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古典文学 列表

四字成语

凛冬反击:莫斯科保卫战

2023-05-06 21:55:15

一、艰难的处境自1941年6月22日开始,苏德之间的这场战争已经持续4个月,但是从苏联红军的表现来看,很难说他们有多么好,或者说给予了德军多么严重的打击。苏联方面宣称,自开战之后他们已经造成了德军伤亡200万人,摧毁德军8000辆坦克等的伟大战绩,但熟悉二战史的朋友应该都明白,苏宣的部分资料并不完全可信。此时的苏联,47%的产粮区沦陷、铁路网中的41%被德国人控制,更不用说德国人在工业和资源方面的打击。

(绿色为德军最新进攻区域)

在斯摩棱斯克战役结束之后,苏联红军的西部集群再一次撤退,形成了从谢利格尔湖到布良斯克的漫长防线,这些苏联军队由3个方面军组成:科涅夫的西方面军(包含第22、29、30、19、16和20集团军)、布琼尼的预备队方面军(第24、43、31、49、32和33集团军)以及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包含第50、3和13集团军),苏联西部集群的总兵力有800,000人。而此时,德军也在重新集结兵力,以求发起一轮新的进攻突破苏联红军,到最后,可以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入莫斯科。为了筹备此次进攻,第2、第3和第4装甲集团军开赴中央战场,再加上希特勒在9月中旬对冯·博克进行了武器调拨,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实力大增。9月28日晚,德军对布良斯克和西南方面军的结合部以及预备队方面军的南面发起了翼侧打击。10月2日,德军发起了攻势,这场攻势的代号为“台风”,德军在这场攻势中集结了优势的航空力量,其中包括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的第8航空军,该部善于进行对地进攻作战。

(沃尔弗拉姆·里希特霍芬)

尽管遭受到当头棒喝,但苏联红军依然在尝试坚守他们的阵地,然而他们没有能力阻滞德军进攻的矛头,第4装甲集团军突破了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薄弱的结合部,第3装甲集团军则在维亚济马西北突破了苏第19集团军和第30集团军的防御,这两支集团军最终于当日在维亚济马会师。在遭遇到德军猛烈的进攻之后,苏联红军方面也尝试性的进行反击,西方面军的反击由科涅夫将军的副手伊万·博尔金中将指挥,10月3日,苏军一支包含3个师和2个坦克旅的战役集群向第3装甲集团军发起攻击,试图掩护友军部队向后撤,但是很不幸的是,德军已经完成了突破,苏军的反击最终变成了撤退,一波不平一波又起,随着德军在维亚济马会师,包含博尔金战役集群在内的相当一部分苏军被包饺子了,这里面包含了第19、20、24和32集团军的绝大部分和博尔金集群,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的残部不得不撤往莫扎伊斯克和卡卢加地区,而这些被包围的部队最终改由苏第19集团军司令米哈伊尔·卢金中将进行指挥,而德军方面也换成了步兵第9和第4集团军进行封堵口袋。10月12至13日夜,曾有至少两个苏联步兵师逃离出德军的包围网,而剩余的苏军则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

(米哈伊尔·卢金)

我们再将目光转向南,在布良斯克,9月30日,古德里安再一次发起了攻击,其麾下的第24装甲军高速从谢夫斯克向奥廖尔赶来,切开了叶廖缅科部的左翼,而第47装甲军则转向进攻东北的卡拉切夫。在古德里安北面,德军第二集团军则击退并洞穿了苏第43集团军的防御,并切断了它与第50集团军的联系。10月2日晚,斯大林亲自向叶廖缅科打电话,要求其部恢复到战前态势,但遭遇德军当头一棒的叶廖缅科只能进行小规模反击,自然是无济于事的,10月3日,叶廖缅科的防线开始崩塌,德军突入奥廖尔。10月6日,叶廖缅科在几辆坦克和一队步兵的掩护下离开了布良斯克,他走后没多久德军变占领了布良斯克。10月7日,再已经基本确定包围了维亚济马附近的苏军和布良斯克附近的苏军后,德中央集团军群下令,批准坦克指挥官们根据汽油情况尽可能的向前推进。但是10月6日夜间到10月7日凌晨的一场雪起到了挽救苏军溃退的作用,这场雪很快就化了,但雪融之后的泥泞道路却极大的减缓了德军进攻的步伐,同时,苏军在姆岺斯克的阻击和维亚济马口袋里面的卢金部队进行的突围也减缓了德军强势进攻的步伐。

