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古典文学 列表

四字成语

庄子《盗跖》评析-1

2023-05-06 21:55:15

庄子《盗跖》评析-1

一提起中华文化,人们喜欢用孔子做代表,还把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学院冠以“孔子学院”。不知孔子作为中华文化这个代表是谁选举出来的?孔子不敢入秦是因为秦国历来重视法家而不重视儒家,在秦国儒生有被逮捕杀头的危险。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足见秦国对儒学的厌恶。毛泽东曾赋诗肯定秦始皇:“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把孔子批为有名无实的封建糟粕。墨子坚定地竖起反对儒教的大旗,与儒教分庭抗礼,使得墨家一时成为门生遍天下的显学。据《墨子·公孟》子墨子谓程子曰:“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说,此足以丧天下。又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又以命为有,贫富寿夭、治乱安危,有极矣,不可损益也。为上者行之,必不听治也;为下者行之,必不从事矣。此足以丧天下。”因现代的语理解墨子对程子说的话:儒教有四个主张足以丧失天下:其一,儒教以为天不明察,认为神明不灵,就不信世间天道有因果报应。孔子儒教“以古为高,先死者为大”,严重偏离天道与民意,只知皮毛,不懂天道的根本。天道虽然看不见,但是天道循环往复,因果报应一点不假。孔子无知胆大,对天道和民意没有敬畏之心。没有敬畏之心就敢欺骗天地人神鬼,敢于为非作歹,谋取利益。此乃掩耳盗铃,“见金不见人”之辈,儒道若行,天下岂能不乱。所以,失道这一条足以丧失天下。其二,厚葬久丧,劳民伤财,荒废生产,国贫民穷,此也足以丧天下。其三,崇尚歌舞平生,大兴奢靡之风,好逸恶劳,丧失百业之本,此足以丧失天下。其四,宣扬“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力不可违的思想。欺骗群众,君权神授,用盛大繁琐的礼乐和祭司宣扬形式上的孝道,贵族用封建礼教的等级制度垄断政治,压制平民,反对选贤任能,阶级和利益固化,各自维持身份地位,如此,权贵对天道和民意就没有敬畏之心,就敢胡作非为,不关心民间疾苦;而人民对自己的前途丧失信心,就会不求上进,彻底躺平不好好劳动。国失根本也足以丧失天下。

再说说晏子和孔子的故事。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动乱,鲁昭公出逃齐国。孔子心想,国君在齐国避难,此时去投靠,国君会重视我,一定会让我做官。孔子追到齐国,去见鲁昭公,没说几句话,就被鲁昭公的侍卫轰了出来。孔子很失落,仍不死心,又想见齐景公,想在齐国谋个官职。孔子得见齐景公,对齐景公大谈了一番周礼和仁爱及君君臣臣的道理。又以鲁昭公失权为例,建议齐景公强化王权,防止权臣篡权。当时齐景公非常高兴,准备给孔子封地,让他在齐国做官,帮助自己加强统治。对此,齐景公征求相国晏子的看法。

