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从隋朝确立科举制度以后,元朝算是之后的王朝中,长期不奉行科举制度的大王朝。当然说到这,可能会有人说,元朝不搞科举是因为属于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但这个看法也不对:辽金也属于少数民族建立的大王朝,但是也推广科举制。甚至清朝入关以后立刻搞起科举制。甚至就连外国,也有推行科举制的情况:比如越南就是典型。
而元朝,从忽必烈正式宣布推行汉法,到元仁宗宣布恢复科举,其中间隔了几十年的时间。那么,为什么元朝的科举之路,一度断绝了数十年?
个人认为:
1、科举的虚妄
很多史料认为,元世祖忽必烈是采纳了儒生许衡的建议,认为科举这玩意充满虚妄,而且能败坏人心,不利于治国。而且,两宋十分重视科举,结果先后遭到了灭亡。因此,这让元世祖对恢复科举没什么好感。
不过,对于这种说法,我个人倒是有一个看法:那就是,元世祖认为科举虚妄,所以不搞科举只是一种表象,根本的原因在于,元朝当时的生态,不大有推广科举的土壤。
2、科举的本质
科举的本质是什么?相信多数人会说是选拔人才,是阶层跃迁的通道。但其实,个人觉得,科举制度的本身,其实是强化皇权,而非选拔人才,更无所谓阶层跃迁。要知道,在古代,能够脱产读书的,都是家里有点家产的。至于所谓的贫无立锥之地,然后还考上功名的,其实也都是古代的励志故事而已,听听就好,不要当真。
科举始于隋朝,真正发挥功能是在两宋以后。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君王的权限其实是受到压制的:夏商周三代,存在世卿世禄的士大夫阶层。士大夫阶层的世卿世禄,让君主的权限受到压制。甚至在东周时期,士大夫废掉君主以后,另立新君的现象比比皆是。于是汉朝推行察举制:通过地方官向朝廷举荐人才,然后委任其为朝廷效力。而这种模式很快演化出了东汉时代的世家和魏晋时代的门阀。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皇帝权限受到压制。门阀限制皇权,在两晋时代可谓登峰造极。
所以隋朝的隋文帝考虑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推行了科举制。不过,隋唐时代的科举,世家依旧起到引导作用。因此,隋唐的皇权还是受限制的。到了两宋,由于此前经过晚唐和五代十国的战乱,门阀世家早就灰飞烟灭,于是,科举的彻底落地,这才有了市场。而科举制度下,新的世家门阀无法形成,所以,皇权开始独大。
因此,科举的本质,其实是皇帝为了扩张皇权,而非其他。
3、元世祖的考虑
元世祖时代的元朝,不具备推广科举的条件。个人觉得原因如下:
第一,元世祖时代,蒙古贵族依旧掌握很大的话语权。科举制度无疑会分散蒙古贵族的权限,削弱蒙古贵族的势力。更何况,忽必烈是在打败阿里不哥的基础上成为的蒙古大汗,有僭主嫌疑。如果元世祖推广科举制度,可能导致蒙古贵族集体反弹,最终影响自己的皇位。所以,元世祖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第二,元世祖时代,很多行政工作,都是色目人负责的,色目人更喜欢搞商业活动。而商业活动也确实能让元世祖乃至一系列蒙古贵族看到实质性的好处。而这,也无疑动摇了元世祖对推行科举的想法。毕竟,两宋需要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来维持行政,而元朝的色目商人也能起到行政的作用。
之所以元仁宗时代,元朝恢复了科举,个人觉得,主要也是因为元仁宗时代,蒙古贵族的权限有所削弱,而元仁宗为了强化皇权,于是才推广科举制。
而明清两朝奉行科举制,原因也是为了强化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