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古典文学 列表

四字成语

长篇连载:前三国之《乱世群雄》(39)——探究官渡之战

2023-05-06 21:55:15

(紧接上期)

上期聊了渡之战,战争的过程及结果都弄清楚了,但这个结果实在让人困惑,曹操怎么会赢,袁绍又怎么会输?

尽管开战前,荀彧、郭嘉分别给曹操提出了能够战胜袁绍的理由,荀彧提的是“四胜”——度、谋、武、德;郭嘉提的是“十胜”——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其实只是对“四胜”的扩展和延伸,没多少新意,有许多地方甚至遣词造句都差不多),但仔细去看,会发现这些大多比较虚,需要通过长期的积累才能发挥作用,并且其中还有许多不实之处,曹操没有荀彧、郭嘉所说的那么英明,袁绍也没有荀彧、郭嘉所说的那么不堪。

这个“四胜”“十胜”理论,可以看作是以荀彧、郭嘉为代表的颍川智囊集团给曹操提出的一个长远战略规划,对渡之战并没有什么现实指导意义,摆在眼前的事实是,这个理论没办法改变袁绍的优势和曹操的劣势。

袁绍的优势有文臣武将忠诚,,兵员、粮草充足,器械充足且优良,士气高涨,后方无忧。曹操则是文臣武将大多数与袁绍暗通款曲,暗留后路,兵员、粮草短缺,器械不足且低劣,士气低落、后方不宁,先后有黄巾军、刘备扰乱,还得防备刘表的偷袭。

怎么看曹操都不会赢,可他偏偏就赢了,袁绍集团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呢?来探究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

第十节 战后述评

盘点一下双方的得失吧,其实这是个一目了然的问题。袁绍此战精锐丧失殆尽,再也无力南下,并很快因本次失败导致心理失衡,疾病缠身,不治而亡,成为最大的输家。

此前只要是袁绍亲自带兵出战,无不是所向披靡,百战百胜,就输了这一次,输得那么彻底,以至于身败名裂。

曹操则通过此战稳固了地位,奠定了肃清并统一北方的基础,其地位和实力再也无人能够撼动。

解答一个争议的问题,就是双方兵力是否相当?教科书上说这是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那么到底少的有多少,多的又有多少?

袁绍方战前集中了十万步兵,一万骑兵,总兵力十一万,但实际投入兵力不止。战后曹操统计胜利成果是斩首袁军七万多人,然后坑杀八万多人,加起来就超过十五万了。也就是说袁绍主力作战部队十一万,运输队、工程兵、后勤兵等辅助部队约四万。

曹操一方呢,没有明确记载,只能推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字:

一、曹操有青州兵三万人,就算在与吕布濮阳之战和征张绣之战中损失一万,也还有二万。前面说过,青州兵只接受曹操的管理和指挥,那么,此刻他们应该就在官渡。

二、曹军主要将领几乎都率领各部驻防官渡,有张辽、夏侯渊、于禁、乐进、徐晃、史涣、曹仁、曹洪、任峻、许褚等,保守估计平均每将带二千人,也有二万人。

这样计算的依据是有记载于禁、乐进是带五千步骑参战,每人超过二千人。任峻运粮时分两重部队押送一万辆车,二千人远远不够。曹仁率骑兵赶赴汝南打刘备,也不会少于二千人,其中,曹操收降的袁术、刘备、陈策等士兵应该分散安置在各将领部队中。

这是官渡主战场上的兵力,其分布大致是:第一线近万人,这个有记载,史书上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之二三”;二线预备部队、机动部队和警备部队近二万人;粮食护卫队近万人。

各将领的职责分工是:许褚带领中军保卫曹操;张辽、夏侯渊、曹洪、于禁、乐进与青州兵负责阵地战,抵抗袁军的正面进攻;曹仁、徐晃、史涣为机动,随时增援薄弱部队,随时穿插、运动出击,攻击袁军粮队和消灭周边呼应袁军的势力;任峻负责粮食运输。

