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古典文学 列表

四字成语

“灯男”“灯女”的前世今生---三不老丈量北京胡同记(第四季-16)

几个不老的北京人用脚步丈量北京胡同,带您探寻、体味胡同的老故事与新生活,和您一起了解、感受京城独特的文脉、文化与文明
男”“女”的前世今生

相比陶氏学堂,“男育英、女贝满”可是实打实的大名鼎鼎的学校。在与大鹁鸽胡同相联的灯市口北巷,东西两边分别是灯市口小学、景山学校、北京第一六六中学以及北京第二十五中学,妥妥的重点学校扎堆儿的学区。除景山学校外,其它三所学校都起源于19世纪中叶由基督教公理会建立的蒙学。

公理宗创立于16世纪后期的英国,是独立于英国国教的新教宗派,主张各个堂会独立,实行教徒“公众治理”即公理制,强调《圣经》是信仰的权威,尊重个人理解的不同。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不允许非国教派的活动,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帆船横跨大西洋抵达美国波士顿,船上就有102名新教流亡者。

19世纪初公理会传入中国。1864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白汉理在灯市口北巷14号(今灯市口小学)开办男蒙馆,已故传教士裨治文的遗孀艾丽莎.贝满则在大鹁鸽市创办女蒙馆。那时小学称蒙学、中学称中斋、大学称书院。1873年白汉理在灯市口大街(今二十五中)建造教堂,作为公理会的华北总部。

男蒙学、女蒙学(甘博摄)

1900年教堂被义和团焚毁。1904年用庚子赔款又建成新的教堂,并在教堂边上开办育英中学、贝满女中。当时,公理会教堂和两所学校几乎占据了整个灯市口大街的北半边,以至于后来人们还戏称两所学校为“灯男”、“灯女”。

育英中学是在男蒙馆基础上扩充的,分为小学部和中学部,均只招收男生,小学部即发展为今天的灯市口小学,中学部则成为二十五中的主体。当年育英中学可是了得,有一年北平全市举办中学会考,初中、高中两个“状元”都被育英拿下。

上世纪初的灯市口教堂

可您也别认为育英的学生只会考试,几十年前学校就提倡素质教育,各类兴趣团队得有上百个,光球队就有十几个,还有自己的冰球场。著名相声艺术家姜昆、围棋国手聂卫平、企业家柳传志、足球国脚年维泗、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林连昆等都是育英中学的毕业生。

贝满女中系1895年由女蒙馆升级而成,后来,其小学部并入灯市口小学;初中部与育英中学共同改为二十五中;高中部则先是女十二中,后成为一六六中学。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长李德全、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的居里夫人”谢希德、著名作家冰心、钢琴演奏家鲍蕙乔以及中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王琇瑛等都毕业于贝满女中。您可能不相信,新中国第一支女篮国家队就是以贝满女中篮球队为班底组建的。

上世纪初贝满女中毕业照(甘博摄)

前次曾提到,1913年冰心随家人来到北京,住在府学胡同南边的中剪子巷。第二年冰心考入离家不远的贝满女中学习。冰心晚年曾在《我入了贝满中斋》一文中深情回忆这四年的中学生活,使她从一个懵懂羞怯的小女生,以最高分毕业、顺利进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

从1903年开始,贝满女中就增设一些大学课程。1905年干脆成立协和女子书院,成为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随着在校学生的增多,1916年书院购置并迁入贝满女中东边佟府夹道3号的佟家宅院,并更名为协和女子大学。1920年成为燕京大学女校,并于1926年与燕京大学男校合并,统称燕京大学,1928年一起搬到海淀燕园(今北京大学校园)。

协和女子书院图书馆

1970年公理会灯市口教堂被拆除。现在,面向灯市口大街的二十五中校门是上世纪90年代复建的,门内是镌刻“致知力行”校训的影壁,倒是校园内还留有三座清末民国修建的教会风格建筑,那曾经是贝满女中的校舍。

校园北边一路之隔,灯市口北巷15号,门口挂着“基督教公理会旧址”的牌子。其实,这里既不是教堂,也不是公理会的办公地点,但与公理会确实有关。原来,这里是公理会教堂女神职人员的宿舍。

我们看到,这座院落坐北朝南,门脸儿不大,进到里面左右各有一月亮门通向内院,院内第一重房屋为坐南朝北、面阔三间的中式建筑,南墙与影壁融为一体,原为小礼拜堂;第二重为中间三层、两翼各两层的西式楼房,院落布局精巧、中西混搭,从门楼到后楼,一层高过一层。可惜现在里面满是住户、有些凌乱,但也正是因为民居,才避免了被拆除。

先到这里,再见!

(保护原创,尊重知识产权)


上一篇:【原创】七律咏冬(一)
下一篇:只因辽国人太能喝,承德错失了苏东坡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