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率十万宋军攻灭北汉国,并捎带脚干掉了两万多赶来增援的辽军。这绝对是赵光义军事生涯的巅峰。
旷日持久的战争,宋军的战斗力已是强弩之末。可赵光义并没有停止战争的打算,他要乘胜逐北,赶在冬天到来之前,收复幽云十六州。
当时棉花还没有广泛种植,宋军缺少御寒的棉衣,寒冬时节只能停止军事行动。
赵光义的想法挺丰满,可现实很骨感。10万宋军从太原出发,一路上所向披靡,先后收复了涿州、易州等军事重地。兵锋直指幽州城下。
守卫幽州的是个汉人将领韩德让,他的三儿子,就是评书《杨家将》中大名鼎鼎的韩昌韩延寿。
韩昌是辽国太后萧燕燕的乘龙快婿,他的两个连襟,就是杨家将四郎杨延徽和八郎杨延顺。萧燕燕就三个女儿,结果三个公主都嫁给了汉人,上哪儿说理去。
当然这都是传说,韩昌的老爹韩德让,在当时比儿子出名得多。他是萧燕燕的绯闻男友,而萧燕燕是辽国皇帝耶律贤的皇后。
萧燕燕是辽国第一美女,在嫁给耶律贤之前,和韩德让闹出过绯闻。后来耶律贤横刀夺爱,曾经的意中人成了辽国的皇后。
不过耶律贤并没有难为曾经的情敌,派他去镇守幽州。
直道相思了无益,韩德让慧剑斩情丝,去幽州上任了。萧燕燕也没有忘记韩德让,给他写了一封信,内容只有一行字:耶律贤重病,将不久于人世。
这封信给了韩德让无限的勇气,为了萧燕燕,韩德让拼了。
不是宋军不勇敢,只是韩德让太狡猾,宋军百计攻城,甚至挖地道的招都想出来了,韩德让在土里埋了个大缸,听哪里有声音就往哪里灌水。
韩德让死守幽州城,大出赵光义的意外,这次十万宋军北伐,意在速战速决。宋军兵力本来就不占优势,还要分兵打援,兵力更加捉襟见肘。
辽国大将耶律奚底率兵3万前来增援,结果被宋军打援部队一举全歼。此战可以看出,当时宋军的战斗力,并不次于辽军。
宋军百计攻城,却始终无法攻克城高池深,固若金汤的幽州城。幽州城久攻不下,赵光义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辽国大军12万人兵分四路赶来增援,加上幽州城中的守军,辽军的兵力已经1.5倍于宋军,而且都是新锐之师。
宋军在高粱河(西直门以西)全歼辽军先锋部队5000人,最后陷入辽军重围,此战宋军大败,折损兵卒7万多,赵光义也带伤逃走。
虽然很多人认为高粱河之战宋军一无是处,可在敌军重兵围困之下,还能逃出2万多人,也足见赵光义并非浪得虚名。
另外辽军主帅耶律休哥身负重伤,几近不治,对辽国来说,高粱河之战他们是惨胜,损失的兵力,并不在宋军之下。
宋军败退以后,辽军乘胜追击,结果在满城一带遭到宋军伏击,辽军死伤枕藉,尸体填满了几座山谷。
雍熙四年,宋军兵分三路再次伐辽,很多人认为赵光义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伐辽。是欺负人家辽国皇帝耶律贤刚死不久,新皇帝耶律隆绪刚继位不久,皇太后萧燕燕垂帘听政。
其实大谬不然,雍熙四年耶律隆绪17岁,已经登基4年了。而且宋军一改冬季不出兵的常规,选择了在正月北伐,所以冻饿而死的士兵颇多。
宋军之所以选择此时北伐,是因为辽国又出现了内乱。死守幽州的韩德让一战成名,本来他和辽国太后萧燕燕就绯闻不断。
耶律贤死后,两个人更加肆无忌惮。肖燕燕的政敌,肯定不会放过这样机会。辽国上京龙化州(敖汉旗东部)驻有三万多汉军,他们劫持了囚犯耶律喜隐。
喜隐是耶律阿保机三儿子耶律李胡的儿子。睡王耶律璟做皇帝时,耶律喜隐就起兵反叛过一次。兵败被俘后做了18年大狱,没想到咸鱼翻身,在上京称帝。
赵光义认为,耶律喜隐得到汉军的支持,是宋军天然的盟友,如果此时出兵,助耶律喜隐一臂之力,顺带着把幽云十六州也收回来。
宋军这次出兵的理由很牵强,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占,宋军出发时,耶律喜隐已经兵败被砍了脑袋,所以惨败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宋军这次北伐损兵过半,一代名将杨业,被俘后绝食而死。
宋军惨败,辽军主帅耶律休哥乘胜追击。
结果半路上,遭遇宋朝将领尹继伦率1000多人劫营,10万辽军被杀得人仰马翻,耶律休哥也被砍断了一条胳膊,身负重伤,只得班师还朝,不久后就死掉了。
