》的,但网上价格却高得出奇,忍了好久才下定决心买了回来。
众所周知,考古文字资料呈现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琐碎的考古日记,二是专业的考古报告,第三种则是这两年读的比较多的考古亲历记了。之所以喜欢读第三种,是因为亲历记一没有考古日记的琐碎支零,二没有考古报告的晦涩难懂,更多的是有血有肉的考古故事,里面有一线考古工作者的艰辛和幸福,也有发掘清理现场的惊喜和惊奇,读起来饶有兴趣,又不乏专业知识。
比如在考古报告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冰冷的数据统计和出土文物器型描述,但是在考古亲历记中,却能够找到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及一线工作人员对文物细腻体贴的解读。工作中的艰辛、困苦、抱怨、汗水、泪水、惊险、惊喜甚至阻挠无所不在,更能显示出考古工作者的平凡和伟大。在许老师的笔下,一个个活灵活现动人故事跃跃欲出,让人喜不胜收。
更为重要的是,考古发掘过程中的很多细节,都是最终考古成果中难以呈现出来的,比如去兵马俑一号坑,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个高大威猛而灰头灰脸的陶人陶马,但在亲历记中,却能找到那些挟裹在泥土之中的大秦帝国的蛛丝马迹,比如木鼓、箭箙,皮革、铁器、丝绸、木车甚至彩绘等等,这些基本上早已腐朽,或者夹杂在泥中,去现场参观展览是绝对不可能看到的,但跟着许老师诙谐的笔墨,则可以一起神游到底,真的幸福极了。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说说秦俑那些事儿》全书是铜版纸印刷,又是阴天,光线不好,打开台灯照在书页上反光严重,每翻开一页还要来回调整角度。但正因为铜版纸印刷,才洛阳纸贵一书难求,这也是它的优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