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到少年的那段往事
作者:张稳善
一九六八年后,中国人民面对苏联当局的背信起义,遏制中国的经济,撤走专家,危及中国人民的安危,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备战备荒的浪潮,我们的父辈是祖国的一员,责无旁贷,利用一切有利地形挖洞备战,迎接一切霸权者的威胁。华州田园风光 刘焕民摄我的家乡处于低洼地带,挖土不过二尺便是一潭积水,于是便利用高硷且距家不远处挖掘坑道。由于地形之故,纵深不满七尺。多少年来,延硷一带曾埋葬了很多先人前辈,到处都有丟弃的⻣骸、头髅。我们那时也不过七八岁的孩童,不知尊敬与害怕,经常将头骨踢来捣去。这些土坑最后成了我们捉迷藏的藏身之地。而对于沿山一带的掩体坑道,纵深要长、大许多,如柳枝车站、工区的地道为例,入地两丈有余,纵深六七十米,当时称之为防空洞。我们曾多次进入地道,手持手把灯具,而一旦出洞个个都是灰头涂脸,鼻子下方一片黑点。后来随着中苏关系的缓和,地道、防空洞失去了意义,进而成了人们储存红薯的地窖。也记不清是那一年,大约是七二年吧,华县大地上刮起了一次防震抗震的闹潮。相传华县、华阴这一地带,地壳出现一道断裂带,震源在二华中心,并说是当年华州大地震的循环。于是二华一带的房前屋后空地上,搭起了一座座防震棚。那时没有现在的简易帐篷,好一点的人家用竹耙围拢再夹上包谷杆保暖,大部分人家则直接用包谷杆夹成人字形的庵子,搭一小床铺上麦草紧紧张张住上两三个人,倒也暖和实用。而我们家拥有十二口人,无奈搭成大一点的棚子,用壈搭建,照例四面和顶蓬仍用包谷杆搭建。好在那一年是个冬天,无雨无雪,只是不断的刮着西北风。天寒干冷,为了安全方便,大人依旧住在屋里,我们这些小人物住在庵子帐篷内。所谓的防震棚,没有电灯,里面照明的是煤油灯和腊烛。坚守了几个月,听说传得很歪,忽说华山神逼走了歪气。不知经过多少日夜,玉米杆彻底干透了,遇火即燃,曾有很多庵子因失火,造成了一定的一员伤亡。这就是贫穷带来的不便与忙荒。七四年七五年,我们这一代人十四五岁,工农商学兵三结合,农忙“三秋、三夏”支援农村。我们虽值少年,并非主力,而学校派我们住队帮忙,即便当年的工作组、国家工职人员下乡住队,都要交粮票和伙食费,而我们学生不用交,享受同等待遇派饭。记得当年我、张建祥、赵有亮、王亚軍四人被分配在南关大队的新二队,赵扎牢家的场面小房内。白天割麦、翻场,晚上听老人讲杨家将、封神榜,享受着当时还算不错的待遇。然而对于学习,就像走马灯一样,时即时离,忘了自己的职业读书学习,故而导致我们这代人智力贫乏,学术空空。时光流转,再想讨回流逝的读书岁月,已万万不能,一切都晚了。总之,我们这代人什么都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交白卷、分田到户、交公粮、计划生育、供儿女上学、城里买房,所有的贫苦与无奈都赶上了!回想满腹的辛酸和无助,感慨无限,寄语留念。原文来源:作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