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古典文学 列表

四字成语

8.1、《孙子兵法》第8讲:九变篇第八(一)

2023-05-06 21:55:15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内容简要:

九是一个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九个数字在文言文当中有的时候是实指,有的时候是虚指。如果是提出九点问题,那这个九就是实指;而九变,变这个东西是千变万化的,这个时候九就是一个概数,九是最高了,也就是无穷无尽的意思。

所以九变并不是指九种变化,而是指在实际运用当中,不能够拘泥于书本上所写的问题,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化,这种变化是千变万化,循环无端的,所以九变告诉我们在实际运用当中不能够墨守成规,一定要因地制宜,然后才能够领悟变化之妙。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句和前面的军争篇是样的,再次点名将军是受命于君,合军聚众,要去出征会碰到很多不同的情况,这里列举了五种情况:圮地、衢地、绝地、围地和死地。

圮地:圮是地面有凹陷处,可能像岩洞,或者地坑等,在这样的地方很可能会被水淹没,或者会有石头砸下来,不适合久留,称之为圮地。

衢地:衢是交汇贯通的意思,四通八达,所以衢地是交通很灵活,各个地方都能够贯通。这个时候,如果四面都不防的话,兵力就分散了,假如做出一个所有地方都要攻击你的样,就得四处布防,兵力就会分散,就有可能会被各个击破。

所以在衢地作战,一定不能够让自己兵力过度分散,但是让兵力不分散又不被围剿,就得和相邻的诸侯做好充分的外交工作,不至于让自己腹背受敌,所以衢地要交合。

绝地:指没有什么补给,不能生活,不能做饭。我们前文说过:“无辎重则亡,无委积则亡。”委积很多时候需要就地补充,要因粮于敌,因为从国内运粮耗费太大,所以往往要就地取材,水、火就很重要。

因为三军一旦安营扎寨,没有水喝不行,不能生火做饭也不行,假如周围既没有水源,又不能够找到生火的东西,那么就称之为绝地,不能够留,要快速的走,不然就会坐吃山空。

围地:就是被包围了,但没有到必死的地步,这个时候指挥官的警觉性就要非常高,因为战场变化莫测。他如果能够发现自己被包围了,就还有时间思考;假如没有发现而被突袭的话,可能就糊里糊涂的死掉了。

所以发现自己陷入险境被包围了,要赶紧去谋划怎样绝处逢生,怎样反围剿,危机无处不在,一点点的松懈就会失去突围的好机会,所以围地则谋,要始终观察周边的情形。

死地:前有劲敌,后有追兵,进退维谷,这个时候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所以死地则力战,抱着一颗必死的决心还能够有一条生路,虽说必死又必须以奇正来相辅佐,凡是用兵,必有奇正,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第二计划,否则,就是一意孤行,风险非常大。

这五种地形都是比较不利的,衢地虽然看上去好像四通八达,其实它潜在的危险更大,因为敌人可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过来。所以主将要发现自己是否处于或者要经历这五种地形,然后从内心中去生变,而变从知来,不知就是瞎变。

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有的路看上去没有什么危险,而且很平坦,还是直线,但是往往看着比较安全的路线是不安全的。有的时候,一条路线走对了,反围剿就成功;一条路线走错了,反围剿就失败,这里面的计算都在分毫之内。

像关公败走麦城,就是他走的路线和吕蒙算到的路线一致,那他就被擒获了,如果不一致,可能就能够逃出去,东山再起,这种变化都是在分毫之间产生的。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打仗的时候有的人喜欢看到人就打,这样很容易掉进别人的圈套,前文讲过“兵以诈立,以利动。”兵不厌诈,用利益来诱惑别人行动,军队也是看到有利益才会出动,要无利不起。

这个时候就要分辨,有些军确实是可以进攻的,有些军可能是别人投放的饵食,不能攻,或者有的军队攻打的代价太大,收获太低,那就要绕道而行。

总而言之,要用全局观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用一颗好勇斗狠的心看到人就打。所以治心是关键,要用好自己那颗清净的心去观察,这叫军有所不击。