这是官渡主战场上的兵力部署和分工,周边地区还有不少的兵力部署,主要有:

一、官渡左右两翼部队:夏侯惇部在左翼防守孟津、敖仓。孟津是黄河重要渡口,不能有失,一旦被袁军攻破,官渡左翼就完全暴露给了袁军;敖仓是重要的粮食仓库,也不能丢失,所以夏侯惇部不会少于五千人;张绣部在右翼陈留、己吾一带。张绣带领的是本部人马,在以往与曹操的交战中并没受到多大损失,应该在一万以上。

二、东面进入青州牵制袁绍的臧霸、吴敦、尹礼、孙观、孙观之兄孙康等,最少有一万人;

三、东南面汝南太守满宠、阳安都尉兼太守李通,控制袁绍老家汝南一带的局势;这是两支郡兵,人数不会很多,五千至八千;

四、南面扬州刺史刘馥,监视江东孙氏集团,防止其偷袭。这也是州郡兵,不会太多,三千至五千。

以上部队全数相加,曹操总兵力在八万左右,比袁术少一半多。去掉不能投入主战场的兵力,仅有三万左右。这不算最重要的,毕竟战场只有那么大,近身搏击的士兵也就那么点人,曹操并不担心自己的人马太少,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

程昱守卫鄄城,只有七百郡兵,曹操主动要调拨二千兵给他,被拒绝了。这起码说明曹操还有兵可调,并且敢调。

和袁绍相比,最重要的是粮食、装备、器械远远落后。曹操自己承认袁绍有铠马万领,我只有大铠二十领;袁绍有马铠三百具,我连十具都没有,干脆就不用。这也是曹操退守官渡的原因之一,因为不具备和袁绍野外摆开阵势一决雌雄的实力。

而袁绍虽然士兵人数多于曹操,但放在官渡主战场上的也多不了多少。白马、延津两次战斗,袁军就损失了一万多人马,然后又多次分兵作战,失去集团优势,还得在与青州相邻地区和孟津、敖仓对面布防,也分散了兵力。

因此,真正在官渡和曹操正面作战的部队大概九万左右,曹操以一敌三也不是十分困难。

总之,曹操此战的确是以少胜多,只是没有教科书说的那样悬殊而已。

探究一下袁绍失败的原因。

理论上讲,无论从人员数量,还是装备质量,无论是后勤保障,还是人心向背,袁绍都应该能够取得胜利,但结果却失败了,那就一定是袁绍的决策指挥系统出了问题。问题出在哪儿呢?

一、分兵作战的决策失误。

战前讨论时,沮授、田丰提出分兵打持久战的设想,史书上为丑化袁绍,记载为不听不从,但从整个战役发展的实际过程来看,袁绍不是不听不从,而是听了从了,分兵攻黎阳、白马、延津,结果导致战役初期的失利。

曹操兵少,巴不得你分兵,你把兵分成一块一块地和曹操交战,失去了人数上的优势,岂能不败?分兵作战实际上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沮授自己曾经说过,我方士兵人数众多但果敢拼劲不如曹操士兵。

中期为什么会取得胜利,把曹操逼到官渡?就是因为集团作战,大军推进,曹操无力抵抗。这也是郭图、审配的战前提议,如果袁绍一开始就采取集团作战的办法,曹操就只有等着挨打。

二、进攻方向选择失误。

袁绍选择从黎阳进攻是个错误。前面说过,袁军骑兵多,装备好,有一万重装马匹(铠马),三百重装骑兵(马铠),以此组成骑兵方队向前推进,可谓势不可挡,但黎阳至官渡一线有濮水、济水、鸿沟、汴渠、浪汤渠等河流沟渠,限制了骑兵的冲击作用,再好的装备也等于没有。

