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古典文学 列表

四字成语

《论语》浅谈——从人道到天道,核心思想是“仁”

止一为正

2021-05-01 21:45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儒释道”这三家,其他家虽然自成一体不过却不圆满。我国历史中形成形势的,有独立意识形态的,为封建统治王朝服务的,非这三家不可。就历史事实而言,凡是合理运用这三家思想的王朝,其时期必然繁荣昌盛,为那个时代的领导者。

从文化思想形成这个角度来看,儒道两家在我国本土上自然形成,其根源围绕最为本质的那个“不可思议”,后来的文史家,圣哲把之称之为“道”。包括儒道两家在内的九流等是那个时代最为智慧的代表,极力阐述这个无常的世界。

儒家思想的成熟时期在春秋战国,核心人物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孔子,孔圣人。由于历史原因以及诸多人为因素,孔子的思想在如今这个时代市场不太大,虽然受到的教育里有《论语》一些片章,但是对其根本的领悟却不尽人意,原因在于上学时我们学习的是知识而不是智慧。

想想看孔子离我们这个时代是多遥远之前的年代了,虽然我们文字语言是一脉相承的,没有断层的,但保不齐现在的意思和过去的意思有大出入,况且《论语》又是一些断断续续的文字,彼此之间好像也没有什么关联,当代人对此也就更难把握了。

举一个鲜明的例子,《论语》中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上学时大多数老师把这个解释为“学习之后还要经常复习”,如此才会感到快乐。请用朴素的情感去体验这句话,将会发现这样解释一点客观依据都没有。学习一个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甚至是枯燥乏味的知识怎么可能让人开心呢?用这样的解释去管理学生,引导学生学习,怎么可能把学生的智慧开发出来呢?

所以知道这句话的人有很多,当知识学了,知识多了只是一个行走的书架罢了,智慧开不出来,无法管理自己,无法引导自己,那个最根本的“道”搞不清楚,人世间种种麻烦自然而然就会找上门来,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事情。孔子很清楚这其中的关键,他一生周游列国想把这种根本思想教授下去,可是时也命也,当时条件有限,无法完成,于是他老人家决定教书育人,有教无类,如此儒家思想渐渐具体化,形成一个集中的思维意识形态。

孔子以“仁义礼智信”为媒介,把思维具体到行为中,言传身教,从“人”本身入手,让人们体悟“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个距离,那个心路历程。孔子教学生教的正是这个,说很简单,但真正具体到行动中有诸多细节需要逐步解决。用后来流行的佛家思想概括为:因人而异,用方便法门进而提高到究竟法门。

这正是孔子用“仁”为媒介来进行教授的法门,整本《论语》都在进行这个事情。体现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就是“管理”,古代封建王朝为什么喜欢儒家思想,正是因为儒家思想管理天下很有一套。从人本位出发,去探索“人道”,极致便是“仁道”,了解自己的心与世间万物心之间的差别,满满圆满这个差别,理解这个差别,这是“仁”的根本,由此可知“天道”为何?那个最根本为何。

若能依此学习领悟,前途无量,一片光明,首先重新理解《论》很重要。


上一篇:七绝赠学林兄[七绝]
下一篇:正口部位相诗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