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拿破仑战争以前,法国、俄国和奥地利是欧洲三个主要的军事强国。但从1815年以后,这三个国家远不及英国的发展顺利,在军事实力上都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趋势。
1.法国法国在拿破仑时代是欧洲不可一世的军事霸权,整个欧洲大陆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拿破仑战争的失败成为法国的转折点,使它从昔日的辉煌一下子跌落下来。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米盖尔在分析拿破仑失败产生的影响时说:"同英国的决斗给法国带来了双重失败,它不仅未能达到在旧大陆保持霸权的目的,而且也没有赶上英国工业的前进步伐。三十年的退缩,特别是五十年的落后,使法国受制于其征服世界的劲敌。同时,主要由法国的刺激而激发出来的欧洲民族主义高涨起来了,并在大陆形成一股反抗法国的力量。"1815年以后,几乎所有的欧洲列强都表示决心制止法国继续称霸的企图。在这种形势下,法国多数人士都极力主张采取一项"恢复"政策。但很显然,这在当时不可能取得任何重大进展。只要法国对低地国家采取入侵行动,就会出现英国、普鲁士或其他列强结成的反法同盟来加以遏制,而法国远不是他们的对手。
战争的溃败和列强的制约,使法国的军事力量受到严重削弱和限制。在1793年至1815年战争期间,法国军队大约有150万人丧生。更重要的是,在整个19世纪,法国的人口增长远不如其他大国,这对法国的军事动员和兵员补充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1812年,在拿破仑远征俄国的时候,法国拥有一支至少60万人的"国际军队"。而在拿破仑战败后的1816年,法国兵力的总人数锐减到仅有13万人左右。这种状况虽然在以后有所改观,但始终未能恢复到拿破仑时代的规模。
普法战争前夕,面对拥有80万训练有素的普鲁士军队,法国所能调动的只有30万兵力。1868年,立法院通过了附有许多缓免条款的尼埃尔法,力图用抽签方法实行9年兵役制,此外再加4年后备军役。这样,每年招募8万人,法国原则上应有50万军队和30万后备军,必要时还可征集"抽得好签"的人成立机动队,但事实上这种设想并未真正实现。
最能显示法国军事实力的是它在武器装备方面的改进和发展。法国的发明家在佩汉斯将军的领导下发明了平射炮、"拿破仑"号和"光荣号"等"划时代的舰艇设计"以及米尼式子弹、来复**。法军拥有世界上最精良的沙斯波步**,这种步**的性能比普鲁士的撞针**更为先进,同时还拥有机**这一新式秘密武器,射速为每分钟150发。
尽管如此,法国在军事上的总体实力已远不如18世纪以前,也就是说,无论在哪个方面,它都难以在欧洲列强中处于领先地位。它的军队虽然仍比较庞大,但数量不如俄国;它的舰队得到了历届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但其规模却不如皇家海军;它的武器装备相对比较先进,但其野战炮却比不上普鲁士克虏伯公司制造的野战炮,"光荣号"战舰也比不上英国的"勇士号"战舰。在其他方面的影响力,也远没有英国那么广泛。
应当指出的是,法国在军事上虽然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和显赫地位,但它仍然是欧洲列强中引人注目的一个强国。特别是它在制衡欧洲列强的军事对抗中,常常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克里木战争中法国对俄国侵略的遏制,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在这次战争中法国所起的作用,甚至比英国都要大得多。
