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古典文学 列表

四字成语

从桐乡大麻走出来的国学大师——郁震宏

2023-05-06 21:55:15

张明儿2016-10-14 20:38

今年早些时候,在微信圈的群里,突然有一个名字跳映在自己的视帘上,那便是桐乡大麻的郁震宏。这主要缘于他的公众号连篇累牍的文章,妙句联翩,国学深邃,把我引入了一个新天地,像似随东晋陶渊明同往,渐入桃花源的悦心舒服。这感觉非常好,好在有幸看到郁老师精湛的文学功力,在于他的文字运用与学说渊博,大而化之,既有学院派的文人书卷气,又有低层民间生活的调侃幽默,亦庄亦谐,读来酣畅淋漓,入心爽神。

事后通过网上找郁老师的文字和有关他的文化背景资料,百度结果,让人震撼!这位原署名为“郁李子”的人,是“百度百科”收录的名人:“郁震宏,1977年生于桐乡大麻镇。现为中华书局编辑。郁震宏熟于史汉之学,著有《大麻志》(合著)、《石佛志略》、《安隐击壤集》 (合著) ,出版古籍整理作品《陈傅良诗集校注》、《六研斋笔记、紫桃轩杂缀》、《小住西溪第几湾》、《暇日寻幽入洞霄》等”。他一直在默默做着国学传承的伟业,著书立说,潜研于文字之中。真不简单,他博学的程度由此可见其浩瀚,国学领域涉及极广,古文运用更是得心应手,自然融会于造句谋篇之中。看到过他的古诗与词作,他的文言篇,才华横溢,相当折服。其蕴含意韵,在当今所见的诗词领域里,独见郁老师古风真传。

事后了解到郁老师是一位年仅四十的儒冠青年书生(现在诗歌界五十五岁以前皆称为青年,这符合国际学术界对年龄的通用提法),年轻而知识富有,非常了得。他结社诗书往来,以文字为友,结识了一批国学同好,诗酒寻趣。他在中华书局对古文原著版本断句标点。自营书店,开坛讲座。深谙古韵,研梵文,对吴语文字训诂更是深得“借音”、“转韵”通感之妙。在淼淼烟海的国学领域里闯荡、驰骋、畅游、潜泳。有人说:“文学的潜规则就是苦难,艺术的潜规则就是寂寞”,而我看他,他是不惧苦难,不甘寂寞,孜孜不倦,深以国学作伴为幸的学者。

文字在他的笔下,像是一批被池塘围养的鱼苗,活得生动有形。他是可以从远古的音韵中考证到文字的由来,变化与发展。这样就有了趣味,文字不再是枯燥死板,而是像一尾鱼,游来游去,一直围着我们的生活在游,气息非常近,文字与我们日常生活有非常惊喜的亲缘关系,就像自己家族里的先祖重现,这是奇事。让我们别开生面,让我们了解到星云以外的天空。周边的人感觉他有高倍天文望远镜,能掌握到高深空阔的国粹文化天空上的星际云团,文字流变,音韵转换全在他的望眼中,了不得。

他是桐乡大麻人,这让我感觉亲近。大麻作为一个地名,说真的,因为县界分划原因,很少往来而渐觉遥远。特别是望文生义而导致对该古地名与**大麻放在一起,加浓了这个地名的神秘感。真正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了解,那还是对新市原属乌程县地,这一历史演变由来的过程了解中,才得知大麻原本就是和新市同一县境。后来,也偶尔去大麻“私访”,得知一些轶闻奇事,才知其地理位置独特,历史文化渊深沉厚。细想起来,“大麻”的名字有可能与当地传统的种植络麻有关。络麻 ,又名黄麻。是一年生草本韧皮纤维作物,其植物皮的纤维白而有光泽,吸湿性好,散水快,是制麻袋、麻布、造纸、绳索的主要原料,用途十分广泛,大麻传统上一直以来以种植络麻为大宗经济作物的地区。所以一到收割季节,成批成堆的络麻被收割扎捆之后,家家户户的络麻便放在河里,整条河流完全浸满了成捆的络麻植物,据说,络麻要用水浸烂方可剥离植物上外皮——麻,所以需要浸水一些日子。很壮观,整条河流都是络麻,以至后来将此河流称为“麻溪”,我想,这事是否经得起考证,我想凡事皆有可能,希望是这样。

