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无法
坚持读苏轼、写苏轼?之所以想到这样一个题目,是因为此刻正坐在电脑前翻苏诗。他人生六十四年,留下近三千首诗。手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苏轼诗集全注》,第一首《郭纶》,写于他与父亲和弟弟第二次出川之时,时为嘉祐四年(1059),他二十三岁。我们干脆取个整数,就算他写诗四十年。平均每年七八十首,每月六首左右,因此,他的诗,完全可以看成日记,记录了他的喜怒哀乐。我想将他的诗读完,每首诗都写篇读后感。或分析写法,或寻其史迹,或感受心境。可以讲,如果能真正把这事做好,那我就像个超级小迷弟一样,贴近了他的整个人生。读这些原文,辅以各家传记,不说成为专家,至少也是个砖家啊。但此刻,我的脑子有些迷糊,有些
坚持不下去的痛苦。因为我发现,上海古籍这个本子,诗句里面夹注解,得从注解中找诗读,读书的体验变得极为梗塞。注解又多不是解释该词的意思,而是炫耀自己读了很多书一样,去找那个词的源头。实际上,
苏轼的想法,跟那出处,大多数时候,并无密切联系。在我看不懂那个词的意思,注解又无法解决时,便会到网上找,结果发现,除了他的名篇,绝大多数诗作,那些号称解释、翻译的网站,其实只照录了原文。更为可笑的是,有些竟然全文注了拼音,却没有半个字的解释。于是我又想加一些以
苏轼或东坡为名的公众号,向同好们学习。结果发现,点进去几十个,除了三四家以公司名义注册的之外,个人号极少有持续更新的,绝大多数最后一次推文,在几个月甚至两三年前。他们的号既以苏轼为名,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真的喜欢,读完看毕,不吐不快,行诸文字,想跟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二是觉得喜欢苏轼的人多,写他看的必不会少,能赚个流量费。当然,如果在喜欢的同时,顺便把钱也挣了,那就更好。可是,他们都失败了。究其原因,大概在于,阅读太少,无人留言沟通,无人点赞点广告。爱好者失望了,赚钱者撤退了,那几家公司号,千而八百的阅读,之所以还在坚持,只怕是因为不甘心吧。毕竟,公司有开支,能赚一点是一点啊。看着那些前辈留下的遗迹,我却在想,苏轼盛年之后,一贬再贬,直到天涯海角,都没有被打败,我若按原计划,不停地写写写,不正是在与苏轼神交?写完发在网上,使读他书的人生出疑惑之时,能找到一点解释,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