2.俄国俄国在拿破仑战争中粉碎了法国60万远征军的进攻,为反法联盟夺取最后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此,以救世主自居的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在维也纳会议后倡议缔结了所谓"神圣同盟",沙皇俄国在这个同盟中居于主要地位,是欧洲反动势力的中心堡垒,有"欧洲宪兵"之称。当时的俄国,在军事上的确非常强大,特别是它的陆军力量,是任何欧洲列强都望尘莫及的。但在1815年以后的几十年中,当欧洲工业革命蓬勃发展,工业资本主义不断壮大的时候,俄国仍处在封建农奴制和沙皇专制主义的统治之下,这就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不仅在经济上远远落后于西欧各国,在军事上也出现了严重的衰退。
抗法战争结束之后,亚历山大一世政府为了加强军事动员,压缩庞大的军费支出,在俄军中普遍推行了所谓"军屯制",即将一些地区划作军屯地区,军屯地区的农民实际上都变成了终身服役的士兵,既当兵又种地。在正规部队中服役6年以上的老兵和当地18—45岁的"国家农民"组成军屯营或团,作为军屯部队的骨干。其他一切适合服兵役的居民,则编入后备队。到1825年底,军屯部队总数近16万人,另有"世袭兵"15.4万人。亚历山大一世本来是想用军屯制取代征兵制,从而减少军费开支,但结果适得其反。军屯部队不但把生产搞得一塌胡涂,根本不能自给,而且还要国家大量补助。
更严重的是这种全民武装的农村,为农民起义提供了有利条件。1831年诺夫哥罗德军屯部队曾爆发大规模起义,使沙皇政府十分恐惧。因此,尼古拉一世不得不废除军屯制,重新颁布兵役条例,恢复实行征兵制。但由于尼古拉一世所推行的仍是封建性的军国主义制度,服兵役的主要是农民、小市民和士兵子弟等劳动人民,而贵族、商人和神职人员等统治阶级则免服兵役,且士兵服役期长达22至25年,这就严重影响了经过训练的后备兵员的储备。到克里木战争前夕,经过训练的后备兵员只有14万人,战时兵员扩充只能依靠未经训练的新兵。
俄军军官主要来源于志愿从军的贵族,不仅数量严重不足,素质也十分低劣。各类军事学校无法满足部队对军官的需求,部队中经过军校培训的军官只有12%左右。各级军官特别是高级将领,不仅缺乏军事指挥才能,而且对部队管理也知之甚少,军官中贪污腐化、虐待士兵的现象随处可见,导致士兵的不满情绪愈演愈烈。仅从1825年到1850年间,俄军士兵就有23万人因开小差、参加"骚动"、谋杀或侮辱军官而被交付军事法院审判,同时,还有100万以上的士兵因受军官虐待而死亡。
工业革命滞后严重影响了俄国军事工业的发展。19世纪俄国的军工生产大大落后于其它欧洲列强,火药生产数量不足,喀山等地火药厂虽号称拥有10—12万普特(1普特=16.385公斤)的年生产能力,但实际年产量只5—6万普特。到19世纪中期,英国、法国陆军已普遍装备了新式猎兵**,而俄军步、骑兵绝大多数仍使用过时的滑膛火**,其性能仍停留在拿破仑战争时期。
仅有少数作战步兵装备了猎兵**,还全部是进口产品。同样,炮兵装备也和拿破仑战争时期相当。当时俄军炮兵装备主要是铜铸前装弹滑膛炮,其射程仅有600多米,还不如新式猎兵**,很难在作战中发挥有效的攻击作用。
19世纪的俄国海军在欧洲具有一定的地位,除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含多瑙河区舰队)外,还有阿尔罕格斯克、里海和堪察加3个分舰队。按主力舰数量,俄国海军仅次于英法,居世界第三位,但质量甚低,技术装备落后。当西欧列强海军大量使用蒸气机发动和螺旋浆推进的新型舰艇时,俄国海军的绝大部分还是木制帆船,其战斗力由此可见一斑。
3.奥地利奥地利在拿破仑战争之前也是欧洲的一个军事强国。18世纪中期,查理六世去世后,玛利亚.特利萨经过8年战争,取得了帝位的合法继承权。她为了巩固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军事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她仿照普鲁士兵制,进行军事改革,根据战绩起用军官,在农民、手工工人和手工业者中大量征募新兵,经军事训练后,遣散复员,需要时重召入伍。在她1749年实行改革之初,军队只有10万余人,到80年代初就增至27万余人。她为了筹集军事改革费,还成立了执政部,总管内政和财政,并规定10年期间的课税定额,使中央征税权摆脱了封建主把持的地方议会逐年批准的限制,保证了国家所需的庞大军费开支。这些措施,为建立一支较强的奥地利常备军奠定了基础。
