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古典文学 列表

四字成语

张国焘曾宣布“开除”和“通缉”中共四大领袖

2023-05-06 21:55:15

引言:

1921年的那个盛夏,一群热血的有志之士从全国各地聚集到了上海,而后转战南湖在湖光山色中宣告中共一大的成功召开。大会的主持人名叫张国焘,时年23岁,他由此成为党初期的领导人之一。

1935年,中共经历了最黑暗的一个时期。反围剿的失败让中央红军不得不离开经营已久的革命老区,然后又在发展路线上与四方面军的张国焘产生了分歧。

不久之后,张国焘就开始各种拖延不想执行中央的北上策略。雪上加霜的是,此时的他忘却了作为党员的初心,意图分裂中央另立门庭。10月5日,他撒谎指责“毛、张、周、博”以抗日为借口向北逃跑,公然宣称要开除他们的党籍。

一、初出茅庐:一大主持人、工运领导者

1918年,青年毛泽东在红楼一层的第二阅览室工作之时,北大的学生中有一个比他小五岁的的风云人物张国焘,两人的命运从这时开始产生了交集直到二十年之后分道扬镳。

不过直到1919年,两人才正式认识。第一次见面是在李大钊那里,见到同时前去拜访的张国焘,毛泽东热情地自我介绍。

面对操着浓重口音的湖南不知名人士,张国焘并没有表现出和毛泽东同等的热情,只是随意点了点头作为回应。

这次见面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张国焘在不经意间所流露出来的那份不经心,几十年之后提起往事,依然铭记在心,只是那时两人已经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在“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后,恰好与两人都颇为熟悉的张国焘得到了那个充当两人之间的联络者的机会,从而踏上了历史的舞台。

在中共正式成立之前的一些活动上,尤其是北京地区的,基本都能看到张国焘的身影。与此同时,他是和共产国际的代表接洽的人之一。

1921年7月,当代表北京的张国焘再次在上海见到代表湖南的毛泽东之时,态度和初见判若两人,热情地寒暄问候。这一次,毛泽东是是作为代表来参加中共一大的,自然不是当年乡音浓重的无名人士了。

来自天南海北的13个人在一番激烈的讨论过后制定了纲领、选出了领导班子,就这样,一次铭刻史册的会议举办成功了。但它的意义,一直到多年之后才真正被人们认识到。

由于张国焘与李、陈二人相熟也是和共产国际的代表接洽的人之一,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大会的主持人,宣布大会召开、致闭幕词。

中共的正式成立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引人注意的事情,但是对参与者的影响是巨大的。会议结束后,毛泽东赶回湖南、张国焘奔赴上海全力以赴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工运之中。

多年以后,当人们再回顾这段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之时,赫然发现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个人挺过无数险恶风波之后依然以一颗赤子之心真正做到了把一生奉献给革命事业。

1923年,张国焘也参与了京汉铁路罢工。初期,罢工的成果显著,上千公里的铁路线因为缺乏工人工作而乱作一团失去了运作能力,掀开了一次工运的高潮。

但是,由于张国焘对敌人的预估不足、对当局的反动本质认识不够充分,当出现工人们被残酷镇压的情况之时他竟然束手无策。

到最后,为了避免出现更多的流血造成更大的损失,张国焘只得宣布停止罢工马上复工。然而也正是这次罢工之中出现的巨大牺牲,导致工运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陷入了低潮。

二、两军会师:实力不平衡、心中生二意

1923年,张国焘又和毛泽东碰面了,这次是在三大的会议上。只是这次大会的选举之后,毛泽东进入了中央,而张国焘则因为反对“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共产国际的代表产生冲突离开了导层。

然而,在国共合作时期,蒋介石的反动嘴脸已经逐渐显现出来的时候,毛泽东等人主张一定要给右派以沉重打击如此才能更好地合作,张国焘却主张起了妥协政策。

到了1927年,南昌起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际,张国焘却突然先是发电报然后亲自赶过去想要叫停起义,惹得向来克制的周恩来实在控制不住心中的怒气,也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次,当场拍了桌子。

1935年6月,一方面军和张国焘率的四方面军汇合在一起,红军队伍一下子壮大了起来更有底气应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了。

这本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然而在发现一方面军人数很少且无论装备还是补给都远远不如四方面军的时候,张国焘就生了别样的心思。

为了摸清一方面军的底细,他找了对部队情况最熟悉的人之一的周恩来,拐弯抹角地打探情报。但曾经事之时所经历的事情让周恩来发现话头不对就迅速起了警惕之心。

见周恩来一直不接话死活不肯说他想知道的事情,张国焘急了就什么都不顾及直截了当地问起一方面军的实际兵力。

周恩来不知道他想干什么,但是在高度警备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往上虚报了一个数字。因为他已经发现对方在撒谎,故意夸大部队的人数,可惜他早已同其他人交流过,掌握清楚了四方面军的真正实力,所以他也往上调了相应的数字。

但实力差距总归是摆在那里的,张国焘确认了这一事实之后心中就开始有别的想法了,他想要更多的权、想让中央执行他的路线。

此时,中央面临着未来如何发展的战略抉择。对于还没有摆脱危难的中来说,与全党、全军有关的任何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出了问题就可能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

经过开会仔细研究,为了保存目前的力量、继续发展壮大实力,中央决意向北发展抵抗日军,在川陕建立、发展根据地。

对此,张国焘却持有不同看法。或许是当年搞工运之时遭遇过血泪教训给他留下了阴影,他认为此时革命的前途很悲观,应尽量避免同实力强大的敌人作战。只是这个时候,他还没有公开表示出来。

