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坪神慰院被摧毁后,他们曾转移至成都新都县泥巴沱重新建立会院
一,杨家坪圣母神慰院曾在四川泥巴沱重新立院
1883年熙笃会来到中国,在涿鹿县南部的杨家坪建立了亚洲第一座熙笃会隐修院——杨家坪圣母神慰院。
他们侥幸的逃过了上世纪初庚子之乱的劫难,度过几十年的和平与安宁,虽然那时候的中国,正在经历满清王朝的终结以及连年内战,但这里远离尘世、世无争隐居在太行深山里的修道院,犹如一个世外桃源奇迹般的得以保存。
这个崇尚宁静、简朴、远离人世、克己、劳作、祈祷和阅读、注重弟兄友爱的圣本笃苦修会很快发展壮大,随着修院人数增加,1928年他们又在河北正定的河滩成立分院。
但好景不长,他们宁静的苦修生活在日本侵华战争中被打破,日军把战火烧到太行山,神慰院的修士被杀害,1937年日军在附近频繁扫荡使得杨家坪修院所在地区战火纷飞,他们静修的生活完全被打破。
日军进入修院,带走了仅有的几名欧洲修士,关入在山东的集中营,他们被迫之周旋,开始前所未有的求生挣扎。
日军投降以后,内战硝烟又起,修士们的艰苦煎熬却等来了一个更为残酷的终结。1947年开始他们不断的遭遇祸乱,8月30日前后,杨家坪圣母神慰院被彻底摧毁。
1947年九月,圣母神乐院修士逃离时路过北京,与田耕莘主教留影
圣母神乐院于1947年8月24日开始转移,至成都附近的新都县泥巴沱重新立院。
二,位于成都新都的泥巴沱
圣母神乐院的会士们经过艰难跋涉,来到四川成都的新都县,他们希望在这个被称为泥巴坨的地方经过一番辛苦建设,再打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的苦修园地。
民国时期的新都县牌坊
新都历史悠久,《华阳国志》介绍:“蜀以成都、新都、广都为三都,号名城”,将新都与成都和广都(双流之地)并列,合称蜀之三都,足以证明其重要地位。
新都县志有记:“前望龙门,后崇石镜,左拥阵图,右环锦水。列蓉城之保障,达京畿之通衢”。
战国时期秦国灭蜀,然后蜀地实行郡县制,秦在成都设蜀郡,新都划归蜀郡管辖。至唐代,新都仍然隶属于成都府,这种关系延续到清代。
如今泥巴沱所在区域已建成泥巴沱风景区
距成都北门13公里,新都县城2公里,有毗河通向沱江的著名古码头。毗河至此迂回成三面环水、竹林水域各半的半岛形泥巴沱。
泥巴沱所在区域,境内连绵着丽元山、繁阳山、赤岸山等低山,蜿蜒着清白江、锦水河、毗河等河流,南北浅丘起伏,东西沃野平畴,自古以来被誉为成都之北大门。
三,圣母神乐院会士们受到成都教区的接纳和支持
天主教在成都开教是在明末,当年是1640年(明崇祯末年)的时候,东阁大学士刘宇亮邀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利类思到四川成都。第二年就有30名达官显贵,包括蜀王后裔,接受了洗礼,成为四川的首批天主教教徒。
到了清顺治末年,川东巡抚许缵曾之母许太夫人(徐光启的次孙女)从陕西请神父来川复兴天主教,曾在成都等城市建立了教堂。
平安桥主教座堂
1856年4月2日,四川代牧区分为“四川西北代牧区”和“四川东南代牧区”。在这个四川天府之国的成都,到1902年时已有各种教堂300多座,仅天主教传教士就有340多人。
1918年,骆书雅主教将四川西北代牧区的主教座堂从彭县迁来成都。1924年12月3日,根据主教驻地更名为成都代牧区。
骆书雅是巴黎外方传教会会士,天主教成都教区的法国籍主教(1916-1948年)。
骆书雅主教与中国教友
1870年6月6日骆书雅生于法国。1895年晋升为神父。当时杜昂主教指派骆书雅神父设计、督造了平安桥主教座堂。直到9年之后的1904年,耗银20万两才建成完成。
四,圣母神乐院会士们从头再来,在泥巴沱再创家园
神乐院会士们始终牢记他们的熙笃会使命,向往他们辛苦而恬淡的神修生活,成都教区接纳了他们,他们在泥巴坨选择僻静的地方开始了他们艰苦的重建工作。
泥巴坨还保留着清代传教士汪若瑟建立的天主教堂。神乐院会士们希望他们能有一席之地,让他们继续过他们崇尚宁静、简朴、远离人世、克己、劳作、祈祷和阅读的隐修生活。
神乐院会士们在泥巴坨自己的菜园里辛苦劳作
但是他们很快遭遇再一次打击,1949年以后大陆形势风云变幻,12月6日成都战役开始。随后解放军与**胡宗南集团及川内其他**军数十万人在成都地区决战。
12 月27日,在解放军强大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成都防线土崩瓦解,蒋介石最后一支王牌主力胡宗南集团向西昌败退。
神乐院会士们在香港大屿山重建圣母神乐院
神乐院会士们遭遇轮番厄运,他们付出的诸多辛苦付之东流,只能再度逃亡,他们其中的十多人逃到香港,在香港大屿山重建圣母神乐院。
台湾南投县水里乡万福圣母院会士
1986年他们又在台湾南投县水里乡创立了万福圣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