这次战役,北宋和辽国都元气大伤,也开始明白,要想在短时间内消灭对手是不可能的。在以后的25年里,虽然双方互有杀伐,但始终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直到1004年,辽国太后萧燕燕,带着绯闻男友韩德让,34岁的小皇帝辽圣宗耶律隆绪起兵伐宋。
辽国兴兵的理由一直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是辽国见北宋羸弱,才兴兵伐宋。
这其实就是妄加猜测,真正的原因,是北方发生严重的旱灾。华北地区10年九旱,发生旱灾并不让人感到稀奇,可持续几年的旱灾,就让人吃不消了。
旱灾通常伴着蝗灾共同发生,铺天盖地的蝗虫所过之处,颗粒无收,片叶无存。
辽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集中了大量靠耕种为生的汉人。没有粮食,他们要么饿死,要么就去宋地逃荒。
北宋因为双城稻的大规模推广,粮食产量空前提高。虽然北宋的北方也遭遇了旱灾,但朝廷完全可以通过南粮北运,进行赈灾。
即使这样,饿死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北宋大臣田锡给皇帝的奏折中这样说:“霸州死伤人户,又,莫州奏饿杀一十六口,沧州奏全家饿死一十七口。
粮食充足的北宋尚且如此,更不要说连年遭灾的燕云十六州了。
除了老百姓,辽军也要吃饭,粮食弥足珍贵,就是有钱也买不到。既然买不到就抢,到北宋地界去抢。
北宋朝廷人才济济,用坚壁清野的战术来对付辽军,反正地里也没有庄稼,把农民集中进城,既方便赈灾,又不用担心他们遭到辽军的伤害。
辽军要想得到粮食,只得采用攻坚战术,骑着马上不了城墙,而采用步兵攻城,正中宋军的下怀,宋军的骑兵不行,冬天没有越冬的棉衣,这都是制约宋军战斗力的先决条件。但是固守防御工事完备的城市,来消耗辽军的机动兵力,无疑是宋军最高明的选择。
其实宋军在平原上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本身就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萧燕燕之所以带着傀儡皇帝御驾亲征,除了缺少粮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1004年左右,在华北一带,发生了一系列的地震。
单是北宋的都城汴梁,在两个多月时间里就发生了三次明显的地震,而瀛洲、邢州也都发生了地震,不到半年时间,发生了先后八次规模较大的地震,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地震在古代被认为是最严重的灾祸,是皇帝失德遭天谴,地位不稳的象征。因此萧燕燕认为自己伐宋是顺应天意。
另外辽国还有一个心病,所谓的燕云十六洲,其实只有十三个,宋朝皇帝有这点儿好处,开疆裂土不行,但是祖宗留下来的基业,确是一点都不能丢的。
莫洲、瀛洲,以及宁洲,被宋朝牢牢地控制在手中。辽军在冬季起兵伐宋,也是欺负宋军没有棉衣,不能进行野外作战。
辽军的战术很明确:打到汴梁去,活捉宋真宗。
但是战斗的困难进程,完全出乎辽军的想象,困守孤城的宋军,都是血战到底,并没有出现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场面。
而且辽军在莫洲、瀛洲城下都吃了败仗,随后辽军又被挡在定州城下。此时辽国已经没有了出征时的锐气,准备和宋朝和谈,但宋朝皇帝不同意。
辽军主力并未受到打击,他是以胜利者的姿态进行和谈,条件肯定苛刻得让人难以接受。
宋军不接受和谈,那就接着打,于是辽军进攻澶洲,结果出师不利,辽军统帅萧挞览被宋军用床子弩射杀了。
萧挞览是辽军统帅,当年北宋名将杨业,就是被萧挞览生擒的。
萧挞览一死,宋军士气大振,这一次辽军孤军深入,随时都会被宋军切断退路。
更让辽军上火的,杨业的儿子杨延昭,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杨六郎,竟然趁辽军伐宋,国内兵力空虚的机会,一举杀入辽国境内,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
