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历史爱好者对于两宋的军事无能深感痛惜。甚至很多人认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尚且能多次挫败契丹的进攻,倒是完成了局部统一的北宋,多次北伐都没能解决辽国。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北宋没能解决辽朝问题?
其实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变量的问题。
1、强大的后唐
其实人生在世,很多问题不能以静态的眼光去看,而是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看。从晚唐——北宋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华夏大地上的各大势力,其实也在不断变化。
晚唐时期的契丹还只是一个部族。这个部族的实力非常有限。唐朝灭亡后,契丹人的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也曾参与中原的后梁、晋藩(后唐的前身)、燕国(刘守光建立的伪朝廷)之间的交战。在当时,燕国都能和契丹国打得有来有回。足见契丹国实力非常暗弱。
后唐是晋藩在灭亡后梁,吞并伪燕基础上建立的王朝。而且后唐时期,后唐王朝还灭掉了割据巴蜀的前蜀王朝,堪称五代十国中,版图最大的一个王朝。而当时的契丹,主体来说,综合国力依旧没什么起色可言,所以,契丹打不过后唐,也是非常能够理解的。
2、契丹的变化
而契丹内部,其实也在不断发展、整合力量。比如耶律阿保机死后,述律平太后借故诛杀了太多的契丹酋长,保证了契丹的凝聚力,这也算是对契丹各部实力的一个重组。耶律德光在位期间,契丹也在积极发展国力。
而后唐李嗣源在位后期,后唐内乱频繁。最终,后唐的部将石敬瑭和后唐朝廷爆发冲突,石敬瑭于是选择联络契丹,合力灭掉了后唐。后唐灭亡先后,后唐割据巴蜀的大将也趁机在巴蜀建立后蜀王朝,脱离中原统治。
石敬瑭推翻了后唐王朝,并将燕云十六州划给了契丹统治。契丹的实力有所增强。但是主体来说,后晋的综合实力虽然不能和后唐相比,但主体上,还是不输给契丹的。所以,后晋出帝石重贵登基后,就深感称臣于契丹是非常不合适的事情,于是有了后晋和契丹的战争。但由于后晋朝廷内部有问题。所以在后晋军队大放水的背景下,辽国轻松打翻了后晋,还俘虏了后晋出帝。
但是从后晋部将刘知远等人可以驱逐契丹人离开中原也可以看出,契丹的实力真的没那么强大。
五代后周时期,契丹算是最虚弱的一段时间。当时的契丹皇帝不理朝政,对于后周朝廷的北伐,契丹皇帝也表示不关心,并表示:燕云十六州本来就不是契丹的地盘,如果后周想要夺取,给他们就是了。
而这一时期,也恰好是后周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很好的时间窗口。但是,柴荣皇帝的英年早逝,失去了这个窗口。
3、北宋的机遇
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的时候,赵匡胤需要考虑解决的,不光是契丹问题,还有南唐、后蜀、南汉这些割据王朝。此外,北方除了契丹之外,还有北汉王朝。而赵匡胤在位时期,契丹的国力已经有所回升。因此,首先打击契丹,已经是不理智的选择。所以,赵匡胤选择的是先南后北:即先扫平南唐、南汉、后蜀这些割据王朝,然后再对付北方的北汉、契丹。
赵匡胤临终之前,基本上完成了北宋对南唐、南汉、后蜀的扫荡。宋太宗在位期间,则开始解决吴越国以及北汉。但是,宋太宗时代,宋辽的实力发生了逆转。
宋太宗属于僭主上台,加上宋朝之前藩镇战乱持续了两百年(从中唐时期算起),这让赵光义对武将更是不信任。因此赵光义对武将进行打压,同时更不让武将有自主权。这一系列无疑削弱了宋军战斗力。而经过数十年的消化,契丹也确实将燕云十六州融合成了契丹领土的一部分,契丹的综合实力空前强大。所以,宋朝讨伐契丹,当然占不到便宜。
换句话说,宋太宗时代的宋军战斗力没有后唐那么强大,而契丹的综合国力却要强于当时。所以,宋辽百年对峙,更是一种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