《晏子春秋》记载:仲尼之齐,見景公,景公說之(对孔子很满意),欲封之以尔稽(准备把尔稽分封给孔子,还想录用孔子辅佐自己集中权力),以告晏子(把这件事告诉晏子,征询晏子的看法。)。晏子對曰:「不可。彼浩裾自順〔不可以,孔子为人高傲自大,不顾礼法和他人感受,喜欢自行其是〕,不可以教下〔不可用他来教导百姓〕;好樂緩于民〔喜好盛大的礼乐耗费民财民力〕,不可使親治[不能认他来管理国家];立命而建事〔建是逮的笔误,亦為『怠』。授予任命,他会繁文缛节不知轻重缓急,必然贻误政事〕,不可守職(不可授予职守);厚葬破民貧國〔他根本不考虑人民的福祉,提倡厚葬之俗,必然让家破国贫〕,久喪道哀費日(提倡长久守丧守孝,丧仪繁琐长久耗费时日,祭司奢靡没有尽头,),不可使子民〔子民通慈民,不可以让他来教化管理人民〕;行之難者在內(修行最难得在于发自内心的善意),而傳者無其外〔而儒者只注重仪表的修饰〕,故異于服,勉于容〔所以穿戴长袍高冠标新立异奇装怪服,努力挤出一副谄媚讨好的嘴脸,做出繁琐虚假的客套礼仪〕,不可以道眾而馴百姓〔根本不适合向百姓倡导推广虚伪的毫无价值的形式主义礼仪〕。自大賢之滅,周室之卑也〔自从大贤仙逝,周王室权势和德行日渐式微],威儀加多,而民行滋薄[威仪和虚礼却越加繁多,而对百姓带来的实惠越来越少];聲樂繁充(天天歌舞平生),而世德滋衰(而国家的仁政良法善治更加衰微)。今孔丘盛聲樂以侈世〔现在孔丘想用盛大的礼乐到彰显奢华的盛世〕,飾弦歌鼓舞以聚徒〔用歌舞来聚集众人〕,繁登降之禮〔规定繁琐的上下尊卑之礼〕,趨翔之節以觀眾〔传播趋炎附势点头哈腰进退的仪轨阿附奉承溜须拍马哗众取宠〕,博學不可以儀世〔其肤浅的一知半解的皮毛博学不可以作为范本〕,勞思不可以補民〔他的忧劳和初心不会对人民有任何好处〕,兼壽不能殫其教〔就是寿命加倍也不能学完他的礼教〕,當年不能究其禮〔人到壮年还是搞不能明了这套礼仪〕,積財不能贍其樂〔积累的财富不能供养礼乐的费用〕,繁飾邪術以營世君〔用好听的言辞层层包装歪理邪说蛊惑国君〕,盛為聲樂以淫愚其民〔用盛大的声乐愚弄群众,侵淫财力耗费他们〕。其道也,不可以示世〔他的主张不可以推行于世〕;其教也,不可以導民〔他的儒教不可以教导人民〕。今欲封之,以移齊國之俗〔今天大王分封孔丘,想要齐国移风易俗〕,非所以導眾存民也?〔这不是引导人民保存国本的好方法〕。」公曰:「善。」于是厚其禮而留其封〔于是馈赠给孔子一些礼物而没有授予封地〕,敬見不問其道〔孔子来了也不向他探讨礼教〕,仲尼乃行(孔子知趣地离开了齐国)。

晏子对齐景公说:“孔丘这个人傲慢不经不切实际,推崇周礼却又自以为是,不遵守法律,喜欢搞特权,迂腐还不知变通,不可以让他来教导百姓;他喜欢徒具形式没有实际效用的盛大礼乐和繁文缛节的礼仪,追求假大空,喜欢瞎折腾。孔子看不起劳动和人民群众,从不关心生产,还嫉贤妒能,搞“尊尊亲亲”,排挤贤能,实则干扰生产;看似博学无所不晓,实则只知皮毛,没有真学问,根本不懂治理国家的真正道理在于发展生产,除暴安良,举贤尚功和任能。孔子耍嘴皮子厉害,实际行动力却很差,是干不好实际工作的;主张恢复周礼,尊崇古人的一套礼法,轻视今人反对创举,推崇厚葬,破费民财,这会使国家陷于停滞和人民处于贫困;提倡常年守孝,不顾及活人,这会耗费大量时间耽误农时,影响生产,这样的人不可以作父母官。

真正的修德养性不在于自我标榜和宣扬虚伪的友善,而在于心灵的美好和对他人带来实际的裨益,而他那一套儒家思想只注意外表的修饰,讲究如何穿衣戴帽打躬作揖三叩九拜,注重这些琐碎的细枝末节的礼仪,他讲的仁爱就是人民公社化的大锅饭和大同社会的共同富裕,听起来诱惑人,正真实行起来会饿死人的。他心中根本没有实用的强国富民的策略。怎么可以用这套方式来教化百姓呢?大搞特搞很多繁琐的上尊下卑进退的礼仪来使百姓效法,传播趋炎附势点头哈腰进退的仪轨,阿附奉承溜须拍马哗众取宠不切实际的花架子。他其肤浅的一知半解的皮毛学识不可以作为范本,他那套学说并没有实际的用处,也不考虑黎民百姓的劳苦,只是变着花样折腾人和折磨人的把戏。国人要是学他那套繁琐的花里胡哨没有实际效果的东西,花更多的钱财装点空虚的门面,大搞祭祀活动,一辈子的积蓄业不够礼乐的费用。他在鲁国不得人心,混不下去了,才变换地方来齐国蛊惑国君。正因为内心空虚就喜欢用盛大的阵仗和气势来愚弄人民。他的那一套虚伪无用的礼教和假仁假义学说听起来很诱惑人,真的实行起来却很难做到。试想一下,孔子对自己的母亲都不能好好善待,如何会善待别人的父母?自己都过不好生活,又不参加劳动,四处流浪混日子,这样的人如何治理好社会呢?孔子从来不谈农事和发展生产,不知五谷怎么生产的人,只会给你画大饼,空口白牙许诺让你天天吃肉糜,最后恐怕连土豆和粥都吃不上。假若你有财富,也不够他折腾的。他的那一套儒教的主张是万万不能够教育人民的,那一套东西根本不适合齐国。”