现在辽军士气低落,进退两难。进攻固然不可能,就此退兵也不行,不是因为面子的问题,仗打到这份儿上,退兵就是溃退,兵败如山倒,檀洲的宋军不但会欲将胜勇追穷寇,沿途那些没有攻克的城市中的守军,也会出城大肆劫杀。
萧燕燕是个挺厉害的女人,她审时度势,与绯闻男友韩韩德让一商量,还是和谈吧。
和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后辽国和宋朝就是兄弟国了,辽圣宗耶律隆绪年幼,要喊宋真宗一声大哥,顺理成章,宋真宗要尊称萧燕燕为叔母。
很多人认为这件事宋朝丧权辱国,可年幼的辽圣宗已经33岁,宋真宗比他大两岁,所以称耶律隆绪的母亲萧燕燕一声叔母,是顺理成章的。
另外两国商定,以后以白沟河为界。以后谁也不要惦记谁的地盘。关于这一条,辽国的明白人,心里的辽国三字经,不知骂了多少遍。
这次辽国大军倾巢而出,虽然损兵折将,伤亡惨重,可也攻占了包括遂城在内的几个城市,这回可好,宋军兵不血刃,把丢失的城池又拿回来去了,其中有些地方,宋兵根本没有占领过。
这份盟约最饱受诟病的就是第3条:北宋每年赏辽国岁币十万贯,绸缎、布帛各十万匹。这些钱,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可对一个国家来说,那就是九牛一毛。而且北宋的岁币,十有八九是用纸币支付的。
很多资料上显示,宋朝的岁币使用的是白银,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白银在宋代,从来没有被作为法定货币,就好比你现在拿根金条去超市,什么也买不回来。
“澶渊之盟”就是宋、辽两国签署的互不侵犯条约。而宋辽之间之所以经常爆发战争,主要是辽国有些生活必需品,不能自足,而又无处购买,只能靠发动战争来掠夺。
现在条约规定在两国边境开设榷场,相当于现在的商品批发中心,缺什么少什么来榷场买可以了,比发动战争成本低多了。
可是宋朝和辽国之间,在市场上很难做到公平贸易,辽国能够卖给北宋的东西太少了,充其量也就是马匹,皮毛以及生铁。
而宋朝能够卖给辽国的东西可就多了,粮食、茶叶、陶瓷、酒,笔墨纸砚,丝绸等等。
被市场认可的货币才是硬通货,被宋辽两国都认可的货币就是铜币。
可是北宋朝廷对辽国的铜禁运政策,严格的近乎苛刻,甚至铜制的礼器,佛像,在榷场都被禁止交易。
所以辽国立国二百多年,一直没有发行自己的货币,只有新皇帝登基,象征性地制造一些大钱,是不能用来交易的。
宋朝铸造铜币的数量,是历史之冠。
北宋平均每年铸造的铜币,都在500万贯以上,宋代大规模铸造铜币,并不是为了在市场上流通,而是把它当成发行纸币的储备金,只要你高兴,随时可以把手里的纸币换成铜钱。
只不过宋代一贯铜钱是770枚,购买力远不如纸币。由于铜禁运政策,宋朝还制造了大批的铁钱,铁钱造型优美,个头也比铜钱大,一贯一千个,绝对不打折扣。
沧州头些年出土了大量的北宋铁钱,数以吨计,当时沧州处于宋辽边界,这些铁钱就是准备应付辽国的。
铁钱最大的好处,就是制造成本低,份量足够重。
一贯铜钱重六斤左右,一贯铁钱重11斤,关键榷场上不认金银,只认纸币、铜币和铁币。
榷场是批发市场,都是大宗贸易,比如说你买1000斤茶叶,需要1000贯钱,纸币也就是几张纸,揣口袋里就走了。
可铜币和铁币都是好几吨,牛车都得用好几辆,运输成本先忽略不计,你弄这么多钱招摇过市,就不怕强盗起歹心吗。
好不容易费劲巴拉地把钱拉到榷场,完成交易,人家商人直接把这些钱拉进宋朝官府,换成纸币,一贯铜钱770文,变成一千文,净赚230文,何乐而不为。
反正总而言之一句话,用纸币,更便宜,更方便。所以只要辽国的统治者,脑袋瓜子没毛病,他们更愿意接受纸币。
“澶渊之盟”签订以后,辽国的经济彻底崩溃,辽国也曾打算发行自己的纸币,可是不被市场认可,辽国发行的纸币也就沦落成废纸。
为了彻底控制辽国的经济,北宋把盐和粮食作为倾销的对象,北宋的海盐成本价,一斤大概在5文钱左右,卖给北宋百姓的价格,一斤在40文,而卖给辽国和西夏的盐,只有4文钱,远低于生产成本。
而辽国本来不缺盐,耶律阿保机时期就有“盐池之变”,但是北宋的盐进入辽国市场以后,质量不但比辽国的好,而且价格还要低上几十倍,没用多长时间,辽国的盐场就相继倒闭了。
其实盐不单单是生活物资,也是战略物资,因为战马也需要盐。
另外倾销的物资就是粮食,让辽国人感觉种粮不如买粮,由于种粮赔钱太多,一向富饶的燕云地区,大量的土地无人耕种,契丹贵族跑马圈地,把无数昔日的良田变成牧马场。
