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陶瓷,那么大家想到的就是瓷都景德镇。
可是,景德镇市的陶瓷行业2021年的年产值只有516.2亿元。2021年福建德化县的陶瓷产值都达到了459亿元,一个县的陶瓷产值和一个市的差距缩小,也难怪德化也自诩为瓷都。景德镇陶瓷产业和佛山瓷产相比,那就显得微乎其微,不足一提,相关信息显示,佛山市2021年产值超过1700亿元。
不难发现,这都是品牌化和工业化的结果。
比如,德化的日用瓷和佛山的建筑陶瓷,走的是工业化路线。而景德镇的日用瓷和建筑瓷,几乎是没有工业化的,还是名副其实的轻工业,作坊式生产。
景德镇陶瓷为何在古代能行销世界?
新平冶陶,始于汉室。景德镇有“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在古代,特别是从宋代开始,景德镇的陶瓷已实行了标准化了,只不过那个时候的标准和现在不同。“当时,景德镇有浮梁瓷局,朝廷安排专门的官员对陶瓷的生产进行把关。”
这是景德镇的陶瓷名扬海内外的原因所在。有严苛标准和分工,这是工业化的基础。“陶瓷,在古代既是生活用品,又是陈设用品,其使用频率高,价值大,是古代经济结构核心。”在宋代,陶瓷好比房地产,是国家支柱产业,不过相比房地产,陶瓷的流通性大,实用,在古代堪比硬通货。
即便是清代,也有黄金万两,不如郎红一件的说法。
宋朝等封建社会,能为国家带来收入的,无非是陶瓷、茶叶和丝绸,陶瓷属于大宗商品。贡献最大的当属陶瓷,主要表现是能够标准化,而丝绸和茶叶受到气候的影响,不易保存,很难标准化。而陶瓷的结构,尺寸,色泽等都是有一定标准的,加上皇室的推动,这样才奠定了景德镇陶瓷的世界地位。
现在看古代陶瓷,我们会说手工业。其实手工业就是工业的初级阶段。
景德镇陶瓷行业的尴尬
上世纪90年代,景德镇本来有一次工业化机会的,可是香消玉殒了,没有和德化、佛山那样搞机械化生产,而是把十大瓷器厂解散了。弄了一个资源枯竭城市,老师们都回家,他们成了真正的手工业者。
景德镇有产业,没有品牌,要说品牌,只有景德镇三个字。不过,这三个字,也被景德镇跑会的人砸得稀巴烂。“我在杭州的时候,常见到陶瓷展览,一开始几天很贵,一天比一天便宜,最后竟然开始砸瓷器。”为什么砸烂掉,因为运输费用高,运回来麻烦,又不愿意送,这就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的思想,卖不掉剩下的只会想到砸掉。
你说资本运作吗?可是景德镇又在大师瓷上栽了跟头。房地产火爆的时候,瓷器成了抢手货,被行业内称之为“雅贿”,有些房地产商甚至不惜花上亿去买大师瓷。这样各种大师就出来了,甚至一些官员都去买一个大师证。而且大师之间也存在恶性竞争,同样是大师,作品有天壤之别。
大师在互相压价,互相拆台,最后玩死了自己,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现在一提到大师,当地人不认为是一个褒义词,而是贬义词。因为,从2008年开始,什么市大师、省大师,国大师,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的?比如,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美术大师等等,究竟谁才是货真价实的!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陶瓷不像烟酒价格一目了然,陶瓷的定价很混乱。成产成本也许只有几十元,能炒到几百,上千,甚至几十万。“在某音直播间,有人说,张某茂大师的绘画瓷器,500元一件。”或许,大师不是品牌吧,不过是一个人名,你可以叫大师,人家也可以,对吧?
景德镇陶瓷要不要搞工业化?
景德镇陶瓷,有过辉煌的历史,历朝历代留下了精品陶瓷,这是因为景德镇陶瓷有人管,有规范,而90年代后,都是各自为战。打一**换一炮,从正规化的作战,变成了游击战,赚一笔钱就跑路,让市场失去了信心。
外地瓷由于是工业化生产,生产成本低很多。价格便宜是一个原因,还有就是外地陶瓷的品牌化和包装方面的差异。我们就不要说东鹏、箭牌等建筑陶瓷,而德化陶瓷价格低、包装更是精美,出货量大。可是我们景德镇的陶瓷,都是小作坊生产,并不适合电商时代,出货量没保障。
如你看到某一个陶瓷品类能出很多,那么大概率不是景德镇陶瓷。
而小作坊式的生产,很难形成品牌化。小编注意到,在景德镇,有不少陶瓷生产者,甚至都没办理营业执照,没有营业执照,那么就没法注册品牌。无法公司化运营,留不住人才,一个不能给员工购买保险的厂,很难坚持下去,很多时候,工人干了几年,就另起炉灶。他也可学着老板,租一个民房搞生产,就这样循环罔替,最后瓷器的品质越来越低,因为没有积累。
甚至有一些小作坊,生产的时候神神秘秘,行业内说: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其实陶瓷生产工艺并不难,难的是组织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卖9.9元的陶瓷,也不能说是德化的,因为手艺人没有那种长远的目标,再说,9.9的也许是瑕疵品,他们也许会暗喜。
让景德镇人骄傲的陶瓷行业,为何不堪一击?
