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读书心得 列表

四字成语

我读《道德经》(3)——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2023-05-06 21:54:03


大家好,本期我们来看“故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上两句老子告诉了我们“无名”与“有名”是大的体、用在人身的显现。换句话说是宇宙万物皆所具备的,共同的,生生不息的,演化规则在人身的显现。这个规则祂有静与动两个面向,“无名”便是大静的一面在人身的显现,而“有名”则是大道动的一面在人身的显现。静是大道的体,动是大道的用,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名”这个字所代表其实就是佛家所说的八识中的前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其中前五识是指人对身外、身内世界的觉知,而第六识则是觉知之后在大脑形成的认知、理解和感受。比如孩子小的时候,并不知道正在冒着蒸汽的水代表什么,会很好奇的用手去触摸,结果会被烫得哇哇大哭。孩子正是通过手的这种觉知功能,让自己的小脑袋瓜知道冒着蒸汽的水是烫手的,手被烫伤后会很痛的,这样的水是不能用身体去触碰的等等,人对身内、身外世界的认知、理解及感受(第六识)就是这样逐渐被建立了起来。
因而“有名”、“无名”还在大道生生不息的造化轨道上运行,还没有偏离轨道。接着老子就要告诉我们,人类是如何让自己偏离了大道生生不息的造化轨道的,其原因就在于“欲”的产生。
那什么是“欲”?比如刚才那个被开水烫伤的小孩,一般来说小孩不会对被烫的那种感觉升起一种好恶之心,不会因为被开水烫伤就从此嗔恶开水,小孩会逐渐懂得开水是为人所用的,只是在用的过程中不能用手或身体的其它部位去接触它。什么是合道而行?小孩的这种行为模式就叫合道而行!孩子只是单纯的用眼、耳、鼻、舌、身去感知世界,认识世界,不对其感受有任何的好恶分别,因而合道而行对孩子来说是件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而对于成年人而言,若遭遇同样因自己认知不足而造成的对自己的不利事件,就不会像孩子那样轻易地放过自己了。要么埋怨他人,要么责怪自己,让自己长时间的处于一种怨天尤人的情绪之中,又或者通过外在的什么东西来平复、转移这种情绪,总之都是对造成自己不利这一事件的不接纳。然而大多数时候,不接纳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发生时所带给的感受的不接纳。
比如夫妻吵架,往往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夫妻两人都明白,自己之所以与对方争吵,并不是这些小事,而是内心有一种感受,这种感受让胸中觉得很堵,很闷,而要消除这样的感受,吵架成为最简单而且最有效的方式。
由此可知,“欲”其实指的是人对内心感受的分别取舍,一种对内在感受的贪嗔好恶,而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对什么东西的欲望。当然,对外在东西的欲望与老子所说的“欲”也有着千丝万缕般的联系,“欲”是欲望产生的源头,而欲望又常常反过来加深人对感受的分别。因而人们常常以为老子所说“欲”就是欲望,以为修行就是要修掉欲望,以为修行家就是不食人间烟火,其实这些误解都源自于对内在的“欲”缺乏觉知。
而佛家的第七识,即末那识指的也是这种对内心感受的好恶分别,因而佛家所要修的也是这种分别心。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有恒久不变的意思,放在这里有持之以恒的去观照,不间断的意思。而“观其妙”的“妙”呢,指大道生生不息的精妙造化在人身的显现。之所以说“观”,就是因为这种精妙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只能是自己通过内观去体验,去验证。
我们现在的人常常以为只有通过科学的实验的验证才算得上是科学的,而老祖宗那些东西因为无法用科学实验去验证,所以是不科学的。
其实老子这里就是在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研究生命这门科学的科学家,只不过我们的实验室在身内,而不是在身外。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必须要在属于自己生命的实验室中才可以被验证到,除此之外无法验证,因而也无法让其发挥最大效用。很多人说对古圣先贤们留下的东西不能全盘接受,而应该要有批判的接受。我想说的是,若自己没有真正在身中去实验,去验证,你又怎么知道哪些可以接受,哪些应该要批判呢?你这么肯定的说法又科学吗?
好了,话题不能扯远了,我们还是回归正题。
“观其妙”就是内观大道造化的精妙,怎么个精妙法,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自己去体会,去验证。
“观其徼”,“徼”,有边界的意思,也有窃取,抄袭的意思,《论语》中有“惡徼以爲知者”之说,这个“徼”就有窃取,抄袭的含义。那么老子这里的“徼”是不是也有这个含义在里面呢?我体会是有的。
“有欲”,就是大道开始产生变化,开始能量互动,开始生万物,这个时候胸中就会有一个知觉产生,对孩子来说,还没有对这样的知觉形成分别取舍的知见,所以孩子们的结果是“无欲”,是合道而行。而对于成年人来说,随着年岁的增长,慢慢地在知觉上攀附了分别取舍的知见,这样的感觉是好的,是要的,那样的感觉是不好,是不要的,等等。好的感觉要留住它,不好的感觉要消除它,无论留住还是消除,其最终的办法都是通过对胸中一气的造作来实现。
比如前面我们讲的夫妻之间吵架,胸中有一股气的感受不好,要消除它,我们就将这个能量赋予在言语上,以言语的方式传递出去,然后对方再以同样的方式将能量再传递回来。因而我们常常为了一件小事而开头,最后却以相互伤害至深而结束,这都是人为造作胸中一气(能量)的结果。
而这种人为造作胸中一气的作为,就是一种窃取行为,窃取生生不息的造化之能量,而这种窃取的结果最终导致的是把自己局限于某种认知和情绪之中,等于自己给自己修建了一座认知和情绪的牢笼,把自己困在其中,不能自由。因此,这也就有了“徼”的另一层含义,即边界的意思。大道本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边无际,却因为人的创造,有了边界,从而偏离了生生不息的造化轨道,生命便因此走向衰败。所以老子才要人们去内观,去验证生命本自的圆满与俱足,去觉知和放下对生命能量的有为,从而回归生生不息的生命本质。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上一篇:我读《道德经》(2)——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下一篇:我读《道德经》(6)——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