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阅《艺林丛录》(第一编),见内有一篇《诗钟三则》,提到诗钟的两种形式“嵌字格”和“分咏格”;以前虽听说过“诗钟”,但只有模糊的概念,因此便想了解一下终究是怎么回事。当然只做大致了解。
“诗钟”可说是一种文字游戏,大致是作一副对联(通常为七言),嵌字联或命题联;为什么称“诗钟”,据说对联需限时作出,“以寸香系缕上﹐缀以钱﹐下承盂﹐火焚缕断﹐钱落盂响”﹐闻响即不能再做(虽佳作亦不录)。说见清徐兆丰《风月谈馀录》(原文未核)。
近代张西厢的《闲话诗钟》对“诗钟”有比较详细的解说,看看“花头”颇多,钟义、钟意、钟派、钟社、钟眼、钟题、钟典、钟句、钟对、钟律、钟声、钟评、钟格,眼花缭乱。我们不用搞得这般复杂,下面择简言之。
诗钟的特点是限时限题写出一副七言律诗中的诗联。在钟表没有普及的时候,是用细线系铜钱在一根线香上,烧到一定的时间,铜钱落在下面承接的铜盘中,大家停笔。限题主要有两种方法(体式):分咏体要求在上下联分咏出绝不相干的两件事物;嵌字体要求在上下联指定位置嵌上毫无关系的两个字(或几个字)。
嵌字体每句嵌一个字,嵌第一个字称“一唱”,嵌第二个字为“二唱”,直至“七唱”,此亦称为凤顶、燕颔、鸢肩、蜂腰、鹤膝、凫胫、雁足等格,这些属于“正格”。诗钟的“别格”有嵌一个字的(指上下两句总共嵌一字),有嵌两个字的(在上下联中有高有低,不是平列的,如分别嵌在上联之首和下联之末,称“蝉联”格);嵌三个字或更多字的都有,随字数和所嵌位置而各有格目名称,如鼎峙、碎联、碎锦等。
分咏体则是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结合起来写成一副诗联,如杜甫《曲江》诗的颔联“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两句意识有跳跃,特别用“寻常”一词的歧义(八尺曰寻,倍寻曰常),作为数字与“七十”结成对偶,可以作为分咏体例子来看。前述《诗钟三则》有一则为分咏格,以“残星”“比干”二事分咏,有作“横秋雁塞两三点,去夏龙逢六百年”者,当时以为绝唱(盖上联暗点残星,下联影射比干)。另举二例以加深理解,如“岳飞、虎”分咏:画尔不成翻类犬,字之曰举并称鹏;“凉棚、申报”分咏:阴阳舒卷长绳里,欧亚纵横乱纸中。仿佛谜语。
嵌字格较多,单独举几例。“寒、微”一唱(凤顶格):寒宵坐似沧浪里,微曙看犹混沌初;“醉、吟”二唱(燕颔格):臣醉酒能倾一石,客吟诗已载三车;“鹤、梅”七唱(雁足格):隐现云端千岁鹤,横斜竹外一枝梅。变格如魁斗格(将两字分嵌于第一字及第十四字)黄花:花门积雪千山白,大漠飞沙一月黄;蝉联格(将两字分嵌于第七字及第八字)蝉唱:花落后庭商女唱,蝉鸣西陆楚囚吟;汤网格(将三个字分嵌于两句之首末,成网开一面之局)天安云:天末楼台横北固,云中城阙望西安。嵌字格除“凤顶”至“雁足”正格外,另有魁斗、蝉联、辘轳、比翼、汤网、云泥、鼎峙、晦明、碎锦、双钩、四皓、五姐、六逸、七贤、八龙、九老等格,不再一一列举。
诗钟主要格式(分咏格、嵌字格)外,还有合咏格、笼纱格两类,以下简单举例略说之。合咏格即将题意表现于联中,以不犯题字为原则,如“花落知多少”合咏:绣坏料添红一片,锦茵应减绿三分;凄凉墙外飘难数,狼藉阶前扫几回。笼纱格是将题字暗藏于联中,隐约如见,呼之欲出,如“左易”笼纱:牙因知味承恩幸,思未能言擅赋才(易牙、左思为二古人)。
据说诗钟是于清朝中叶先从福建兴起,很快传开;向有闽派、粤派之分,闽派重空灵尚意义,粤派重典实尚对仗。诗钟固重对仗,尤重立意,无意义之诗钟,谓之“哑钟”,敲之不响,唱之无味。诗钟之所以一度流行,大概有两方面主要原因,一是文人雅士热衷“诗酒酬唱”,二是有利于训练学童/举子学习、掌握、提升对仗基本功。今天估计已经没人玩了,不知港台情况如何。
如果有兴趣进一步研究,那么关于诗钟的书已经出过不少,如《诗钟津梁》《风雅的诗钟》《霞浦古今诗钟集萃》《寒山社诗钟选》《台湾诗钟研究》等,可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