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我们能在生命里的任何一个境遇里遇见苏东坡。
01
苏东坡是中国文人的“天花板”。
什么叫“天花板”?
就是他在与文人相关的领域里,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他写诗歌,北宋诗歌成就最高的黄庭坚和他并称“苏黄”;
他写词,一不留心就和辛弃疾成了“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他写散文,至今被称“韩(愈)如潮,柳(宗元)如泉,欧(阳修)如澜,苏(轼)如海”,在北宋文坛,他和欧阳修并称“欧苏”;
他写书法,《寒食帖》被称为“第三行书”,书法史上的“北宋四大家”:苏黄米蔡,还是以苏东坡为首;
他懂绘画,一幅《枯木怪石图》被拍出4.6亿高价。
这样的成就,往往会让人觉得“高不可攀”。
但苏东坡又很有趣,他喜欢美食。
再高远的文人,一旦沾染了烟火气,就有了人世间的温情。
在黄州的时候,他吃猪肉还发明了“东坡肉”;
到了岭南,烟瘴之地,他却喜欢上了当地的荔枝;
就算被贬到海南孤岛,他还吃上了生蚝,有时候戴着椰壳帽,嚼着摈榔。
就是这样一个苏东坡,让我们看到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另一个角度——
有时候,无用之用,却是大用。
林语堂写《苏东坡传》,他称苏东坡是“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或许只有这样的苏东坡,才能让我们,念念不忘。
02苏东坡填词很厉害。
既能婉约,又能豪放。
北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轼到了山东,出任密州知州。
在这一年,苏轼写下两首《江城子》。
同样的词牌,却写出了不同的意味。
一首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时,某天晚上,突然梦到了自己的发妻王弗。
当年,19岁的苏轼迎娶16岁的王弗。
少年夫妻两恩爱。
两人一起过了11年,王弗27岁时病逝。
苏轼将妻子葬在眉山故土。
从此,四处飘荡的苏轼就有了心底里最温柔的归处。
这一首词,读来让人柔肠寸断,声泪俱下。
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就在同一年,作为密州知州的苏轼还写下了另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一年,苏轼年仅40,但他自称“老夫”,词作狂放,但也有着一股沧桑。
这首词读起来让人顿觉眼前一阔,胸胆开张。
但谁又能想到,同样词牌名的另一首词,又是那么温婉。
情深不寿。
03苏轼的诗词能动人心,是因为他将自己的经历融在墨中。
那些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在这凡庸生活中,自然会有这一种云淡风轻。
就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写下过一首“最治愈”的词作,温柔入骨,足以抚慰世人900年。
这首词是《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在写词时,他根据文人写诗的风格,也开始添加小序。
这样的小序,就像是一个标记,让我们能清晰看到,苏轼当年的情形。
这一首词,作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
距离苏轼写《江城子》,差不多又过去了10年。
彼时的苏轼,境况并没有太好的改善。
他在前往汝州担任团练使途中,经过泗州,于是就喊上好朋友刘倩叔去登览南山。
在中途休息时,两人打开带来的食物——其实只是简单的粗茶淡饭,甚至是野菜饭蔬。
但即使如此,两人也是吃得津津有味。
苏轼还写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感慨。
很多人在经历某些事情时,喜欢感慨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其实,若不是经历过风雨侵袭,又哪里能懂得其中滋味?
此时的苏轼,宦游已久,他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但是,在他胸怀中,依旧怀抱着赤子真情。
我们常说,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如此看来,苏东坡才是真的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