今天大王分封孔丘,想要齐国移风易俗,这不是引导人民保存国本的好方法。齐襄公说:好吧。于是馈赠给孔子一些礼物而没有授予封地,孔子来了也不向他探讨礼教,孔子知趣地离开了齐国。

庄子是真正看清世道和人性,逍遥于天地之间,智慧而博学的大德鸿儒。如果你看过庄的《盗跖》这篇雄文,一定会被庄的睿智和寓言式的讥诮及深邃的思想所折服,也对古人的见解深刻大为震惊。庄子摆事实讲道理,如同漫画般嘲讽的文风和排山倒海一般雄辩的气势,说得痛快淋漓,不仅使孔子哑口无言,无从辩驳,就是现代人看了也会觉得言之有理,感同身受。也会看清孔子心高气傲投机钻营,善于道德绑架,到处兜售忠孝仁义礼教,实则是为自己牟私利的嘴脸;也会认清孔子在面对责难和实际棘手问题时辩驳乏术,露出才疏学浅的本来面目;也能明了当孔子面对强势对手时,胆小怕事不敢面对而逃避和不敢担当但又迂腐不化的特性。

庄子借用盗跖的口说出了真实的人性和社会现实,彻底抛弃了大家期盼的圣人治国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转而追求创建完美的以法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依靠法律制度制约权力和制衡各方力量达到权力的平衡状态,才能保障民主制度和决策的贯彻落实,通过法治保障,实现惩恶扬善和选贤任能,达到求真务实的目的,从而战胜脱离人性违背实际的假大空谎言治国和自诩为道义化身的正人君子。所以说“圣人不死,动乱不止”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盗跖舌辩孔子,让孔子惊慌失措,还戴上了虚伪奸诈,欺世盗名的“盗丘”的帽子。形象地刻画了盗丘仓皇逃离时的狼狈样子,实在让人笑得前仰后翻,大笑不止。每当看到面对权势时,政客们卑躬屈膝不敢伸张正义的丑恶奴才嘴脸,不由得对历来人们所唾骂的盗跖产生由衷地敬佩之心。

庄子嘲讽孔子是追求权势的伪君子。看来起码秦以前的古人对孔教的危害认识得非常清楚,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四处钻营,处处碰壁,始终得不到上层人士的肯定和赏识。使得孔子穷困潦倒,处处受辱,差点饿死在追求权力的路上。

但是,看了今人在网络上对《盗跖》的翻译文章,感觉对有些话句的意思解释得不太明白,甚至乱七八糟,严重背离本意,甚至存在逻辑相悖和文理不通的问题。为了以正视听,我花费三四天的功夫,对这篇文章的文意和解释重新梳理了一遍,为了帮助加深理解,加上了我的一些评议,并对内容有所丰富和完善。我发表出来,是抛砖引玉,希望和喜欢中国文化的朋友们共同交流学习和分享自己的感悟。由于我文学属于业余爱好,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和差错,也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人们历来顶礼膜拜的孔圣人是个一事无成,好为人师的腐儒。孔子号称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弟子三千,其中所谓精通六艺的七十二贤人,大多也是滥竽充数,真正有大作为的几乎没有。排名第一贤能的颜回,也仅仅是能够满足于粗茶淡饭,安贫乐道,终其一生,无所作为的人。排名第二的仲由(子路),原本是个活蹦乱跳的武夫,自从追随了孔子,接受了他迂腐的理论,在战斗中为了不丧失体面和威严,不顾性命,要捡起被人砍掉的帽子,结果被人剁成了肉酱。至于闵损曾参和子贡等也仅仅是以孝道出名。其他弟子大多也没有什么经天纬地的建树。孔子弟子中有点同情心和正常思维的当属宰予,因为他曾反对孔子守丧三年的规矩和不仁道的厚葬之风,还被孔子批评为:“朽木不可雕也。”