城有所不攻也是如此,有的城池防守坚固,可能要损兵折将,但是绕个道有可能就可以攻击别人虚弱的地方,把他围成一团,强大防御的城可以不去攻,当然有的时候必须得拿下这座城,那就得强攻,或攻或不攻,有所攻有所不攻,是从全局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变化。

变化体现在因地制宜,而因地要看全局而谋,符合全局的利益,而不是以当下这一点为核心,要舍小为大,舍偏为全,这是最关键的变化的思维。

君命有所不受,因为将在外,是最能够听到炮火的人。但如果君命全都不受,也不对,因为遵守指令是军人的天职,要是全都不听,就成自作主张了。

所以要在自作主张和愚忠不变之间取一个度。大的方针战略要听,小的战术或者有些敌情在君还不知道的时候乱下指令,或者情况已经变化了,但是君还是拿着没有变化的信息下指令,此时将领讲就不能够墨守成规。

我们不能够否认昏君是常有的事情,出昏招的领导还是很多的,那么这个时候将就要很清楚的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不听之后又要有后续的弥补动作,不是说不听就不听了,老天下第一,那又错了。

所以,什么时候由,什么时候不由;什么时候击,什么时候不击;城什么时候攻,什么时候不攻;君命什么时候受,什么时候不受。都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所以兵法之妙,纯乎一心,一颗清净之心洞察万物的变化,因敌而制宜,因变化而制宜者谓之神。

这么多的变化说到底就是因知而变,这种变化的决策完全取决于指挥者内心对于信息了解的准确度,以及他对于敌情、对于外部环境的判断力,才会发出该如何改变。

所以,九变讲的是因地变化的思维,不是墨守陈规,告诉你什么时候该怎么变。书是写给人看的,就像管理的书,管理者会看,被管理者也会;法律的书,律师会看,罪犯也会持,律师法官看是为了维护正义,罪犯看了是找出你的漏洞。

兵法也是如此,你会看,敌人也会看,如果墨守成规,敌人就可以根据你墨守成规的内容来制定如何破解你墨守成规的方法,如果你按照书上所说的做,就太容易让敌人知道。

所以,《孙子兵法》是活的,不是死的,它只会告诉你规律性的东西,死搬教条是没有出路的。《孙子兵法》是道的延续,他所讲的计、作战、谋功、形、势、虚实、军争、九变,包括后面的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都不是具体的战术,而是规律、规则。

作为一个将领,或者我们学习《孙子兵法》想要运用这些战略、战术的人,不要企图直接在兵法中找到一个具体的方法,而一定是掌握这种思想框架、思维方式,然后通过我们自己的思考,对应我们自己的环境,得出我们自己的制胜之道。

前面的文章当中说过,一个好的将领可以做出制胜之道,但是别人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出的,像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只知道军师的计策是好计策,但不知道军师的计策是怎么出来的。

所以,我们看兵法不是看一个一个的锦囊妙计,而是学习锦囊妙计背后的思维逻辑,然后可以根据这样的思维逻辑自己去制定锦囊妙计,就像掌握了配方,可以做无数个产品出来。

一个好的郎中懂得了阴阳虚实的变化,懂得了药性、药理,就可以开出无数个方子,但是,不懂这些的郎中,可能只会在你感冒时给你开个九九感冒灵吃一下,不好再换一个药。

《孙子兵法》不是药铺,它讲的是病理和药理,这和四书、《道德经》是一样的,告诉你药理,《论语》《孟子》有时候也直接给药,《中庸》《大学》《道德经》更多是讲药理。

我们要知道学的是什么,怎么学,然后才会用,毕竟你能从书上看到的,别人也能从书上看到,所以,一定要从看得到的书本上去悟看不到的内容。

这种看不到的内容就是用一颗清净之心,懂得把书本和实际联系起来,这才是真正读得懂书的人,所以有所不,有所不,有所不,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读死书,不要死读书。


上一篇:执法不阿
下一篇:把臂相托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