(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

但很可惜的是,最后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口袋中的苏军并没有全部突围,10月底,这两个口袋中的剩余苏军要么死亡,要么被俘。根据德方的说法,俘虏了苏军65-67万人。在得知前线遭遇的灾难后,斯大林召开了国防委员会紧急会议,决定将“莫扎伊斯克”防御线作为西方面军的集结地,10月6日下令预备队抵达莫扎伊斯克阵地,随着斯大林从苏联间谍佐尔格口中得知日本不会选择“北上”后,斯大林终于可以下定决心将远东部队调至苏德前线了。10月10日,朱可夫从科涅夫手中接过了西方面军的指挥权,同时预备队方面军正式解散,余部并入西方面军中,但是,朱可夫依然选择了科涅夫来担任他的副手。可即便如此,朱可夫仍然无法阻止住德军矛头东进,10月12日卡卢加失守、14日加里宁沦陷、就连莫扎伊斯克,也在18日沦陷。德军的矛头似乎真的无法阻挡了。

(莫扎伊斯克战役)

二、苏联:动用一切保卫莫斯科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的大败和莫扎伊斯克的沦陷对苏联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诚然,德国人此时还没有打下莫斯科,但在一般苏联民众眼中,这不过是个时间问题。恐慌情绪甚至蔓延到了政府高层,10月13日,斯大林命令大部分苏联政府官员撤至古比雪夫(即萨马拉),只留下骨干参谋呆在莫斯科,而10月15日,莫洛托夫通知英国和美国大使,做好和苏联政府一起撤至古比雪夫的准备,同时民众也开始蜂拥着撤离莫斯科。此时苏联方面已经开始做与德国在莫斯科交锋的准备了,10月19日夜,苏联国防委员会召开了一场临时会议,会议上NKVD将军阿尔捷米耶夫做了关于城市状况的报告,他请求对莫斯科进行必须的军事管制,随后,会议决定将城市接近地区及城区交由阿尔捷米耶夫负责,苏联首都以西120千米范围内的区域交付朱可夫指挥。此时的苏联损失惨重,首先在部队人数方面,开战前苏联红军拥有总兵力550万人(其中的270万人驻扎在西部各军区),但是在整个1941年中,苏联红军的部队减员达到了447万人,其中不可归队减员达到313万人(数据摘自《巨人重生》)。尽管苏联方面试图宣称德国的损失更多,但实际上人人都看得出来苏德前线的苏联红军正处于一种筋疲力尽的状态,武器方面,苏联在10月份承认损失飞机5000架,6月份所拥有的坦克几乎损失殆尽。伴随着工厂沦陷的同时是苏联红军的武器补给也在下降,到11月,苏联的飞机产量下降到627架(7月份的产量则是1807架),**产量下降到300多万发(8月份是500多万发)。因此,当务之急便是尽可能的想办法填补前线军队的巨大缺口,得益于间谍佐尔格的情报,苏联高层得知远东的日本并没有短时间进攻苏联本土的可能,因此斯大林可以放心抽调远东75万名苏联红军的半数来填补苏德前线的空缺,也得益于苏联庞大的可动员人力,苏联共有可动员的人力约1200万。这使得苏联失去的人力可以迅速得到补充。与此同时,对于前线的部队进行重组也是必要的,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例如卡图科夫将军的坦克第4旅在姆岺斯克战役后被授予近卫称号,成为“近卫坦克第1旅”,编为近卫意味着可以得到相对更多和更好的人员和武器装备补给。在军队方面的重组和调配之余,苏联也进行了对军队意志方面的重塑等,实际上苏联红军的精神重塑一方面得益于苏军高层进行严苛的政策,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德国人的暴行,此两者相辅相成最终重塑起苏联红军的精神。在工业方面,苏联夜以继日进行工厂东迁的工作,尽管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工厂被德国人控制,但苏联人还是保住了工业的底子,约有1360个大型企业(总共有1523个大型企业)被运到东部,这些企业日后将成为苏联在剩下4年战争中的工业支柱。同时,来自英美的援助也有一部分抵达了苏联前线,数量上可能并不多,但是这也代表着盟军始终注意着苏德前线。10月17日,斯大林宣布他将仍然留在莫斯科,这对于惊慌失措中的苏联人民来说可以说是一剂强心针,但是,前线的战况依然是不明朗的。