袁绍可以选择从青州渡河,利用鲁北平原的地理条件,绕道从曹操身后攻击曹操。这样做虽然道路长、时间长,但可以发挥骑兵的优势,取胜的把握较大。

袁绍选择黎阳,是仗着人多势众,粮草充足的优势,没把曹操放在眼里,想尽快打败曹操进入许县。这已经犯了轻敌的大忌,骄兵必败啊。

三、内部不和,宗派争斗。

袁绍经营河北多年,成为拥有北方四州的最大霸主。为管理各地,自然衍生出一个官僚体系,形成不同的官僚集团,各个集团为争取各自的利益发生分歧和争执,削弱了袁绍的整体合力。而袁绍错误的分封儿子的行为,又加剧了集团的分化。

前面提到的郭图、审配的河南派与沮授、田丰的河北派之争就是最好的例子。不光文臣如此,武将也如此,袁绍集团中最常见的事情就是武将都希望能分兵出战,他们认为袁绍会赢,赢的演变结果就是袁绍会成为新的天子,那么自己能在最后的关键一战中立下功劳,日后就能成为天子重臣,换来余生的荣华富贵。

袁绍集团就象一个超级大的家族公司,公司上层亲属之间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意见难以统一;公司内部部门林立,各自为阵,很难沟通和协作,看似庞大,其实僵化。

而曹操集团则像一个刚创业不久的家族作坊,指挥灵便,机构简洁,协作通畅,目标一致,看似弱小,其实坚实。

四、袁绍自己没有应对曹操的方略,又缺乏乾纲独断的魄力。

找不到袁绍制定出的攻打曹操的战略战术,袁绍只是提出来要打,至于怎么打,则交给部属讨论,而当部属提出两种不同意见时,袁绍又不知道该选哪种,就总是平衡,两边都用。

比如沮授、田丰提出的分兵持久战,和郭图、审配提出的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他觉得都可以,先采取分兵,失败后又采取集中兵力的办法。

比如曹操偷袭乌巢时,也是出现了两种意见,张郃提出救乌巢,郭图提出攻击曹操官渡大本营围魏救赵,他也觉得都可以,派轻兵援救乌巢,派张郃、高览进攻官渡。

在事关生死的战争中寻找平衡,这仗还怎么打得赢?

其实,持久战和歼灭战都有道理,都可以执行,但不能兼得,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然后围绕这种战略制定具体的战术行为。救乌巢和攻官渡也是一样,都有道理,但也只能选择一种贯彻到底。

比如可以派重兵把曹操堵在乌巢,只要曹操回不了官渡,官渡的失守就只是时间问题,一旦官渡失守,曹操就危如累卵。反过来也一样,要攻官渡就集中兵力猛攻,在曹操撤回前拿下官渡,效果也相同。

方法就一个,缠住一边,围点打援,不可能两边都能同时拿下。袁绍既然已经认定曹操要回援官渡,就应该在派出轻兵援救乌巢的同时,安排重兵在曹操回官渡的路上堵截。轻兵救得了乌巢固然最好,就算救不下来,也可以拖住曹操,给重兵堵截曹操争取时间。

五、缺少能征善战的武将。这是袁绍最大的短板。颜良、文丑,所谓的河北名将,都是一战而亡,哪里有什么名将的风采?包括后来投降的张郃、高览,与曹操的猛将相比,也不过是二流将领。不知道袁绍有没有后悔杀掉麴义。

没有良将,袁绍的队伍就成了被一头头山羊带领的一群群绵羊,曹操的队伍则是由一头头猛虎带领的一群群豺狼,虎狼之师驱入羊群,其景象可想而知。

曹操此战是侥幸取胜,如果不是袁绍决策指挥失误的话,曹操绝不可能战胜袁绍。这点曹操比谁都明白,在《让县自明本志令》《表荀彧为万岁亭侯》等文书中,以及焚烧文武官员与袁绍交往的书信时、与鲜于辅的谈话中,多个不同场合都提到自己能够战胜袁绍,主要是靠运气。

