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顺安
我们经常听说“有眼不识泰山”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见识少,不能分辨出某个领域的大师或地位高的人。
然而你知道吗?这里的“泰山”原为一个人的名字,而非指被誉为五岳之首的山东泰山。
追本溯源,这个典故来自鲁班。鲁班(约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姬姓,公输氏,名班,字依智,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他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因而又称鲁盘或鲁般,坊间俗称“鲁班”。
据说鲁班聪明透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日久天长,其名字已非具指,实际上成为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如“班门弄斧”~~在充满智慧的木工巧匠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高明的行家面前卖弄本领,自不量力。
鲁班出生于木匠世家,自幼对木工技艺耳濡目染,无师自通。外加禀赋聪异,到成年时,其木工手艺堪称登峰造极,独步江湖,是古代木工师傅的顶级代表。因而长期以来,鲁班一直被民间公认为是中国木匠行业的始祖。
鲁班技艺高超,又善于奇思妙想。坊传,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自制木鸽,在天空连续飞翔三天三夜。这一招更使其名冠天下。
恰恰就是这样一位高人,也有落俗看走眼的时候。
据传,鲁班年轻时性情孤傲,固步自封,技不外传。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深感自己的木工手艺必须后继有人,才不致失传。于是,晚年开始纳徒授艺。鲁班招了许多徒弟,从木工的基本原理到应用技术,循序渐进,精心授业,严格要求,以期有成。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他定期考察弟子所学,采用优胜劣汰制,从中淘汰落后,选拔精英,私授绝技。
话说这批弟子中有个名叫泰山的人,中等身材,憨厚老实,拘于言笑,不善言辞,貌似木讷,倍显笨拙。
泰山跟随师傅学了一年多的时间,虽然也和大家一样,日复一日地认真研习和实践,但其手艺总不见有大的长进。最终,鲁班认为泰山天性愚钝,能力欠缺,便狠心将他扫地出门,辞退了。师徒一别两宽,再无交集。
若干年后,鲁班在附近县城的街上闲逛,忽然看到一些做工精致的家具,雕刻技艺精湛,图案美观大方,尤其是雕刻的花鸟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广受称赞。
鲁班惊诧不已。他暗忖,在附近方圆百里内还有谁这么厉害,竟比自己还强呢?
经过一番私下探问,鲁班得知这个人竟是自己多年前不看好而撵走的徒弟泰山。他扼腕唏嘘,悔恨难已,不由感叹道:“白白错过一个优秀的爱徒,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有眼不识泰山”自此广为流传,及致成语。与它相近和比较常用的成语是“有眼无珠”。人们在自谦时习惯将两者联起来用,称自己“有眼无珠,不识泰山”。
关于“有眼不识泰山”的典故,据说还有另外一种版本,当然也和鲁班有关,不过却略带贬义色彩。
其梗概是这样的:鲁班成年新婚,在妻子怀孕后不久,他为谋生计,远赴外地打工,时长大约十多年。因交通不便,通讯落后,鲁班夫妻之间极少联系。他多年不问世事,无论在哪里都潜心钻研木工技艺,观万物,善思考,精益求精,最终自成一体,独步天下。由于长时间没回家,他和自己名叫泰山的儿子自然从未谋面。泰山弱冠之年,受母亲委托,外出游寻父亲。
某日,鲁班正在给一个新建庙堂上梁,围观者对其高超技艺赞叹不绝。此时,恰有一位手持雨伞,肩背包袱的过路少年,见状说:“好是好,只是大梁上得有点儿高,而且一端稍低。”随口褒贬一二。鲁班心中不悦,循声望去,只见这少年眉清目秀,气度非凡,暗自吃惊,觉得这少年将来定会超越自己,妒念骤生。他趁人不备,随手抄起一截木椽狠狠掷去,正中少年头部要害。少年应声倒地,血流如注,气绝身亡。鲁班因此蹲狱数年。
出狱后,鲁班无颜再回原地谋生,遂长途跋涉,返家省亲。夫妻团聚,妻子问他有无见到儿子泰山,还给他描述起孩子的外貌特征和打扮。不说不要紧,一提到这事,鲁班忽然想起那个被自己砸死的孩子,简述了概况。两人核对相貌特征,鲁班才知被他砸死的那个少年正是自己的儿子泰山。他仰望苍穹,禁不住双眼老泪纵横,痛苦长叹:“唉,我有眼不识泰山。这眼还枉留何用?!”说完,当即挖去左眼。
从此,鲁班用一只眼干活,再也不嫉妒别人,不保守技艺,开始广收门徒,公开传艺,木匠手艺得以广泛传承下来。
这个版本进而延伸至后来,鲁班的徒子徒孙们为纪念鲁班,在检查木料曲直时总会闭上一只眼看,并流传至今。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山东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泰山之名由此而盛,被誉为五岳之首,在中国群山中享有崇高地位。于是,人们也逐渐将典故中的泰山与之等同使用,代表了本领高强或地位尊崇的人。
关注微信公众号shunanhu,阅读更多内容。
初稿匆写于故乡~~千年古邑沙河城
2022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