后来则通过桐乡朋友李峰老师“搭桥”,邀郁老师一起来新市“啖肉倾杯”(“杨柳岸晓风”句)。初见郁老师,见其长相有型,高大,壮实,颜貌与五官轮廓也与常人有异。深谈起来,国学泱泱,谈吐儒雅,真有“二百年前的人”(郁老师妻语)的风范,“像古人一样的年轻人,像农人一样的文人”(桐乡悦子语),甚至直追晋前往古。我与友人陈先生暗语,郁老师如果着汉晋服,与书中所描述的古代鸿儒,了无两样。为人谦卑,为事认真,饮风甚朴。经过多次接触,随和与亲善感越来越在郁老师的身上彰显出来。他内藏学说渊广,文字在他身上熠熠闪光。同时也熟知了他文字中的亲密人物范厂长,纯朴的夸张与友爱的地道;深入了那条渊源流长的麻溪,那条知名度极高的湘漾河,和水势苍茫遥遥对面郁老师的家族祖地。了解了他内心最为崇拜的是德清鸿儒、一代国学大师俞樾(俞曲园),他微信号头像上,标有“曲园粉丝”字样。他最喜欢《说文解字》,喜欢古代各类医学大典及道家书籍,等等。如此才得知他身心所散发出来的那种书香情怀是有来历的,是一种续缘的族系文化传承,根基深厚又发达。

郁老文白皆通,文字应用准确精湛,运句诙谐,所成章篇自有华彩。他写了洋洋洒洒的《乡祭》六十四大篇,全是他家乡大麻的乡风俚俗之事,读来亲切如诉家常。后来在公众号上接连写,密密写,我们接连看,夜以继日地欣赏,他以一天一篇的发表频率吸引了无数读者。他取材于日常生活,下里巴人式的人物,身旁的熟人。取材于家乡附近的民风俗事,探渊常用“土话”字义的演绎与由来变化。其间俏皮风趣,妙语如珠,人物形象丰满,铺垫情节起伏有序。特别是范厂长,更是好料调味,平添雅趣。从他与范厂长之间的少年趣事“纠葛”与文化差异这两处特性重彩落笔,调侃得有滋有味,生活情味特美,从中映射两人的交谊关系更是铸铁一般硬实。郁老调侃风趣有相当水准,他甚至把自己弄到文字里调侃,有一篇《我的朋友郁震宏》写得到位,通过类似烹饪前期的剖、洗、切、捏、碎的工序,然后便炖、煮、煎、熬、煲等方法,把自己充分调侃,活生生写出了一个真实的自我,一个有个性的、有想法的自我,看了之后淋漓痛快,生龙活现,太不简单了。

郁老师日常生活坚守清苦,每天深夜写作,入睡很晚,甚至达旦。仅仅是每天一篇公众号文章的量来看,就非常不容易。他个人对文字的虔敬深为至诚,完全出于自己对文字的爱好才如此专攻敬业,这与当前文人市场化倾向形成完全不同的落差。文化是要有痴心人去做才能升华,保持它特有的原味,正好像他写的一首古诗所说的,道出了他对文字的痴情酷爱:“漫说文章可送穷,年关逃掉几英雄。还他难尽人情债,觅汝不来孔方兄”。

在网上一篇文章里我看到郁老师的一段话:“我们的文字第一是形,第二是音,然后才是意”。是啊,这虽然是他对汉字研究所悟到的体会,但在我看来,这似乎接近一种禅语。形至音,方得其意,世间事物也由来于此,我对郁老师不了解到熟知,也是经过了形、音,而最终了解到他高深的文化内涵。他对文化如此痴痴爱恋的投入了巨大的热情,这是难能可贵的生命选择。


上一篇:唐代张旭狂草书法墨迹《古诗四首》高清+释文
下一篇:1950年张治中在南海密会蒋经国,凌晨2点接到叶剑英急电:快撤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