孔门弟子都是些追逐权势的名利之徒,根本不是什么忠君爱国爱民的君子。孔子亲力亲为,为弟子们做示范,身传言教追逐权力,最终也没有几人能够有所成就。而鬼谷子(王诩)身隐鬼谷不出道,安心教学,只教育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弟子,几乎各个都是名震天下,成为改变历史的大人物。大家耳熟能详的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商鞅、吕不韦、白起、李牧、王翦、甘茂、乐毅、毛遂、赵奢等精英,都是他的徒子徒孙。孔子之流只是善于揣摩上意的奴才,摇尾乞怜卑躬屈膝,涂抹和删改历史事实的刀笔吏。儒家为了讨好主子,随意歪曲事实,改写历史,欺骗群众已经是历史的传统。与儒家的改写历史功绩相比,而诸子百家精英们是纵横驰骋天下,改天换地的英雄,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改变历史,两者何其不同啊!

据《淮南子·泛论训》:“夫弦歌鼓舞以为乐,盘旋揖让以修礼,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墨子曾经追随孔子学习过儒学,但他发现儒学偏重虚伪的形式主义礼仪。尊崇古人和权势,并不坚持道义;厚葬死人,还要反人性地为了礼教,折磨活人长期守墓;维护级制度,反社会进步。于是墨子离开孔子,自创了“兼爱非攻”的墨家学说。

墨家不仅坐而论道,而是身体力行、仗义行侠、勇敢机智的实干家。墨子把弟子组织起来,积极入世,践行道义维护公理。平时他们吃苦耐劳各司其职,积极参与各项劳动和发明创造活动,传扬墨家道义;需要扶危济困时,召之即来,戮力同心,勇往直前,舍己为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墨家有为道义慷慨赴死的大无畏精神。墨子曾多次率弟子助人守城,制止不义战争。“止楚攻宋”就是成功的范例。他们但做好事,功成不受赏,施恩不图报,即使牺牲个人性命也在所不惜。继承了战国时期的侠义精神和侠客风范。鲁迅称赞:“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为劳苦大众拼争的中国'脊梁’。”

庄子的《盗跖》,如此精美的文章没能选入课本范文,导致世人只知孔夫子语录,把《论语》奉为圣经,而不了解真正的孔子不堪的一生,也不清楚儒教的实质是什么货色,更不知老子庄子墨子晏子等名流都鄙视孔子的事实,只知道盲目地崇拜圣人,而不知道所谓圣人为何人,深受其害而不自知,实在是可惜。

中国文化的精髓在黄帝、伏羲、老庄、鬼谷子、韩非、邹衍、管仲、范蠡、孙武、孙膑等诸子百家这里。伏羲的八卦揭示了宇宙生命的密码;皇帝的《内经》开辟了中医辨证施治对症下药调理阴阳扶正祛邪的先河,还独辟蹊径发明了经络理论和用针灸治病的创举;邹衍的阴阳平衡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为中医和管理学及命理预测学打下了基础;老子庄子教育人们:人法道,道法天,行天理,遵民意,顺势而为的道理;鬼谷子教人纵横捭阖驰骋天下积极有为改变世界的方法;墨子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体力行,搞学术研究和发明创造,制止战争,传播“为万民除害”的侠义精神;韩非商鞅建立了完整的法治体系,走上了依法治国的道路;管仲、范蠡是经济管理的大师,用自己的理论成功使得国富民强;孙武孙膑精研兵法,为后世留下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

而孔子的儒教偏离道德和法制,提倡独裁专制特权:“普天之下,莫为王土,率土之滨,莫为王臣。”儒教宣扬的“君叫臣死,不得不死。”用君命代替法制,大搞人治,重视出身和地位,排斥贤能和异己的这一套瞎折腾的作死理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独裁统治是反人道反民主反科学反法治的歪理邪说。难怪汉朝自从立孔教为国教,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灿烂多姿的大好局面再也没有出现过。

