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内容简要: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第一种兵力是对方的10倍,第二种兵力是对方的5倍,第三种兵力是对方的2倍,第四种是兵力比别人少,打不过别人,和对方不是一个能量级。
兵力十倍于对方的时候就围城,围的水泄不通,这时候对方就成了一个孤城,城外的物资就都是自己的了,就有了补给线,战场变成了自己的主场。此时城内的补给进不去,围着围着敌人的战斗力就丧失了;
有五倍于对方兵力的时候可以进攻,但要有谋略,用三分兵力正面进攻,两分兵力出奇兵、奇谋,以奇致胜。“以正合,以奇胜”,正面部队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以奇兵突袭取得胜利.
有两倍的兵力,就不足以取胜了,因为不能直接正面打过去,必须是一边正面对应,一边有出奇制胜的军队,这是排兵布阵的重要规则。
比如控制对方的逃跑路线、外援团队等,想方设法切断对方的军队,尽量让自己的兵力更多于对方,比如把他们的部队一切为二,本来的“倍之”就成了四倍于对方。
本来两方的实力差不多,直接打会两败俱伤,把对方的兵力慢慢切断,再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对方包围起来,就能逐个击破,再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军事战术,迂回穿插变得非常重要,这体现了一个主指战员、指挥官的全局谋略能力,势均力敌的时候正面碰上,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如果我方的兵力比对方少,这时候只能“逃之”,就是我先走开,把对方引走,不发生正面冲突,先迂回一下,打不过先跑,跑了之后等对方分开了再去合围。
如果实在打不过,那就先放一放,打得过就打,这是比较经典的军事理论,核心在于实事求是地观察敌我双方的实力,不过度自信,但是在关键时候又能背水一战。
气是最关键的。一个将军非常核心的地方在于能否把士兵的气凝聚起来,凝聚起来可以一当十,凝聚不起来就会被别人以一当十。
所以首先要对双方的敌情、军事有非常清晰的掌握,不盲目自信,不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判断敌情,如果以自己主观判断,刚愎自用,就很可能陷入对方的包围圈。
战争实际上是考验指挥官的心理素质、战略思维能力、对于信息的掌握程度等。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如果一个将军太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以小击大、以弱击强,就可能被对方歼灭。
如果不是自己到了绝境,尽量不要以弱击强,除非自己占据有利地形,又事先经过周密准备,像韩信、项羽的背水一战、破釜沉舟,都是有事先准备,是做好充分的将士调度和鼓舞之后,再辅以战略,才可以以一当十。
以少击多是通过把士气、地理环境等的变化调整到比对方强的程度才以寡击众,在势均力敌的时候,十个绝对打不过一百个,这是实事求是,不能太过主观任性。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将军是国家安危的栋梁,辅助国家安危的重要人物,他辅助的越周密,这个国家就越安全;他辅助的越松疏,国家就越危险。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假如一个君主不懂得三军的事情,又乱指挥,最后导致元帅、将军都不知道仗该怎么打,就会变得非常麻烦,称之为“縻军”,就是瞎指挥军队。
隋炀帝就是这样的君主,好大喜功,一边开挖京杭大运河,一边讨伐朝鲜,自己又不懂三军的事情,还要硬去指挥三军的进退。
隋炀帝曾经三次讨伐高句丽,他要求将军到了前线怎么打都要先跟自己汇报,可是那个年代没有电报,等快马从高句丽来到洛阳,战机早就错失掉了。所以三次大战都是无功而返,百姓叫苦连天,日废千金,百姓贫瘠,群起而反之,导致了他的灭亡。
好的君主是相信元帅,充分放权,大的战略方针早早谈好,打到什么程度,具体怎么打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定,自己则能把握全局。
同样,好的将领也应该做到“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自己判断可以攻,君王说不能攻也得攻,因为战机稍纵即逝;自己判断不能攻,即使君王说攻也不能攻,因为要为军队负责。
一个好的君主能够充分信任将领,不能縻军,也不能让将士们乱点将,给将军使绊子,否则,将军和君主之间的关系就会非常糟糕。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这都是在军情、军事、用人上没有做好,使军队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实力,拿老百姓开玩笑。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多半是君主对将军有猜忌,主没有道,天下就危险了。
能够英明地做出“在外军命有所不受”决策的将领是很少的,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能够真正抗命不从的将很少,这非常需要君主有胸怀、有格局,否则就会被别人趁机取胜。
纵观历史,如果君主自己内部不乱,外部想搞垮是相当难的,一般都是君主起了猜忌心杀了大臣,杀了自己的左右膀,让自己内部军心乱了,别人才会有机可乘。
有这种情况发生是因为别人有间谍,自己的格局不够大,才会让别人的间谍有效果。所以,君主的格局一定要大,境界一定要高,识人用人的能力一定要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打胜仗有五个要素:
第一,能够判断这场仗能不能打。如果对方上下一心,同仇敌忾,仗就不要打,也打不过;
第二,虽然自己的力量不足,但是知道怎样慢慢增长力量;虽然对方现在很强,但是知道怎样削弱他的力量,怎样在他不设防的时候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能够把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进行转化;
第三,将军和士卒、将军和君主上下同欲,一心对外,有了士气,就会战无不胜;
第四,将领有才能,君主不做干预,一起设定好战略目标后开打,全全交给将领,君主只要支持就行;
最后,能够调整好战机,让自己处于比较安逸的状态,让对方处于比较疲惫的状态。
除了“将能而君不御”之外,“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都属于谋,攻必先谋,不谋可能付出很大的代价还没有成果。
所以,要把握好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敌情、地形都有整体的把握,然后判断可以不可以战,知道众寡之间怎么调节,十则围,五则攻,倍则分,敌则战。
这些了然于心,然后还能够调整以虞待不虞,对待将士能够做到上下同欲,并且获得君主的信任,这五者在胸中,是致胜之道。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只有对敌我双方都非常了解,我们才能够全盘于胸中,去谋胜算,谋怎么去攻,怎么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功,就是知己知彼,“知”是战争中最难的。
谋攻篇的核心字第一个就是“全”,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将领在思考时一定要有全局观,不以怒气为驱动力,不想着每战必胜,而是以全局的观念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二个是众寡之用,自己的兵力和对方的兵力情况,最后聚集到一个“知”字上,就是要知道双方的情况。
“全”和“知”是谋攻篇的开头和结尾,以“全”为核心思想,以“知”为谋的素材。知道众寡之用,知道可以不可以战,调节之后以虞待不虞,内部管理做好上下同欲,和上级做好沟通,令君王放心自己。这五个胜的因素都把握了,一定会胜。
所以能知彼知己,才能够谋攻在心,胜券在握。如果要用出来,需要我们不断的揣摩,兵法不仅可以用在战争上,也可以用在事业、人生、应对不同的挑战上。
这种“全”和“知”的思想以及对于战胜的五要素,君主的格局、境界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吸收的,所以我们学兵法。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