曹操特别赞扬了荀彧让其坚守官渡的主意,认为当时如果按照自己的意见从官渡撤军的话,不光不能战胜袁绍,还会被袁绍歼灭。确实如此,曹操在官渡被袁绍打得都快崩溃了,不算荀彧的鼓励和坚持,曹操一撤退就是溃败,能否继续生存下去都是个问题。

从曹操的话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袁绍不是被曹操打败的,是被自己打败的。牌好牌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牌手有没有能力把一手好牌打到极致,把一手坏牌打成好牌。

交代一下沮授、田丰之死。

官渡之战前夕,沮授预感袁绍会失败,就集合宗族,大散家财。沮授的弟弟沮宗则认为曹操会输,大可不必如此悲观,沮授说:“以曹操的能力,又挟持天子作为资本,我们虽然战胜了公孙瓒,但确实疲惫不堪了,现在上下都骄横无比,失败在此一举。”

沮授跟随袁绍渡过黄河时,长声哀叹说:“上面的人(指袁绍)志得意满,下面的人只知道争功,悠悠黄河啊,我是回不来了啊!”

官渡之战中,因主张分兵打持久战,沮授被撤销了监军职务,所统领的部队也被划走三分之二。战争结束时被俘,曹操想招为己用,沮授因为叔父、母亲、弟弟都在袁绍手上,担心连累他们,坚决不降。曹操将其厚养在军中,沮授仍然不为所动,并想找机会逃回袁绍处,被曹操杀了。

田丰,字元皓,钜鹿(今河北省巨鹿县)人(一说渤海人),袁绍逼走韩馥后,听说田丰名气,谦卑地带着厚礼请田丰担任冀州别驾。官渡之战前,田丰也因为主张分兵打持久战而被袁绍关押在邺城。曹操听说田丰没有随袁绍一起出征,大喜,认为袁绍必败。

袁绍兵败,众军士捶胸而哭道:“如果田丰在这里,不至于到这个地步。”有人就对田丰说:“您一定会受到重用。”田丰却高兴不起来,说:“袁公表面宽厚但内心猜忌,不相信我的忠诚,而且我多次说真话冒犯了他。如果他得胜,一高兴,一定会赦免我;打败了,心中怨恨,内心的猜忌就会发作。要是出师得胜,我将得到保全,现在既然打败了,我不指望活命了。”

袁绍回来的路上对逢纪说:“冀州人听到我失败的消息,都会担心念叨我,唯有田丰以前曾经劝阻过我,与其他人不同,我都没脸见他”河南派的逢纪乘机进谗言说:“田丰听说将军败退,拍手大笑,正为他预言正确而欢喜呢。”袁绍一怒之下杀了田丰。

其实在官渡之战前,沮授、田丰都深得袁绍的信赖。袁绍取得冀州后,是沮授为袁绍谋划了总体战略思路;袁绍打公孙瓒,田丰献计出力最多。袁绍为什么突然一下变了呢?除了河南派对这二人的陷害外,主要还是这二人的分兵策略是官渡之战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袁绍要杀这二人泄愤诿过。

得胜的曹操以胜利者的姿态踌躇满志地给献帝上书,历数袁绍的罪行,很有喜感的是,上书中对袁绍的称呼仍然是“大将军邺侯袁绍”,没有什么逆贼啊叛臣啊这些贬称。

这是曹操耍的个小聪明,此时袁绍还在,河北四州仍然在袁绍手里,谁知道他会不会死灰复燃东山再起,又谁知道以后会不会有需要袁绍、依靠袁绍的时候,曹操不愿也不敢把事情做绝。

袁绍能不能死灰复燃东山再起呢?河北之地什么时候能收归到曹操名下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上一篇:长篇连载:前三国之《乱世群雄》(35)——袁绍灭公孙瓒一统河北
下一篇:长篇连载:前三国之《乱世群雄》(34)——袁术梦破袁绍梦起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