(宣传画:保卫莫斯科)

三、德国:拼尽全力奔向莫斯科

接下来,让我们将目光转向德军。自6月22日以来,德军几乎一直处于高歌猛进的状态中。9月30日,台风行动的第一战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打响,德军在此役动用了三个步兵集团军和三个装甲集群,共46个步兵师、14个装甲师、8个摩托化师及2个摩托化旅。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对德军来说,不过是其快速飙车的又一次表现罢了。9月28日,古德里安的第一次进攻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第24摩托化军麾下的第4装甲师一路高歌猛进,他们的进攻速度快到上级主动下令要求他们停下来休整,理由是部队已经疲惫不堪并且缺乏燃油。然而,随着古德里安大将亲自走访该师前线后得出的却是另一个命令,继续前进。

这就是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的一个真实写照,德军在有序并且高速的进攻,而苏联红军则多处被突破,并且因为战役初期上级不许后退的命令导致大量的部队被包围。因此,随着1941年10月17日被包围的苏联红军被逐渐消灭殆尽,除去部分成功从德军包围网中突围的少量部队,德军共俘虏了苏联红军66万人,约1242辆坦克和5412门火炮被缴获和摧毁,而三个星期前的基辅战役中,德军就俘虏了66万人,三个星期的时间,德军再一次创造了一场奇迹。(数据摘自《东进》)

(基辅战役后被德军俘虏的苏联人)

那么让我们先回过头来看看德国人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计划”,该计划设想将击败苏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以位于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公路南北两侧的第4和第9集团军突破苏联西方面军为开始,两个装甲集群随即冲过被打开的缺口并在维亚济马封闭包围这些苏联人,同时安排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从西南方向,由北乌克兰的格卢霍夫地区发起进攻,突破插入叶廖缅科部,最终扑向布良斯克,如此一来彻底包围苏联的部队。而第二阶段的构想则是三个装甲集群沿着宽大的正面追逐逃窜的敌军,最终扑向莫斯科,夺取或包围该城。那么目前看来,第一阶段德军依然是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功,仅俘虏就消灭了60余万苏军,接下来便是高歌猛进进攻莫斯科了。但是随着秋季泥泞季节的到来,德军的进攻开始放缓,他们挣扎着从泥泞中发起进攻,一些德军指挥官也开始想办法改变德军攻速的放缓,例如负责第18装甲师补给单位的福格特少校就想到一个办法,征集当地人使用的小型马匹和农用大车来完成补给的运输。除了泥泞的道路,德军还面临着苏联人越来越激烈的抵抗。例如,10月14日,党卫军“帝国”师抵达了曾经的博罗季诺古战场,但是随即遭遇了西伯利亚第32步兵师,双方进行了血战,帝国师师长豪塞尔上将身负重伤,麾下的第3团不得不解散将幸存人员并入其他的部队中,而西伯利亚第32步兵师也损失惨重,最终不得不回到后方重整并被授予近卫称号。类似帝国师的部队还有很多,按照保罗·卡雷尔的说法“六十多个德军师参与到代价高昂的莫斯科战役中去。平均每个师以5000-10000人计算,六十多个师就意味着60倍的力量”。

(德军台风行动)