儒教成为社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混进精神食粮里的沙子和糟粕,谁吃了他的这一套,就算贵为是天才,也会不是变傻,就会营养不良,思维枯竭。和子路一样,另一个接受孔子流毒,仁义治国的宋襄公,妄自尊大,与强楚两军对垒,还大讲仁义之道,不肯听从子鱼在楚军半渡和未曾结阵时击之的建议,两次错失绝佳时机。还说什么自己是仁义之师,如果不讲武德,胜之不武。最终宋襄公由于腿伤,第二年就死了。宋襄公即好战又讲仁义的可笑行为成为“宋襄之仁”的千古笑柄。

孔子礼教宣扬“男女授受不亲”。所以“嫂子掉进了水里救不救?”都成了淳于髡和孟子曾经辩论的问题。之说以讨论这个问题时因为淳于髡看穿了礼教徒具形式,完全脱离了事物的本质。

孔子毕生追求权力,但是孔子几乎和政治始终沾不上边,即使偶尔谋个一官半职,也由于不识时务、妄自尊大、挑拨君王和权贵的关系,或者因为不切实际的愚昧言行,导致仕途很快终结,几次在权斗争中险些丧命,只好迫于形势离开权力,继续亡命天涯。失去权力依靠的孔子只能有教无类,靠教书识字收取学费,最终沦落为替人安家谢土,撰写祭文,鼓吹礼乐,大搞祭司和庆典,借机混饭吃的巫师和神职一类的人员。

孔子死后,到了西汉,随着大一统集权的完成和政权的稳固,维护尊崇稳固地帝位及愚民统治的需要,皇权需要正统继承理论支撑。于是儒生董仲舒上书汉武帝“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说法,为皇权继承合法性编造了神话理论。汉武帝于是推行“独尊儒术,废黜百家”的政策。从此,诸子百家受到了严重打压,百家教育机构一律停办,儒教笑到最后,正式成为唯一合法的国教,并和政权紧密的捆绑在一起。儒生们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站到统治阶级一边跪舔的奴才。于是君王就把喜欢做奴才的孔门子弟拉过来,替他抬轿子吹号子。

儒生们奴仆出生,却一生替主子操碎了心,为了讨好主子想尽办法得到赏赐,哗众取宠,争宠吃醋,什么出卖祖宗亲友兄弟姐妹及良心,只要可以出卖的无不争相尽售,挖空心思想出种种花样折磨和奴役人民,是典型的皇帝不急,太监急。儒教虚伪吹捧谄媚讨好的这套把戏让帝王很是受用,于是孔子经历代帝王的不断加封和追授,地位不断提升,以至于被尊称为万世之师的孔圣人。没想到生前不得志,一辈子祭司鬼神的小人物,死后也能尊享到被人祭司的快感。

君王所争的是天下,诸侯所争的是疆土,大夫所争的是权利,士人所争的是地位,百姓所争的是衣食。生存是人的基本权力。所争虽有不同,私欲的根源都是为了生存。私欲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无底的万恶之源。人之私欲是与生俱来,天生就有的,人人都有私欲,承认私欲才能够设计出防范假公济私的制度和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从而让权力膨胀的欲望在规则之下运行,踏上正道。只有让最广大的民众有权决定国家事务,就会形成强大的合力,制约和监督权力,形成的新的制衡的权力平衡。君王诸侯大夫的选拔,如果国民没有的参与和决定权,政权就不会稳定。没有合理的政治制度,优秀人才无法脱颖而出担任国家职务,如果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任凭诸王子凭实力自行争夺太子和天子大位,政权交替就无法和平顺利完成,只能采用暴力手段夺取,造成国家动荡,成为官员的祸患和百姓的灾难。有权势的人就会恃强凌弱,心生争权夺利的念头,甚至拒绝服从命令,自立为王,导致天下分裂,动乱就永无宁日。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合理的选人用人的制约机制。同理,士人百姓之争如果得不到合力解决,必然促使人心思变,产生杀戮。有学识有才能的人,若能通过公平竞争成为国家的上卿,代替那些地位尊贵而无能和不称职的官员,国家才会强大昌盛。

