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到一篇介绍河北永消地下长城的文章,说位于今河北永消、文安、固安等县市的古地道,是宋辽期间宋朝修筑的。(见《北京日报》2007年11月12日20版《永清地下长城小记》)本市房山区张坊也有古地道,当地也说是北宋建造的。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提出来就教于学问大家。
熟悉五代史的人知道,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将幽燕十六州割给了契丹。这块地区西起山西神池,东至河北遵化,南至河北保定、河间,包括现在的大同、北京、天津地区,全部划入了辽的版图。公元959年,后周征辽,收复了瀛(今河间)、莫(今任丘)、易(今易县)三州和瓦桥关、淤口关、益津关,把后周与契丹的边界向北推到了白沟河一线。
据《辞海·历史地理分册》“白沟”条:白沟河,五代后用以泛指西东流向的拒马河。故道自今白沟河店北东流经霸县城关镇与信安镇北。宋辽以此为界,故亦称界河。从历史地图上看,当时的永清、文安、固安和本市的张坊,都在白沟河以北的辽国境内。
赵匡胤取代北周当了北宋皇帝以后,和辽国之间曾经有过一段和平时期。但赵匡胤是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十六州的。他专门建立了“封椿库”,为全部赎回幽燕十六州积攒赎金,如果辽不同意赎,宋就用这些钱来打仗。没等这计划实施,赵匡胤就死于斧声烛影了。
在赵匡胤时期,北宋曾打算在益津关(今霸县)修筑城池,辽主命令南京(即今北京地区)守军进行骚扰,使北宋不能动工。看来,北宋在赵匡胤时期是无法越过白沟河去修地道的。
公元979年,北宋灭了后汉之后乘胜攻辽。宋太宗赵光义率军亲征,一直打到幽州。辽军在高粱河畔(今北京西直门外一带)大败宋军。宋军死者万余人,宋太宗只身逃走。
公元986年春,北宋乘辽主年少、母后专政,兵发三路攻辽。大将曹彬、米信,从雄州北渡白沟河,向幽州进发。另两路一路出飞狐(今河北蔚县东南)、一路出雁门。到这一年夏天,北宋三路大军皆败北。有“无敌”之称的大将杨业受伤被俘而死。为报复北宋,这一年冬,辽军大举南下,“陷深、邢、德三州,杀官吏、俘士民、荤金帛而去”。这次战役之后,“飞狐以东皆为契丹所有”(见《宋史纪事本末》)。
宋太宗时期,随着辽兵不断南侵,北宋防线不断南移。到宋真宗即位的第二年(公元999年),契丹军大举入寇。这时北宋的防线已经退到河北正定、高阳一带。而且,在辽军的攻势面前,宋军一击即溃,只有一个杨业之子杨延昭,守住了遂城。这座让杨延昭成名的遂城,在今徐水附近。看来,宋太宗赵光义时期也无望越过白沟河去修地道。
到公元1004年,两国交兵的战场已经推到澶州——今河南濮阳、清丰一带了。第二年,打了胜仗的宋真宗和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甘愿花钱买停战:每年向辽国交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搬至雄州白沟河交割。两国的《誓书》上说:“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掘河道”;“誓书之外,各无所求”。(见南宋人叶隆礼撰的《契丹国志》)
澶渊之盟后,两国战事平息。辽的南部边界稳定在沧州——定州北平山——霸州城北界河一一遂城北鲍河——安肃军涧河——雄州北拒马河一线。(见《契丹国志》)所以,今天发现的古地道,完全在当时的辽国境内是没有问题的。
公元1034年,在北宋纳款近三十年之后,辽国借口北宋填塞雁门要路,在邻近边境处筑堤蓄水、修葺城隍、增加民兵,指责北宋毁盟,并再次提出对瓦桥关以南十县的领土要求。北宋派使臣去解释,并答应辽“岁增银、绢各十万两、匹”。(见《契丹国志》)北宋在自己境内修城筑堤尚且如此敏感,安敢越过边界去修地道?看来,澶渊之盟以后北宋到白沟河北岸去修地道也是不大可能的。
笔者以为,这些古地道应该是契丹人修的。首先,地道是用于防守的,而北宋前有白沟河,后有三关,再越过河去修地道没有意义。其次,辽国这边临河没有城池,有必要修筑防御工事。但若新增城池,容易被宋朝发觉,则要承担毁盟的责任;秘密修筑地道,可不为对方察觉。第三,宋朝每岁纳款,使辽有充足的财力完成这项规模浩大的地道工程。
(原刊于《北京日报》2007年12月3日第8版,作者为北京日报高级编辑)
阅读链接
杨家将文化研讨会在河北省永清县召开
[揭秘] 关秀媛 ‖永清县古地道调查与试掘简报
【重磅】《核雕赋》赋文、宣传片精彩呈现,回望永清核雕艺术千年魅力
[名家] 王春瑜‖世界文化奇迹 人类文明瑰宝——永清地下长城小记
顾全芳 ‖ 杨家将的谱牒与传说
顾全芳 ‖ 关于杨家将小说
顾全芳 ‖杂剧中的杨家将
顾全芳 ‖杂剧中的杨家将
常征 ‖ 三关考
常征 ‖ 太原杨氏——杨业及其子孙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京畿学堂
传播文化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