在拿破仑战争中,奥地利军队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多次参与英、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当法国对外扩张的野心越来越大,在吞并了哈布斯堡家族在比利时和意大利的领地,又威胁到奥地利本土的时候,奥皇弗兰茨不得不采取措施,广泛动员人民,加强国家的武装力量。1807年,奥地利开始实行普遍兵役制,即"全民皆兵"。除正规军队外,还建立了民兵部队,动员45岁到60岁的男子在辅助军队中服股。在布拉格、布尔诺以及捷克各小城市,市民和大学生都被组织起来,成立了志愿军。广泛动员国家公民充实军队,使当时的奥地利军队变得非常强大。
在1809年的战争中,奥地利军队取得了许多虽然是局部的,但却很有意义的胜利。约翰大公指挥的民兵部队向意大利挺进,在波登纳把法兰西人击败了;斐迪南大公在拉斯迁战胜了和拿破仑同盟的波兰人;提洛尔的农民部队在霍佛尔指挥下起义,使3000名法军缴械投降。当时奥地利在军事上取得的胜利,不仅引起整个欧洲的注视,而且也鼓舞了反法联盟同拿破仑战斗的信心。也许正是奥地利在这方面所作的贡献,才使它在维也纳和平会议的分赃中得到了足够的"补偿"。
但是,在拿破仑战争之后,看起来似乎强大的奥地利在军事上却越来越走入困境。这首先是由于在同法国的数次战争中使奥地利资金耗尽,公债负担沉重,大量纸币贬值,迫使政府将军事开支降到了最低限度。1830年,军队分配到资金由1817年占总收入的50%降到只占23%,而到1848年,这个比例又降到只有20%。在1848—1849年、1854—1855年,1859—1860年出现战争危机时,政府同意额外增加军事开支,但其费用也绝对不足以使军队达到满员水平。一旦危机结束,军费很快又降了下来。例如,1860年的军事预算为1.79亿佛罗林;到1863年降为1.18亿佛罗林,在1864年与丹麦的冲突中上升到1.55亿佛罗林,到1865年,即普奥战争发生的前一年,军费再次大幅度降到9600万佛罗林。这些数字与当时的英、法、普等国的军事预算是根本无法相比的。由于奥地利军事行政上的腐败,效能很差,有限的军费还不能得到有效的使用。
其次,由于奥皇统治的是一个种族混杂的帝国,因而使军队的种族成份极为复杂多样,严重缺乏凝聚力和统一性。1865年,在奥地利与普鲁士争夺德意志控制权的决定性冲突前的这一年,奥地利军队的花名册上,兵力达到492686人。这里面有128286名德国人,96300名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52700名意大利人,22700名斯洛文尼亚人,20700名罗马尼亚人,19000名塞尔维亚人,50100名鲁提尼人,33700名波兰人,32500名马扎尔人,27600名克罗特人,还有5100名其他民族的人。这支五花八门的多民族军队,虽然在数量上显得很庞大,但军心却十分涣散,战斗力很差。特别是在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初以来民族自决思想和运动的影响下,军队的集中统一更是受到严重威胁。帝国政府不得不谨慎地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使用军队,比如让匈牙利人的军队驻扎在意大利和奥地利,而奥地利和意大利人的军队驻扎在匈牙利,轻骑兵半数驻扎在国外等等。尽管这样,它同整齐划一的法国或普鲁士军队相比,仍然存在着种种难以消除的弊端。所以,从总体上看,19世纪奥地利的军事实力是十分虚弱的。这一点在1859年法奥战争和1866年普奥战争中,都得到了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