辽国也有有识之士,认为这样下去国将不国,打算毁弃与北宋之间的盟约,可是他们刚有所动作,就会造成物价飞速上涨,将那些穷苦人直接推到死亡的边缘,农民起义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虽然最后这些起义被一一平定,可再也没人敢提和北宋毁约的事了。
辽国自己能生产的,宋朝拼命的低价倾销,他们不能生产的,对不起,那就直接卖高价了,反正你也不知道生产成本有多高。
宋代榷场利润最高的商品,就是酒和茶叶。
辽国的粮食本来就不够吃,酿酒需要大量的粮食,而宋代的酒文化已经相当繁荣。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苏东坡都能“把酒问青天”了。
辽国的贵族都好饮酒,耶律璟因为经常醉酒,还落了个“睡王”的绰号。自从榷场开通以后,北宋的酒进入辽国,辽国贵族顿时趋之若鹜。
另外北方牧民喝茶从唐代就开始了,可是把茶当成生活必须品,还是从北宋时期开始的。而茶叶贸易,也成为北宋暴利行业之一。
“澶渊之盟”还有一个协定,就是双方承认彼此的学历。宋代是科举制度的最高峰,辽国虽然也有科举制度,可辽国的进士,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和北宋的相差甚远。
当时协定,双方可以互派基层官员,可没过多久,就因为双方彼此难以适应,就此作罢了。
虽然北宋和辽国有盟约在身。但北宋对辽国一直怀有深深的戒意,北宋在两国的边界线,修筑了大规模的地下防御工事,这些战备工事平时可以闲置,可一旦双方发生战争,就能让辽国的铁蹄难越雷池一步。
北宋地下古战道
辽军的战斗力,也在这歌舞升平中,急剧下降。
后来女真族崛起,辽国在宁江洲(吉林石头城子)设立榷场,将从北宋榷场高价买来的商品,加价卖给女真人。
而女真人可以用来和辽国交易的,只有海东青,海冬青是一种能够捕捉小型动物的鸟类,辽国的贵族酷爱打猎,所以对海东青的需求量很大,他们去榷场采购海东青,都有辽国专门颁发的银牌,被称之为“银牌天使”。
辽国在和女真人交易时,使用的也是北宋发行的纸币。
由于双方贸易量悬殊,女真人只能把“姿色过人”的未婚女子送到榷场,借以保持双方的贸易平衡。
辽国并不满意,点名要女真贵族家的女孩儿,引起女真人极大的反感,双方就此决裂。
公元1114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带着1000多人占领了宁江州榷场。靠武力攫取了女真人的第一桶金。
辽国前去镇压,却屡战屡败,辽国士兵根本不愿为辽国贵族卖命。
辽国皇帝耶律延禧知道怎么回事,可他也没钱啊,没钱就去找北宋要,那就是辽国的提款机。
北宋朝廷也不高兴,当初盟约里说好了,每年岁币10万贯,后来又涨到了30万贯,现在居然张嘴要200万贯,你真当北宋的钱是大风刮来的。
辽国没要来钱,又开始找北宋的麻烦,但是他忘了一件事,辽国使用的货币是北宋发行的,如果双方反目成仇,他手中的货币就成了一堆废纸。
几乎在一夜之间,锦衣玉食的辽国变成了饥寒交迫,辽军还没有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就一败涂地了。
辽国虽然亡了,但并不代表辽军的战斗力削弱了,几千辽军在大臣耶律大石的带领下远走西域,几年时间,辽军东征西讨,所向披靡。击败了包括花剌子模、塞尔柱等曾经威震欧亚的大国,建立了一个国土面积广袤的新的王国,史称西辽。
辽军拥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为什么会在短短时间内,败在新崛起的女真人手下,很多人对此百思不解。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当年的“檀渊之盟”,把辽国带上了不归路,檀渊之盟表面上北宋吃了亏,实际上辽国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决定国家存亡的经济命脉,掌握在北宋手里。
辽国之败,败在经济上,而非军事上。造成辽国亡国的主要原因,就是那份看似让北宋蒙羞的澶渊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