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读书心得 列表

四字成语

七八十年代很红火,如今却逐渐失传的老行当,有的已传承上千年

前言:科技不断进步,时代也在改变。一些曾经生意火爆的老行当,如今有的已逐渐被淘汰,有的则成为“高大上”职业。今天我们就盘点一下那些曾经熟悉的老行当…

打铁。打铁这个行当,估计已有上千年历史。从铁器耕种,到战场使用的冷兵器,都离不开打铁匠。小时候,每逢村子里有叮当的打铁声,就跑出去观看。打铁匠从来不用吆喝,那叮叮当当的声音能传很远,有需要加工铁器农具的人们,顺着声音就找去了。做秤。早年没有电子秤弹簧秤,做生意买卖商品都使用杆秤称重。秤杆一般都用材质紧密的硬杂木制作而成,这样的木质,用铜丝打上盘星不容易脱落。早年也见过老师傅用民间遗留的明清黄花梨紫檀家具做秤杆的,那真是大材小用了。现在使用杆秤的还有,但很难看到了。锔瓷。锔瓷这一门行当,其实最早是针对的贵重瓷陶用品。一些青花五彩瓷器损坏了,人们舍不得扔掉,就叫锔瓷匠锔好接着使用。后来人们什么都锔,大到水缸酒罐,小到瓦罐面盆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就是说的锔瓷这行当。如今锔匠已走进古玩行业,精修那些破损的高档瓷器,收费颇高。修理钟表。早年没有电子表电子钟手机,人们查看时间都是用机械式手表怀表或者钟表,基本每家都有。修理钟表的师傅,会不定时下乡给人们修理,有实力的会在城镇开一家钟表修理店,捎带卖些自己的货,也当时很火的一门行当。吹糖人。糖人是用糖稀加热后,用中空的秸秆吹捏而成的。手巧的师傅能吹各种款式,包括小动物家畜12属相等。小时候没少玩,玩够了还能吃,现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弹棉花。八九十年代农村,儿子结婚,女儿出嫁,家里都会种一块地的棉花做被褥用。籽棉收货后晾干,再送到棉花加工点加工。去籽蓬松后的棉花柔软保暖,是做被褥的上好材料。河北沧州地区,谁家做被子,都是左邻右舍的一些妇女凑一起做,这个风俗至今扔在延续。钉马掌打驴蹄。早年农村养牲口的很多,基本家家都有。驴马骡的蹄子好比人的指甲,长了就要剪掉。小时候最爱看的就是修驴蹄子。师傅右手拿着铲刀,铲刀另一头的夹在腋下,一只手拿着驴蹄子,只嚓嚓几下,驴蹄子就被修的干净利落,看着非常舒服。裁缝。七八十年代,农村物质生活还很低。人们穿的衣服,主要是自己从集市或供销社买来布料,再请裁缝师傅加工的,这样又省了钱,又能穿上自己喜欢的花色。裁缝收取一定的加工费,有手艺好的裁缝也会办学习班招收学员。劁猪。八十年代,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猪,劁猪匠也当时很火的一门行当。劁猪,说白了就是给猪做节育手术,这样猪会更快速的生长。劁猪匠一般都有一定的兽医基础,有时也会接其他家禽家畜的活。小时候既爱看又怕看,树叶刀在猪屁股噌的划那一下,自己也会不由得跟着双腿一紧。换泥娃娃。这一行盛兴于七八十年代,不需要什么技术,从业者一般都是没什么事做的老年人。他们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骑着老式自行车、有的担着担子,走街串巷。铁笼子里有女孩子喜欢的皮筋、头绳,也有男孩子喜欢的气球玻璃球泥娃娃等玩具。可以用钱买,也可以用废旧鞋底铝锅换,走到哪都有一大群孩子围观。染匠。八十年代,染匠着实火了几年。人们把穿旧褪色的衣服拿去,染匠会根据人们需要,染成个种颜色。如今,年轻人新衣服只穿一两次就仍掉,不喜欢的甚至试一下就不穿了。在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看来,太奢侈浪费了。铸锅。九十年代的农村,人们用坏的铝锅铝勺等炊具舍得的仍,都一点点攒起来。为的就是等铸锅的师傅来,重新铸一些厨房用品。师傅会用一个简易的溶炉,把那些废旧铝融化后重新融化后再铸造。为了增加硬度,还会往里添加铝活塞等。重铸的铝制品由于厚度大,所以经久耐用,使用多年也不会坏掉。糊顶棚。早先农村穷,建房都是凑合的,有好多房子是“里生外熟”的土坯房。房顶都是弯曲的檩条和高粱秸铺设的,很凌乱。糊顶棚就是用一种专用花纸,把房顶掩盖起来,起到干净好看的作用。这个行业从七八十年代,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初。后来建设房子都吊顶棚,这一行没有了用武之地,就慢慢消失了。刻印章。前些年,人们出门办事,签字写合同等,都离不开印章。从事印章篆刻的手艺人,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那时县城的热闹场所,都有从事此行业的人。后来随着生活的改变,篆刻逐渐被复印机取代。白铁匠。白铁不容易生锈,人们喜欢用它加工成生产生活用具。有洗衣盆、水桶、门心、烟筒等等。白铁匠还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加工更复杂的一些用具。早先农村几乎每个镇店都有白铁铺,后来随着不锈钢和塑料制品的普及,白铁铺子也消失了。

岁月可以消磨一个时代,但时代的印记是永恒的。你还见过什么老当?


上一篇:易经64卦新解:坤卦中有怎样的人臣之道
下一篇:读《逍遥游》第6一10段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