这些德军部队忍受着泥泞的道路、日渐寒冷的天气、苏联人愈发激烈的抵抗等各种不利因素朝着莫斯科前进,而支撑德军在越发恶劣的情况下进军的因素则是:莫斯科。到10月份的中下旬,从卡卢加到加里宁的苏联第一道防线已经是千疮百孔,德军沿着三条主要道路朝着苏联在莫斯科的最后一道防线发起进攻,从小雅罗斯拉夫韦茨向莫斯科进攻、从那罗夫明斯克朝着莫斯科进攻以及从莫扎伊斯克朝莫斯科进攻。德军受尽损失却仍然在向前进攻,例如德第10装甲师,师长菲舍尔向他的长官第40摩托化军军长施图默报告后,后者惊呼:“天哪,你的可用兵力还不及一个加强巡逻队”。大部分地区的德军在泥泞土地和苏联人的抵抗下停下他们的脚步,但有一支德军部队是个例外,第258步兵师,10月22日麾下第479步兵团第2营通过大胆突击,夺取了那罗夫明斯克,此处的德军部队突破了苏联人的第二道防线,目前离莫斯科只剩下43英里了。此时,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古德里安将军的第2装甲集群被升为第2装甲集团军,实力增至12.5个师,古德里安的任务很重要,德军接下来计划从南面发起进攻,攻下图拉,最终包围莫斯科,实现对苏联首都的一场绞杀。但是,前往图拉的道路已经无法再通过重型车辆了,因此古德里安决定将第24摩托化军的所有坦克集结在一起,再加上75炮兵团和第3摩步团的一部,另外还有“大德意志”步兵团,统一交付埃贝巴赫上校指挥,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攻下图拉,但是,在苏联人越发激烈的抵抗中,该部最终在10月29日停下他们的脚步。到这个时间点,先前猛烈进攻的德军各部都开始停下他们不断扩张的矛头了。
四、奥尔沙会议和苏联的想法到11月初,无论是德军的进攻还是苏军的反攻都明显放缓了,苏联人没办法将德国人的威胁彻底解开,而同样的德军图拉会战也表明即便是最精锐的部队也不得不因为苏联人的抵抗和泥泞的道路停下来。在这一短暂的停火期内双方都在考虑下一步的作战计划,我们先将目光对准德国。11月6日-7日,苏联的霜冻降临了,德军终于可以从泥泞的道路中脱身,然而此时德军在经历了激烈且漫长的厮杀后很多部队开始出现了疲惫的心态,11月13日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大将从腊斯登堡抵达奥尔沙,随后东线三个集团军群参谋人员和各集团军司令也逐一乘飞机抵达这里。哈尔德召集这些人的目的是为了讨论接下来东线的作战计划,是掘地防守还是发起进攻?

(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

根据第4集团军参谋长布卢门特里特的报告我们得知,陆军元帅龙德施泰德的代表、步兵上将佐登施泰因(同时他也是这次会议中南方集团军群的代表)要求停止进攻,转入防守;陆军元帅冯·勒布的参谋长布伦内克中将也指出,由于北方集团军群的实力受损,他们也已经转入防御状态了。德军东线三个集团军群中有两个已经开始转入防御,似乎大会基调已定?然而,中央集团军群则认为应该继续进攻,冯·博克元帅认为应该继续进攻拿下莫斯科,这样总比趴在距离诱人的目标不到50英里的冰天雪地里强得多。博克元帅的观点,令哈尔德感到满意,实际上这也是德国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的看法,继续打下去,打进莫斯科。随即哈尔德展示了德军的作战目标: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将夺取图拉,然后将从莫斯科的东南方穿过科洛姆纳,直扑伏尔加河上的高尔基城(过去这里被称为下诺夫哥罗德),北面的第9集团军和第3装甲集团军一同向东运动,渡过伏尔加河—莫斯科运河,作为钳形攻势的左颚直扑莫斯科,中央战线上,第4集团军在右,第4装甲集群在左,对莫斯科发起正面攻击。与此同时,在苏联方面也在做着对局势的分析,11月8日,西方面军司令部讨论了德军的部署和计划,方面军情报部门估计德军集结最多的地方是沃洛克拉姆斯克地区(苏方估计此处德军共有7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及3个步兵师)和图拉地区(苏方估计此处德军共有4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及5个步兵师又2个旅),因而朱可夫打算通过破坏性进攻,尽量干扰德军的部署和重组,同时出于担心自己的左右两翼,朱可夫在11月14日给最高统帅部的警告中称图拉附近的左翼必须得到加强。尽管有了许多高级将领的警告,苏联最高统帅部的反应还是相当的迟缓过了很久才把第30集团军和第50集团军交由朱可夫进行指挥。随着奥尔沙会议结束,德军的作战计划也被确认了下来,同时随着地面变得不再那么泥泞,11月15日,德军展开了他们对莫斯科的最后一击。朱可夫的西方面军在得到加里宁方面军的第30集团军增援后已经有24万人作战部队,再算上大本营预备队的16万人,总人数达到了40万人,而冯·博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则有作战部队30万人,围绕着莫斯科是否陷落的一战打响了。北面,霍特的第三装甲集团军发起了进攻,德军最初的突击将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和第30集团军割裂开来,朱可夫遂命令罗科索夫斯基的副手费奥尔多·扎哈罗夫少将以2个步兵师和2个步兵旅填补克林地区的缺口,双方在这一带交战十分激烈,到11月末,双方的团级部队都已经打成了连级规模,11月24日,德军拿下了克林,但三天后又被苏军反攻夺回。北面的形势危急,但是苏军还是成功将德国人从莫斯科-伏尔加运河堡垒上赶了出去。在南面,11月17日苏军别洛夫骑兵集群朝着图拉方向发起了一场进攻,这次进攻打击了德军第112步兵师使其仓皇逃窜。但是11月18日,随着德军从惊慌中回过味儿来,第2装甲集团军重新开始了对图拉的进攻,古德里安将这次的进攻交由埃贝巴赫上校指挥,德军的对手是苏第50集团军,苏联人在包围图拉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德军正面和侧翼发起反击,随着天气恶化和部队的激烈反抗,德军最终停下来他们的脚步。12月1日,德第4集团军进行了对莫斯科进攻的最后一次尝试,但结果是一头扎进苏联人精心设置好的反坦克地域,12月5日,德军的进攻最终在第33集团军的局部反突击中停滞了。现在,前线的局势依然发生了转变。
五、莫斯科反击战早在11月30日,朱可夫就向斯大林和最高统帅部提交了他的莫斯科反攻方案,第一阶段将通过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和伊斯特拉方向的进攻歼灭朱可夫右翼的德军,左翼则通过进攻德军后方约45英里的乌兹洛瓦亚和博格罗季茨克打击古德里安的侧翼与后方。照朱可夫的计划,右翼的突破纵深为25英里,两组作战将都是突然发起的进攻,尔后不断地追击,防止德军重整。左翼以第10集团军、别罗夫的近卫第1骑兵军和第50集团军从三个方向发起进攻,右翼以第30集团军、突击第1、第20和第16集团军发起进攻。

