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怎样
理解中庸书中讲的致广大而尽精微?我们最常见哪两种有优点又很片面的人?普通人为什么容易见大不见小,或者见小不见大?为什么不同性格特质,甚至性格相反的人彼此欣赏和配合极为重要?人为什么要有自知之明,还要有容人之量?今天我们再用一讲的时间,一起来探讨一下《中庸》第27章中讲的君子的另外一个特征:致广大而尽精微。这七个字该怎么
理解?对今天的我们又有什么启发?01其实,我们可以把“广大”
理解为今天人常讲的宏观;而“精微”可以
理解为今天人说的微观和细节, 这本质上和现代人喜欢讲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意思接近。生活和工作当中,咱们能常见两种人。一种人很有大局观,看问题的时候站得特别高,看得特别远,能够快速抓住问题的本质,并且找到
解决问题的方向。但是,容易看见大关键而忽略小问题,往往容易因为细节上的疏忽而影响问题的最终解决,甚至会因此制造出新的问题。另一种人就是特别在意细节,小事情能搞得很清楚,办得很明白,可就是缺少大局观,没有远见,不能够从高处、远处去看问题,把握不准大方向。02这两种人都有其长,又都有其短,如果独立去处理问题时,尤其是处理那些大而复杂的问题,是很容易出状况。因为在实践当中,见大不见小,见小不见大,都容易结果不理想。假如这两种人能够相互欣赏,相互包容,能够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往往会有出奇的效果。如果彼此都自我执念太重,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而又专盯对方性格能力上的短板,就会相互排斥,甚至拆台,那就容易出现双输的局面。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华文明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取长补短,和谐互动。以己之长来换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美对等、平衡、和谐的太极图,不讲二元对立,不会非此即彼,而是两种看似对立的特质都要有,都不能多,也不能少,最好是一半对一半,形成
微妙的互补与平衡。03绝大多数普通人不能够明心见性,不能够彻悟天理,不能够放下分别与执着,因此看人看事儿,一定会片面,会偏激。就像照相机的变焦镜头,远景清晰了,近景就会模糊。近景清楚了,远景又会模糊。人只能看见别人的片面,却看不到自己同样也片面,因此矛盾冲突就会变多。而极少数的圣人、贤人还有君子,他们因为已经能够明理,知道了有大必有小,有近必有远。知道了阴阳互补平衡才是最佳的境界,因此看问题时会自然而然地既看宏观又有
微观,能见大亦见小,见远亦见近。既有看透全局的洞察力,又有精密细致的把控力,甚至是执行力,把大处着眼和小处着手,做到了最完美的融合。04其实,真的读懂了领会了“致广大而尽精微”这七个字,我们就该明白:事有两面,一是宏观看大局,看方向;二是细化流程执行标准。只有两手抓两手都硬的时候,结果才会相对理想。如果自己善于把控宏观,那就找个心细、严谨的人把控微观与细节。反过来也一样,自己太注重当下,太在意细节,就很容易陷进去,看不清问题的全貌,把握不好大方向。因此,一方面要有自知之明,另外一方面还要有容人之量,容人之能,这样才能够1加1大于2。否则的话,孤芳自赏,盲目自大,排斥别人,不能擅用别人的优势,帮助自己看见思维的盲区,那将是1减1等于0的双输结局。也就是说,要么我们的智慧足够深,要么我们的胸怀足够大,否则就容易成为片面、我执的平庸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