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左传》记载,夏朝第一位君主夏启,在临死之前传位太康,但太康荒淫无道,于是东夷有穷国首领后羿发动政变,篡夺了夏朝,史称“后羿代夏”或“太康失国”。
后羿掌握大权之后,与太康一样荒淫无道,后羿手下寒浞发动政变,取代了后羿,并对夏后氏展开追杀。
若干年后,太康侄孙少康长大,整合了夏后氏,以及反对寒浞的部族,最终重新恢复夏朝统治,史称“少康中兴”。
近代以来,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一些中国学者开始疑古,至今还在怀疑夏朝是否存在,因此对于夏初发生的后羿代夏,自然也就更不相信。那么,后羿代夏到底是真实历史,还是周人虚构的传说?河南考古取得重大发现,证实夏初时期东夷的确曾经攻打过夏人。
在探索夏朝的考古发现中,迄今为止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是二里头遗址,无论符合历史记载的位于伊洛之间的地理位置,还是考古发现的气象恢弘的拥有王朝气象的城池,都表明二里头曾是夏朝时期一个强大政权的都城。
但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如今已经证实二里头古城真正具备“广域王朝气象”的时间,是在夏朝中后期。所以,二里头只能算是夏朝中后期都城,之前相当于地方政权,由此也就引出另一个问题:夏朝中前期都城何在?
下图,在郑州洛阳一带,分布着诸多距今3600—4100年左右的遗址,比如图中三个,最早的是王城岗遗址,其次是新砦遗址,最后是二里头遗址。
上世纪70年代,在河南郑州新密市刘寨镇新砦(zhài)村,考古发现“新砦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2008年最新碳十四检测显示,该遗址的参考时代为公元前2050~前1750年,属于夏朝中前期遗址。
对于“新砦遗址”的特征划分,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指出:新砦遗址填补了河南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的缺环,晚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早于二里头文化一期,其主体因素是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发展而来,但却含有一定数量的、明显的山东龙山文化因素。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认为,位于河南省新密市的新砦遗址,极有可能是中国考古界苦苦寻找多年的夏代开国之君夏启的都城。
换言之,“新砦遗址”应该是夏朝初期都城,甚至可能是夏启都城,之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夏朝不断迁都,最终迁到了二里头。
更为重要的是,在“新砦遗址”中,考古发现的山东龙山文化因素,其实就是东夷文化。
上个世纪,在新砦文化遗址中,考古发现一块带有奇特图案的器盖残片(见上图),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注意,这件残片上刻绘有饕餮纹,兽面纹的主题文化,具有强烈的东夷文化特色。
之后,新砦文化遗址又出土了很多东夷文化的器物,即新砦文化遗址“含有一定数量的、明显的山东龙山文化因素”,证实山东东夷文化曾经“入侵”中原,背后折射的是东夷势力曾经入主中原。而在夏朝初期,东夷入主中原的唯一一件大事,就是后羿代夏。
可见,古史中的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应该不是史家杜撰,而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后羿射的不是太阳,而是夏朝与太康。
其实,夏朝前期东夷与中原关系剑拔弩张,而东夷又是一个历史悠久、实力强大的部落,不逊色于中原,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那么他们甘心臣服于夏朝吗?
东夷历史极其悠久,大约距今8500年左右,东夷族群逐渐形成,先后历经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尤其在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时,东夷势力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等地,从“夷”字可见这个部族善于用箭,实力非常强大。
尧舜时期,东夷势力代表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后被大禹选为继承人,但伯益在与夏启的权争中失败。夏启与伯益的这场权争,可能是后羿发动政变的重要原因,背后体现的是东夷与夏后氏矛盾激化。
或许,正因为与东夷的战争,导致夏朝中前期频繁迁都,也没能展现出“王朝气象”,直到少康中兴之后击败东夷,定都二里头之后,夏朝才真正让诸侯臣服。
总而言之,夏初东夷与夏族激烈的权争,新砦遗址中的东夷文化因素等,将这些因素串联起来,无疑表明史书上的后羿代夏并非虚构。更为重要的是,既然后羿代夏并非虚构,那么夏朝还会是虚构吗?
参考资料:《左传》、《中国通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