景德镇瓷器有名,盛名之下,一些外地商家动了搭便车的歪心思,这很正常。此前,也没有人重视这个事情,这样外地瓷器就贴上景德镇制几个字,弄得手艺人骂娘,远走他乡。把小作坊搬到景区现场创作,要不就是搞墙绘,好好地日子没法过了,流落街头献艺。
虽然比当地赚得多,也更受到外行人的尊重,不过上不能尽孝,下不能尽责。陶瓷从业者在流浪,有不少到了外地从事艺术创作。当然,也有一些外地人来景德镇学艺,毕竟陶瓷艺术是有魔力砺的,去年,笔者就见到了一个到景德镇旅游的湖北小孩,带了十多斤陶泥回去玩。
尽管,瓷器的替代品很多,可是那毕竟是生活不富裕的情况下的选择,物质水平提到了,人们似乎又对陶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喝茶也开始讲究了,不用塑料杯和玻璃杯,而是要搞一个茶座,买一套茶具,甚至不同的茶,用不同茶具。“茶器圈直播,最近几年爆火,一个茶杯,几千元都不足为奇。”
不过,退货率也比较高。
或许,消费者买完之后就琢磨:是不是被忽悠了?
陶瓷艺术的品牌化是数字化和证券化的关键
景德镇陶瓷行业,有品类,没品牌。90年代还有十大瓷厂,可现在是,当跑会和大师声名狼藉后,景德镇陶瓷产业路在何方?是直播带货吗?
笔者认为,我们景德镇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品牌,就如白酒和茶叶,我们都会想到茅台、五粮液、西湖龙井、铁观音、大红袍,你买景德镇的陶瓷,能想到什么?原材料,工艺、定价的不标准,最后难免有走上了原来的老路。
没有品牌就没有附加值,今年,景德镇市弄了一个景德镇制LOGO征集大赛,这是保护景德镇制的一个思路。“如果能像西湖龙井一样,在包装上多一些地理标志性元素,那么景德镇制就能形成类似于西湖龙井的品牌组织,在景德镇制下,产品的质量提升,品牌形象得以巩固。”
大师、高温瓷,对于用瓷器喝茶的人来说不算什么。消费者需要的是品牌,有了大品牌,不用担心假货和退换货问题。好比,衣服的品质一样,打上爱马仕三个字价格就翻倍,这就是品牌的价值,节约了消费者的选择时间。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有了标准化生产,那么瓷器就成了商品,一些手艺人或许没现在这样轻松了,就没有这么多大师讲故事啦!
有人说:没有品牌的景德镇陶瓷,就像中国的中餐,虽然其产值不如佛山的陶瓷行业,数不清的小作坊、手艺人让景德镇陶瓷也很难做大,但正因为多样性,景德镇陶瓷才会像中餐一样,充满惊喜。在江西,景德镇是人均GDP较高的城市,这个四线城市有这么多的陶瓷艺术从业者,是不是比搞一个大企业意义大多了?开个小作坊比办一个企业要容易多了。
相信从来都不是说出来的话,而是做出来的事
要说瓷器的好与坏,价格高与低,很多人是看不出来的,同样是一件茶具,100元和500元都可以卖,不香吗?如果搞品牌化,那么只会肥了资本家的腰包,又怎能藏富于民?正因为小作坊多,手艺人多,景德镇的陶瓷从业者才过得滋润,有了大品牌后,小作坊要倒一片,失业率会更高。
景德镇陶瓷产业的GDP不高,因为手艺人创造的财富没法统计;景德镇人的富裕不是用货币去衡量的,不用看景德镇有没有陶瓷行业的上市公司,瓷器行业的GDP有多少,而是要用物质的占有、文化的多元去衡量景德镇人的经济质量,艺术氛围,也许过不了几年,某陶瓷艺术家或小作坊创作的陶瓷可以数字化和证券化,不用上市,也能赚大钱。
从景德镇陶瓷行业的GDP贡献值来看,是被工业化程度高的德化和佛山吊打和碾压,不过这座城市的幸福感还是挺高的,就业和创业都挺简单。
也许,景德镇陶瓷行业有不少问题,不过有问题恰恰是因为都差不多的原因,谁也不服谁?对吧。就如景德镇陶瓷行业万人群,没有谁能说最好,他们在陶瓷艺术和生产方面都有各自的个性,这种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保护了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也维护了景德镇世界瓷都的地位,如景德镇陶瓷产值仅仅来自几个上市公司,谁能说又是好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