《庄子·外篇·胠篋》:“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道出了两千年以来中国文化思想颓靡的症结所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所谓大盗就是篡位的野心家,窃国的“圣人”。大盗连权力国家和仁义都偷走,据为己有。靠圣人治国是靠不住的,不要说世上没有真正的圣人,即使有,一个人的能力也无法战胜众人之力。诸葛亮事无巨细集权统治的结果是蜀国早早地灭亡。所以,只有放弃把希望寄托在贤明的君主身上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设计出如何从制度上制约君王权力的制衡制度,建立一个按照民意自动运行的政治模式,用法律道德规范私欲,用民意和民众力量控制权力,才能发挥民众的作用,形成无处不在的监督制约私欲的力量,及时限制和惩治违反规则的人,这才是最需要最迫切最靠谱的事。

如此,私欲深的人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贪权误事、贪污腐败的人被追究责任、承担罪责,还要为自己错误买单,最终反而得不到好处,就不会有人敢于不走科学决策的程序而胡乱拍脑袋瞎指挥乱决策。结果,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人反而得到社会的推崇。于是人人见贤思齐,人人就会如同自愿裹住小脚的女人,不敢让私欲膨胀,从而清心寡欲安守本分不生妄念。只有让人民选举,权力就会遵循与世无争的原则,人人才会主动让贤,无争,天下才会无乱无恶。这才是美好的社会啊!

第二稿

一提起中华文化,人们喜欢用孔子做代表,还把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学院冠以“孔子学院”。不知孔子作为中华文化的这个代表是谁选举出来的?孔子不敢入秦是因为秦国历来重视法家而不重视儒家,在秦国遇到儒生是要被逮捕杀头的。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足见对儒学的厌恶。毛泽东曾赋诗:“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把孔子批为有名无实的封建糟粕。墨子坚定地竖起反对儒教的大旗,与儒教分庭抗礼,墨家一时成为门生遍天下的显学。据《墨子·公孟》子墨子谓程子曰:“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说,此足以丧天下。又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又以命为有,贫富寿夭、治乱安危,有极矣,不可损益也。为上者行之,必不听治也;为下者行之,必不从事矣。此足以丧天下。”墨子对程子说:儒教有四个主张足以丧失天下,其一,儒教以为天不明察,认为神明不灵,就不信世间天道有因果报应。孔子儒教“以古为高,先死者为大”,严重偏离天道与民意,只知皮毛,不懂天道的根本。天道虽然看不见,但是天道循环往复,因果报应一点不假。孔子无知胆大,对天道和民意没有敬畏之心。没有敬畏之心就敢欺骗天地人神鬼,敢于为非作歹,谋取利益。此乃掩耳盗铃,“见金不见人”之辈,儒道若行,天下岂能不乱。所以,失道这一条足以丧失天下。其二,厚葬久丧,劳民伤财,荒废生产,国贫民穷,此也足以丧天下。其三,崇尚歌舞平生,大兴奢靡之风,好逸恶劳,丧失百业之本,此足以丧失天下。其四,宣扬“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力不可违的思想。欺骗群众,君权神授,用盛大繁琐的礼乐和祭司宣扬形式上的孝道,贵族用封建礼教的等级制度垄断政治,压制平民,反对选贤任能,阶级和利益固化,各自维持身份地位,如此权贵对天道民意就没有敬畏之心,就敢胡作非为,不关心民间疾苦,而人民对自己的前途丧失信心,就会不求上进,不好好劳动。国是根本。这也足以丧失天下。

庄子是真正看清世道和人性,逍遥于天地之间,智慧而博学的大德鸿儒。如果你看过庄子的《盗跖》这篇雄文,一定会被庄子的睿智和寓言式的讥诮及深邃的思想所折服,也对古人的见解深刻大为震惊。也会看清孔子心高气傲投机钻营,善于道德绑架,到处兜售忠孝仁义礼教,实则是牟私利的嘴脸;也会认清孔子在面对责难和实际棘手问题时辩驳乏术,露出才疏学浅的本来面目;也能明了当孔子面对强势一方时,胆小怕事不敢面对而而逃避和不敢担当但迂腐不化的特性。

庄子摆事实讲道理,如同漫画般嘲讽的文风和排山倒海一般雄辩的气势,说得痛快淋漓,不仅使孔子哑口无言,无从辩驳,就是现代人看了也会觉得言之有理,感同身受。庄子道出了两千年以来中国文化思想颓靡的症结所在。庄子借用盗跖的口说出了真实的人性,认清了社会现实,为彻底抛弃圣人治国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转而追求依靠创建完美的以法治为基础的可靠的政治制度,用法律制度制约权力和制衡各方力量达到平衡状态,保障民主制度和决策,通过法治保障实现社会能够惩恶扬善和选贤任能,达到定求真务的目的,从而战胜脱离人性违背实际的假大空的政治主张和自诩为道义化身的正人君子。

