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息桥》里的胡启源是非常悲剧的一个人物,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警醒。
看了他的人生故事,我更加确定,原生家庭决定了一个人最原始的能量是流动的还是冻结的。
它就像是一个地基,基础打得牢固和马马虎虎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它虽然不能让我们直观地看到地基牢固与否的视觉效果,但人生的路难不难走,能不能走下去却是最真实的体验。
说几个揪心的细节吧。胡启源跟同学们在饭店庆祝大学毕业,所有同学是狂欢的状态,只有他是提心吊胆和着急的。
因为他没有经过母亲同意就在外头吃饭。剧情到这里就很一目了然了,妈宝男跑不了,但他的害怕没啥大不了。
可是镜头一转,他回到家里跟母亲相处的时候,发现这个人物注定一生都是悲剧的。
他坐在母亲对面吃饭,他母亲横眉怒目,不停指责他这不行那不对,连他的抽泣声都是错的。
我看到这里感到一股很真切的窒息感,忍不住深深吸了一口气。
很难想象,一个长期被否定被控制被领导的孩子,他怎么会精神放松,又怎么会有主心骨?
原本以为,胡启源的母亲这么做就已经很过份了,然而随着情节的推进,发现这个母亲还有更变态的教育手段。
她通知儿子辞职去考公务员,两次没考上,她直接怒斥儿子是废物。
有个细节是,胡启源偷偷在房间里拼乐高,然后他母亲突然闯入他房间,叫他把玩具拿出房间装进塑料袋里,当着她的面,一声又一声命令和逼迫他踩烂。
你能感受到,他哭着踩烂的不仅仅是乐高,还有他那丢丢残存的自我意识。
还有一个镜头,他尝试着反抗,离家出走。他母亲一点也不着急,雷打不动地看报纸。
很快,胡启源灰头土脸地回家了。母亲淡然地提醒他洗手,脸上却是一副胜利的表情。
观众恍然大悟,原来她胸有成竹儿子一定会回来。而且,这种戏码应该是上演了无数次。
作为父母,已然把孩子的翅膀折断了,难怪也飞不远。我觉得,胡彩云好像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好像也完全不知道。
沉浸式全方位体验教育孩子的这些年,我非常清楚,养育孩子的不容易,尤其是关于孩子情绪和心理方面的教育绝对是艰难的一项任务。
你以为它考验的只是父母的耐心?不是,它也盘根错节地链接着父母的原生家庭,推动着父母学会觉察自己的内心,然后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话术,直到有一天发觉,可以得心应手地解决孩子和自己的情绪问题。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做到,你就会发现,尽管你一遍又一遍提醒自己,下次冷静,不要伤害孩子自尊心,可是每天你和孩子还是会不停地陷入在恶性循环中。
看到胡启源这对母子的相处方式,我只是觉得,不要轻易生孩子,养育孩子。
因为没有责任感不如不养,对自己对孩子都是遭罪。给自己余生,给社会添加负担。
但是生了孩子,养了孩子就尽量多点责任,多动点脑子和心思,多去了解孩子的感受,好让这个世界多一分美好。
话说回来,因为胡启源没有主心骨,所以没有实际接触过的人会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老实人。
因此,他的女友何乐儿和她父亲基于这点选择了他。
但是相处的过程中才发觉,这个老实人张口闭口我妈说,还生活无法自理,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但毫无意外,一个被母亲主导控制的儿子本来就不用动手自理生活啊。一个被训练得机械化的人也根本感受不到人微妙的情绪变化,更无法去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逃避是本能的反应,所以胡启源面对任何关系的冲突都是逃避的。
撞见女朋友劈腿,他逃避。不愿意面对婚礼,他逃避。就是被逼到退无可退,他还是逃避。
最可怕的是,他那些丢失的能量并没有真的消失,只是冻结起来了。谁也不知道哪天或是哪个举动解除封印后,他就成了**的恶魔。
因为他的童心被母亲粗暴掐断,所以他人到中年还疯狂买玩具,但是又不敢放在家里,就一股脑儿搬到女朋友家甚至岳父家。
当岳父把他的玩具扔掉后,他就动手打了岳父,甚至可能杀了他。
镜头并没有明确拍出他是否**了,但是种种指向都暗示,他很大可能性**了。
世间奇事是很多的,人性的幽微又是千差万别的,倘若人的接受度很低,对自己是痛苦,对别人是危险。
就正常人的底线,扔玩具就**应该是不存在的。只有异常,才会如此歇斯底里和失控。
但这种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遇到这种人,假如能一眼识别出来,有多快多远就赶紧多快多远地离开。
假如不能一眼识别,也要及时止损,哪怕断尾求生也要远离。
虽然他本身也是一个受害者,一个悲剧,但是别人没有理由去接盘一个“失败产品”。
有一句话是,地球是圆的,因果最终还是会回到当事人手里,且留给养育他的那个人就好。
胡启源这个人物,更多的是让我延伸出剧集之外的看法,不太跟剧评搭嘎。
因为这个人物,或者说这类人已经没有自我了,所以他们是没办法改变了的,他们失去了这个功能,调解调动适应等这些功能。
但是剧集里的其他人物身上的能量是流动的,他们能随情绪情感而调动能量。
比如说,方小薇这个人物,同样原生家庭不好,同样性格上有缺欠(讨好型人格),但是她是有自我存在的,所以就有很多能呈现出来且立体的东西可以评论,也就是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