(苏联将领朱可夫)

不过,此时斯大林、沙波什尼科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等人却在制定一份规模远胜于此的计划,该计划将把科涅夫的加里宁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右翼都划归到这次反攻中去,下发到西南方面军的训令中表明了西南方面军(右翼)的作战目标:“为创造条件突入古德里安机动力量的后方,并与西方面军的军队合力将其歼灭于莫斯科接近地,西南方面军右翼将于12月6日转入进攻,当务之急是歼灭利夫内-叶列茨的敌军”而科涅夫的加里宁方面军,他们的任务则是“突入聚集在克林的敌军后方,尔后由西方面军的部队歼灭他们。”

(加里宁方面军指挥官科涅夫)

对于苏联而言,反攻所需的人力是不缺的,但是反攻所需的装备、集结部队的时间则是稀缺的,比方说坦克58师,其只有1辆中型坦克和30辆老旧的T-26坦克,坦克第108师只有15辆轻型坦克。除此之外就是时间,因此很多部队只能草草上场,例如苏第10集团军,该集团军的各项装备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缺编,但在为了莫斯科的反击还是将这样的部队拉了上去。因此,尽管问题和困难重重,至少预备队已经就位了,这些预备部队已经集结在朱可夫西方面军的后方、铁木辛哥的右翼或是进入科涅夫的地域。12月5日凌晨3时,随着加里宁方面军麾下第31集团军跨过伏尔加河的冰面进攻加里宁南面地区,苏联的反击开始了。到14时,苏联步兵部队已经越过冰面,正在伏尔加河南岸建立桥头堡。12月6日,第30集团军攻往克林和罗加切沃方向,突击第1集团军攻入亚赫罗马,目标是扑向克林南部和费奥多罗夫卡地区,他们将在那里与第30集团军取得联系。同时,第20集团军也发起了进攻(值得注意的是第20集团军的指挥官正是日后投敌的安德烈·弗拉索夫),7日,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也投入了进攻,第20和第16集团军的任务是负责肃清红波利亚纳地区的德军,之后重组进攻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12月8日,列柳申科的第30集团军从北面穿过克林,切断莫斯科-加里宁公路,从亚穆加压向克林城,此时如果突击第1集团军也完成突破,那么德第3装甲集群的命运将被决定,但可惜的是库兹涅佐夫部的行动过于缓慢,因此朱可夫最终考虑在9日下达命令要求停止“正中敌人下怀的消极作战手段”,即正面进攻,朱可夫选择了另一种作战方案:组建特别的坦克、步兵和骑兵战斗群,破坏德军的交通线(即迂回包抄德军后方、渗入德军阵地)。与此同时,朱可夫向突击第1集团军指挥官库兹涅佐夫下了一条死命令:于12月10日上午穿过克林和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之间的高速公路。