8月,中央把部队一分为二,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率领,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指挥,分别从不同的路线北上。

8月底,在经过3天的激烈战斗后,右路军歼敌4000余人,取得了战役的胜利。既开了一个好头提高了部队的士气,也有力支持了中央的决策。

然而,张国焘却自恃兵力更多以实际行动破坏北上的政策,拖延行程停滞不前,想要要挟中央同意他逃跑主义的南上路线。

三、阴谋分裂:携军向南去、“开除”毛党籍

9月2日,张国焘以涨水为借口不但不执行原定的计划反而后退回去了;8日,他电令右路军南下。正是由于他违反命令一再拖延给了敌人充足的集结时间,导致红军错失难得的发展时机。

但此时,中央还没有放弃挽救他、团结他。原定方案流产之后,立刻因势利导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后来不得不先行北上之后,还在发电报耐心劝说张国焘为了大局服从命令。

张国焘长期领导四方面军,对其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因而对其有着极高的威信。**杆在手,这就给了他夺权的自信。

10日,部队的宣传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鼓吹南下政策;13日,张国焘在阿坝召开会议,并由他操纵污蔑中央是逃跑主义,迈出了分裂中央的重要一步。

10月5日,张国焘悍然公开另“中央”,再也不掩盖他妄图分裂、夺权的野心。他发布了一个通知,即日起开除了中央的四位领袖,分别是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宣布他们不再是党员,还下了通缉令。

朱德等人坚决反对,然而被裹挟的他们已经完全无法影响到张国焘的行为,又不能放弃这支红军,只能一边随之一起南下一边进行斗争。

在最初的二十余日里,南下的行动确实颇为顺利,一路攻城略地所到之处均已歼敌获胜告终。然而,在张国焘暗自得意的时候,敌人多股部队完成了调动,互相配合展开行动。

敌人数量多、武器好、又占据着地形优势,即便付出了惨重的伤亡红军还是没能成功抵御住敌人的进攻,不得不开始向后撤退。

等到来年二月份,才过去了短短四个月南下的部队减员就高达50%,出发时的8万余人只剩4万,张国焘的南下路线也由此宣告失败。

四、阴谋失败:将士不支持、挫败其阴谋

张国焘所谓的“临时中央”在接连的失败之后很快就遇到了信任危机,除了一直在做斗争的一方面军的指战员,四方面军那些原本对他深信不疑的将士们也开始觉醒了。

另一方面,即便被张国焘的“伪中央”开除、通缉,毛泽东等人仍然没有放弃让他重归正途的想法。

恰好此时,一位神秘人物以商人身份作掩护,自莫斯科乘车至外蒙尔后一路靠双腿晓行夜宿穿过茫茫戈壁于1935年11月初到达陕西。

这个人叫张浩,本名林育英,元老级人物,此次是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传达八一宣言的精神的。他的到来,为解决这次重大危机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

11月中,张浩到达瓦窑堡见到了毛泽东等人,了解了情况之后,他决定借助共产国际的威信敦促张国焘放弃分裂。

首先,他发了一封电报给张国焘告知他的任务并准备去川康地区与他们会晤。

张国焘早年曾经张浩一起在武汉搞过工运,是老相识了。他幻想着如果能够得到对方的支持,没想到等来的是当头一棒:张浩以共产国际的名义表达了对中央的支持。

张浩的来电传开之后,反响甚大,原本就已开始醒悟过来的四方面军将士们纷纷表态服从这个指示。

与此同时,为了尽可能团结大局,在晓以大义耐心劝说之外,中央研究过后提出了三种方案解决当前的困境,由张浩和张闻天联名发电报给张国焘。其中一种是南下的部队北上和中央会合,它得到了除张国焘之外所有主要领导的支持。

至此,张国焘在军事上接连失败、在政治上遭到了孤立,已然无法阻止北上这一众望所归的选择。1936年4月,南下红军就开始为北上做准备、制定了战斗计划。

6月6日,张国焘宣布取消他另立的“伪中央”,四天后,电告中央即将北上,从而正式宣布他分裂的阴谋彻底破产。

7月初,红军开始过草地,有些部队这已经是第三次穿越这里了;在一番艰苦历程和激烈战斗之后,10月9日,一、四方面军在会宁再度会师,距离他们上次在陕西会师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又四个月,距离两军分开过去了一年零一个月。

这是党的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刻之一,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采用灵活又坚持原则的方针进行斗争,最终使得张国焘不得不重新北上,既挫败了他的分裂阴谋又保存下了红军火种。

结语

1935年,秉持着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发展的原则,中央制定了北上方针。在这个关系到未来命运的时刻,即便张国焘拥兵自重中央也没有进行任何妥协。

张国焘为了一己私欲,置党的前途于不顾,意图自立中央。事实证明,他的阴谋脱离了现实、违背了原则,是不会得逞的。过后,中央宽大为怀,虽然对他进行了批判,但还是做了大量工作对他进行挽救。

1938年4月,张国焘叛逃,从此站在了党和人民的对立面。只是,他在**那里也没有得到任何重用,晚年只得流落异国。遥想当年一大之时,青年张国焘何等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然而最终却成为了党的罪人,何其讽刺!

参考文献:

[1]郭建明,在党内斗争中实现党的团结—以党中央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斗争为视角(上) [J].社科纵横,2017

[2]董华明,张国焘放弃“第二中央”原因探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上一篇:战国名士如云,但若说“高士”,除了信陵君,恐怕只有他了
下一篇:张九龄最经典的十首诗!空灵唯美,美到极致!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