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人的桃花情结
(江西 傅荣楷)
前些天,南昌电视台“万水千山”栏目组编导小刘来访,想了解抚河公园和桃花三村的历史变迁,为筹拍相关节目做准备。原来,我2012年4月发表在新浪博客上的一篇文章,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我在南昌生活数十年,都与抚河为伴,感情颇深。尤其是对解放初期繁华热闹的抚河河畔和美丽的桃花三村印象非常的深刻,至今难以忘怀。因此,对于他们的关切,我表示由衷的支持,愿意配合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为此,我花了几天时间收集整理材料,准备接受采访。准备的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抚河的历史和现状;二是桃花三村的过去和变迁;三是抚河公园的建设历程;四是我为什么要写博文《桃花没了,桃苑何存?》;五是在抚河公园桃苑段恢复桃花林的意见与建议。
电视节目开拍的那一天,我早早地来到了抚河公园。经过多年的磨炼,我自认为还能写一点文字类东西,也能够写好提纲在大庭广众中说上一两个小时,而现在要在摄像机镜头前接受主持人的采访,心中还实在没底。好在主持人热情而随意,简单地问了几个问题就“过关”了。然而,简单的几句话,怎么能把这样一个重要问题说得清楚呢?遗憾的是,我准备的大量材料都用不上了。
电视台编导没有把本节目的主要内容和编排构思告诉我。我意识到,电视编导是以我和我的博文为引导,介绍抚河公园和桃花三村。我只要做好拍摄脚本中我要担当的“角色”就可以了。而我心中老惦记着并且想给大家讲述的是:南昌人的桃花情结和历史文化延续传承的意义。
桃花是美丽之花。粉红色的桃花,在阳光下绽放,异常娇艳。她是美貌和爱情的代名词。桃花是“报春花”、“迎春花”。春风送暖,燕子归来,柳树发芽,大地一片春色。盛开的桃花沐浴春风,迎着朝阳,将大自然装扮得生机勃勃,春光无限。
.唐朝诗人崔护写有一首诗《题都城南庄》。 诗曰: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所用的词汇普通,语句直白,可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流传千年,堪称佳作。此诗妙在用了桃花两字。只要说到桃花,人们脑海里就浮现出花枝招展、满园春色。就是那个未用一个形容词的“人面”,也因为能和桃花“相映红”,而显示出动人心魄的青春和美丽。
南昌人爱桃花有着悠久的历史。六十年以前,南昌市西边的抚河是交通大动脉,热闹非凡。河对岸的潮王洲(今名朝阳洲)南边的桃花乡种有大量的桃树,以三村为最茂盛。每到春天,桃花盛开的时候,南昌市民三五成群,坐“小划子”,渡过水面宽阔的抚河到桃花三村去看桃花。一路上行人川流不息,前呼后应,像过节般的热闹。桃花三村,成为南昌市老年人记忆中最美的乡村。
记得1952年的春天,我们家刚从赣州回到南昌,母亲就带着我和妹妹,到抚河对岸的三村去看桃花。当时的情景,至今还清晰在目,难以忘怀。
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如今桃花乡一带已经是高楼林立的城区了。南昌人对桃花的钟爱依然未消褪。人们在住宅小区内种植了不少桃树。后来建成的抚河公园内,也种植了两千多棵桃树。南昌人到春天时还能够在这一带看到桃花盛开的景象。抚河西岸新开辟的居民住宅区,以桃花、桃苑、桃源命名的道路、住宅区、建筑物比比皆是,数不胜数。南昌人热爱桃花的历史文化,得到了延续和传承。
2011年,抚河公园桃苑段进行了封闭式大改建。2012年3月完工后正式开放。我来到新的园区,看到园林布局有了很大变化,新栽了许多珍稀花木。可我惊奇地发现,原先成片的桃树林全不见了。此时正是初春,是桃花盛开的时候,看不到桃花,我心中有些感到失落。要知道,桃花可是桃苑的“名片”啊!于是,我将自己的感想写成短文,刊登在新浪网上我的“写作博客”上。
2013年11月,《江西晨报》以“桃苑一带桃花林面临消失”为题发表专文,反映南昌市民的意见。现在,南昌电视台也关注此事,表明这个问题引起了大众的共鸣和新闻界的重视,有可能得到解决了。
我认为,各个公园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南昌的梅湖公园栽种了大量的冬梅和春梅,以梅花为主。湿地公园以夏日荷花为特色。象湖则可以以秋天的桂花和菊花为主。抚河公园桃苑段应该以桃花为主题,这是南昌西郊历史文化特色所决定的。
新公园已经定型,要进行重新规划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但是,可以因地制宜地、小范围地进行弥补和改造。例如,趁抚河治污工程快完工之时,在抚河新填土地带,多种些桃树,形成一条桃林带。春天到来时,人们远远地就可以看到盛开的桃花。
另外,在抚河公园内可以专辟一个特区,集中栽种桃树,形成公园内的“桃苑”。特区内,可以开辟专栏介绍桃花三村和桃苑的历史,历代名人赞美桃花的诗词,建造“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的塑像。这样可以提高公园的文化品位,愉悦市民的身心。
我殷切地希望,我们的桃苑住宅片区能够名副其实,成为南昌城内桃花盛开的地方。
(2014-04-02)
附: 与本文相关的电视节目《桃生抚河说今昔》,已于4月7日、8日在南昌电视台二套、三套“万水千山”栏目播出。4月22日、23日再次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