(突击第1集团军指挥官库兹涅佐夫)

让我们再转过头来看看德军在第30集团军接近克林的表现,驻守在克林地区的德军部队是第41和第56摩托化军下的第36和第41摩步师、第6和第7装甲师以及第1装甲师,当12月7日56摩托化军军长沙尔将军得知苏军出现在大夏波沃时,整个56摩托化军军部都做好了与苏军展开激烈作战的准备,12月8日苏军坦克突破了德军的防线,但在关键时刻第7装甲师的25装甲团赶到了,随即迫使苏军暂时后撤了一段距离,考虑到此处已然不再安全,第56摩托化军军部随后迁到克林,但中午他们便得知了苏军经亚穆加朝克林扑来的消息,这对德军来说是个坏消息,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的,如果这个时候库兹涅佐夫的突击第1集团军完成了突击任务,那么德第3装甲集群将面临灾难,步兵部队将不得不抛弃一切重型装备步行突围,但得益于苏突击第一集团军的攻速缓慢和第1装甲师的后撤回援,克林暂时还在德军的控制中。面临如此巨大的压力,德军不得不考虑后撤一事。12月9日夜,第1装甲师收到了全权负责克林城防御任务的命令,12月13日,希特勒同意放弃克林城东面阵地。德军的部队也开始进行后撤,也正是在这一天苏军完成了对克林的包围,14日,大批伤员和物资疏散完成,15日苏军控制克林城。在南部图拉一线,12月5日古德里安试图将第4装甲师和第31步兵师连接起来以包围图拉城,但是天不遂人意,古德里安的部队被苏军牵制在激烈的城市战中,激烈的城市战造成了德军的极度疲惫,古德里安遂在12月5日夜将部队撤回顿河-沙特河-乌帕河一线。12月6日,戈利科夫的第10集团军发起进攻,攻往米哈伊洛夫-新莫斯科夫斯克方向,到12月7日晚突入米哈伊洛夫,在戈利科夫突进的同时,别洛夫的近卫骑兵第2师和坦克第9旅切断了莫尔德韦斯到韦尼奥夫的道路。为了配合别洛夫和戈利科夫的行动同时加速歼灭古德里安在图拉-新莫斯科夫斯克-普拉夫斯克地区的装甲力量,朱可夫下令要求博尔金动用第50集团军和一切能找到的部队发起一场进攻,但是12月8日进展甚微,12月11日的进攻也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战果。别洛夫的进展相对来说要大一些,11日拿下了新莫斯科夫斯克。在古德里安的右翼,苏军戈罗德扬斯基少将的第13集团军和莫斯卡连科的战役集群(下属骑兵第55师、坦克第150旅和步兵第307师)也于9日拿下叶列茨地区。至于加里宁方向,12月16日第31集团军和第29集团军于12月16日拿下了加里宁。截止12月中旬,苏联的各条战线都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德军自北向南都在撤退,这对于苏联政府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六、扩大攻势苏联红军进攻的第一阶段表现还是相对来说不错的,德军对莫斯科的威胁被消除,谁又能想到一个月前德军还在冰天雪地里朝着莫斯科进发,而现在莫斯科的威胁被短暂解除。12月13日《苏维埃公报》报道说德军在莫斯科的大门外被击退,并且配上了许多杰出的苏军指战员。随着第一阶段的完成,斯大林开始产生一种宏伟的计划,他想乘胜追击歼灭中央集团军群、摧毁北方集团军群同时大举进攻乌克兰。现如今有两个可行的方案摆在斯大林面前,第一种是“有限解决方案”,仅打残中央集团军群;第二种则夸张得多,席卷整个国防军。相比之下,斯大林选择了第二种。而与此同时在德国,希特勒则对前线出人意料的失败感到异常愤怒,12月20日,古德里安从前线飞往东普鲁士的元首大本营会见元首,古德里安想要说服希特勒批准将德军的方向后撤至更为有利的地区(希特勒早在12月19日免去了勃劳希奇的职务),这一场耗时5个小时的会议,希特勒与古德里安二人为了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希特勒认为如果下令后撤,那么前线势必变成一场崩溃,失败的德军士兵争先恐后的撤离防线,丢弃重装备,因此部队必须坚守;古德里安则认为,此时前线已经是难以为继,地面冻得很硬,无法挖掘战壕,应该把部队撤离防止更多的损失。争论的最后结果是希特勒没能说服古德里安选择坚守,但是元首也没有选择相信他的将军们,而是坚定的相信自己的观点,部队应该坚守。于是希特勒选择了这样一个做法,罢免古德里安。

(希特勒终将有自己的看法)

在德国陷入撤退与坚守之争的时候,苏联正在忙着开启他们下一轮攻势,12月18日,朱可夫麾下的4个集团军发起了进攻,目的是为了实现将德第4集团军钳制在中央的目的,但是进攻并没有那么顺利,不过此举却在意想不到的中阻止了德军对卡卢加地区的支援,20日朱可夫越级指挥要求第33和43集团军必须在12月22日晚推进到辛布霍沃-博罗夫斯克-巴拉巴诺沃-沃罗日巴一线。与此同时为了夺取卡卢加,他向博尔金的第50集团军下达了指令,博尔金遂派其副手波波夫指挥一个快速集群穿过德43军和古德里安装甲部队的缺口,高速前往45英里外的卡卢加夺下此城,20日晚,波波夫已经逼近卡卢加,21日展开了争夺卡卢加的战役。而在科涅夫的加里宁方面军一方,随着第30集团军从西方面军划拨给加里宁方面军,科涅夫的部队实力得到了增强,也使得科涅夫有能力去执行一个颇有想法的作战计划,他部署5个集团军:第22、39、29、31和30集团军,在12月28日晚将抵达伏尔加河-苏霍多尔-布尔戈沃-托尔斯季科沃-祖布佐夫一线,主攻从北方和东北方展开,以包围第9集团军主力,切断其向西和西南撤退的路线,进攻在12月22日清晨展开。到12月底,苏联的反攻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苏联,卡卢加、加里宁等多地被收复,图拉方向的危机被解除。最高统帅部也重新划定了苏军前线的进攻方向,科涅夫的第一轮突击方向改为正南方,朱可夫则改为西南方。
七、后续行动12月顺风顺水的一轮反攻让斯大林有了一些自信,1月5日晚苏联最高统帅部召开了一场会议,议题是苏联红军的进攻战役的地域、形式和日程,以及如何将其转化为全面反攻,斯大林梦想着进行一场全面反攻,如我们前文所说,斯大林的想法和胃口大很多。斯大林的想法遭到了朱可夫的反对,朱可夫认为苏联现阶段应该将任务放在西方向的行动,而不是进行整条战线上的反攻,朱可夫认为:“至于我军在列宁格勒附近和西南方向上的反攻,必须指出,我军将遇到敌人顽强的防御。”朱可夫的观点也得到了沃兹涅先斯基的支持,但是斯大林对朱可夫的反对不以为意,他声称铁木辛哥元帅和他商量过了,支持进攻,除此之外,马林科夫和贝利亚二者也支持斯大林的观点。最终会议的结果是决定了将开展全面反攻。

(斯大林的固执己见一如既往)

1月7日,斯大林下达总训令,转入全面反攻,1月10日,苏军突破德军防御在两天的激战后占领洛托斯诺和沙霍斯卡亚地区,1月16日-17日,苏军方面军右翼部队在游击集团军撤离后归入预备队编制,这加大了第20集团军的进攻正面,使得西方面军右翼受到了削弱最终在进攻格查茨克时遭遇阻碍。西北地区的苏军则因为当地德军部队防守相对薄弱,进攻颇为顺利,2月初,已推进250公里。西方面军麾下的第5集团军和第33集团军也解放了鲁扎、多罗霍沃、莫日艾斯克和韦烈日,第43和49集团军则前进到多马诺夫地区。到4月底,苏军此轮进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加里宁方面军麾下的第22集团军解放了别列伊市,骑兵第11军抵达维亚济马西北地区,第29集团军和第39集团军抵达勒热夫以西地区。但是因为德军的后援部队赶来、苏军损失实在过大最终迫使进攻停止。

(苏联的反攻,红线是反攻拿回的地区)

1-4月份的反攻本身将是趁德军失败苦涩之机进行大规模全线反攻最终却因为自身的损失过大和德军的严防死守而不得不失败,但是在这期间苏联依然有所突破,因此完全说是失败也是有失公允的。
八、总结到今天为止,很多人都在思考几件事,为什么德军被反攻了?希特勒下令进行坚守是对是错?如果当初在基辅的时候就听取古德里安的路线,德军能不能获胜?等等,各式各样的思考和回答充斥在贴吧、B站、知乎,人们对于一路顺风顺水的德军竟然会兵败莫斯科感到了不理解,因此,也同样出现了一些替德军喊冤的言论,诸如“苏联靠冬天打赢了德国”“苏联靠人海打赢了德国”等等。那么让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莫斯科保卫战时期关于冬装的话题,许多关于德军失败的书籍中都会提到一件事那就是缺乏冬装,因此这些书籍会将我们引入作者的一种观点即如果德军拥有良好的冬季制服,那么德军不一定会失败。实际上,缺乏冬装确实影响了德军,但是并没有如网上一些宣传中的那样影响很严重,而鲜为人知的是,缺乏冬装一事,在苏军中也颇有影响,早在7月3日,苏联国防委员会就命令远东方面军和外贝加尔军区从其仓库中调拨50万套冬装和内衣、103万套包脚布和厚实的冬季手套到鄂木斯克、车里雅宾斯克、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和契卡洛夫的仓库,因为前线的损失已经让苏联方面出现了一定的担忧,而到8月,苏联方面更是要求暂时停止向红军后勤机构、地方军事管理局的部门、地区和中央的机关、医院、仓库、军事院校及其他设施的人员发放被服装具,此举我们可以看出一件事,那就是对苏联而言,冬装同样十分宝贵,在经历了开战头几个月的失败后,苏联迫切的需要将一切的力量用于到军队中去。而根据保罗·卡雷尔在《东进》一书中对第478步兵团第2营向苏军进攻中的描述:“俄国人在布尔采沃村的内外据守着他们的阵地,显然也受到了严寒的侵袭。他们配备冬装的情况与德军士兵同样糟糕。”因此我们应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缺乏冬装确实对德军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他只是无数个影响中的一个,而不是最具决定性的那一个。

(身着冬装的苏军)

而第二个问题,苏联依靠人海战术击败了德军,这个不需要太多的争论,根据格兰茨《巨人的碰撞》一书中给出的数据,1941年12月6日加里宁方面军、西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及德军在主要突击方向上的兵力对比为48万对31万(此处数据仅指在莫斯科主攻路线上的苏德兵力对比,而非整条东线的情况),实际上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而且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苏军很多的部队并非是训练有素来自远东的军队,更多的是一些训练并没有多久的新兵部队。因而,所谓凭借人力优势击败德军确实是一种无稽之谈,未经严格训练就匆匆上场的部队,笔者个人认为这更像是一种负资产而非正资产,部队只有说经过一定的训练之后,人数上的优势才可以得到发挥。那么说完两个言论后,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德军会输?那么首先我们应当承认,冬季对苏联战胜德军有很大的影响(注:笔者此处说的是冬季而非冬装)。俄国的严寒迫使德国的飞机无法起飞进行支援,保罗·卡雷尔在其《东进》一书中说到:“相比之下,德军飞机靠的是原始的简易机场,距离前线很远,这就使他们只能在气候条件良好时行动。”同时,严冬导致德军的火车无法像往常那样进行运输,德军需要火车来帮忙运输物资和部队的补员,但是由于严酷的冬天,大量的火车头都被冻住了,中央集团军群每天需要26列火车,但实际上,德军每天只能得到8列,最多10列。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物资上的短缺。同时,德军的兵员也开始不够,诚然我们说苏德的兵力差距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但是,苏联的48万人包括预备队在里面,而德军的31万却不包含预备队,10月份时,中央集团军群还有78个师,12月份时作战实力已经下降到35个师。可以说,补给不足、士兵疲惫、部队缺编以及严酷冬天等多方因素综合在一起造成了德军的失败。

(行进中的德军部队)

说到最后笔者本人认为,除开上述种种因素外,造成德军在东线失败的还有一个原因,诚然德军在41年的夏秋季节歼灭了一打又一打的苏军部队,歼灭了不下百万的苏军士兵,但是最终苏联激发出其战争潜力,最终在莫斯科城下创造了一个冬季奇迹,因此,当与大国交锋时我们特别需要注意,大国的情况是已经筋疲力尽还是仅仅挨了几记重拳,但仍然可以站立,并最终回敬给我们数拳?无论是一战、二战抑或是现在,与大国交锋一定要谨慎再谨慎,才能不至于速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学社观点,敬请读者注意。


上一篇:308清娟盲派命理 第十节 十二地支相穿
下一篇:芳香美宿梵馨里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