盗跖舌辩孔子,让孔子惊慌失措,还戴上了虚伪奸诈欺世盗名的“盗丘”的帽子,庄子形象地刻画了盗丘仓皇逃离时的狼狈样子,实在让人笑得前仰后翻无法停止。每当看到面对权势时,政客们卑躬屈膝不敢伸张正义的丑恶奴才嘴脸,不由得对历来人们所唾骂的盗跖产生由衷地敬佩之心。

庄子嘲讽孔子是追求权势的伪君子。看来起码秦以前的古人对孔教的危害认识得非常清楚,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四处钻营,处处碰壁,始终得不到上层人士的肯定和赏识。使得孔子穷困潦倒,处处受辱,差点饿死在追求权力的路上。

但是,看了今人在网络上对《盗跖》的翻译文章,感觉大多对有些话句的意思解释得不太明白,甚至乱七八糟,严重背离本意,存在逻辑相悖和文理不通的问题。为了以正视听,我花费三四天的功夫,对这篇文章的文意和解释重新梳理了一遍,为了帮助加深理解,加上了我的一些评议,并对内容有所丰富和完善。我发表出来,是抛砖引玉,希望和喜欢中国文化的朋友们共同交流学习和分享自己为中国文化精华的感悟。由于我学得是理科,文学属于业余爱好,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和差错,也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人们历来所顶礼膜拜的孔圣人是个一事无成好为人师的腐儒。孔子号称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弟子三千,其中所谓精通六艺的七十二贤人,大多也是滥竽充数,真正有大的作为的几乎没有。排名第一贤能的颜回,也仅仅是能够满足于粗茶淡饭,安贫乐道,终其一生,无所作为的人。排名第二的仲由(子路),原本是个活蹦乱跳的武夫,自从追随了孔子,接受了他的迂腐的理论,在战斗中为了不丧失体面和威严而不顾性命,一定要捡起被人砍掉的帽子,结果被人剁成了肉酱。和子路一样,另一个接受孔子流毒,仁义治国的宋襄公,好自尊大,与强楚两军对垒,大讲仁义之道,两次不肯听从子鱼在楚军半渡和未曾结阵时击之的绝佳时机,错失机会,还说什么自己是仁义之师,不讲武德,胜之不武。最终宋襄公由于腿伤,第二年就死了。宋襄公即好战又讲仁义的可笑行为成为“宋襄之仁”的千古笑柄。至于闵损曾参和子贡等也仅仅是以孝道出名,被后世追封为公侯。其他弟子大多也以孝道成名,并未有什么经天纬地的建树。孔子弟子中有点正常思维的当属宰予,因为他曾反对孔子守丧三年的规矩和不仁道的厚葬之风,还被孔子批评为:“朽木不可雕也。”

孔门弟子都是追逐权势的名利之徒,根本不是什么忠君爱国爱民的君子。孔子身传言教追逐权力,亲力亲为,为弟子们做示范,最终也没有几人能够有所成就。而隐士高人鬼谷子(王诩)身隐鬼谷不出道,安心教学,只教育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弟子,几乎各个都是名震天下,成为改变历史的大人物。大家耳熟能详的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商鞅、吕不韦、白起、李牧、王翦、甘茂、乐毅、毛遂、赵奢等精英,都是他的徒子徒孙。墨子曾经追随孔子学习过儒学,但他发现儒学偏重虚伪的形式主义礼仪。尊崇古人和权势,并不坚持道义;厚葬死人,还要反人性地为了礼教,折磨活人长期守墓;维护级制度,反社会进步。于是墨子离开孔子,自创了“兼爱非攻”的墨家学说。据《淮南子·泛论训》:“夫弦歌鼓舞以为乐,盘旋揖让以修礼,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墨家并不坐而论道,而是身体力行、仗义行侠、勇敢机智的实干家,他把弟子组织起来,积极入世,践行道义维护公理。平时他们吃苦耐劳各司其职,积极参与各项劳动和发明创造活动,传扬墨家道义;需要扶危济困时,召之即来,戮力同心,勇往直前,舍己为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墨家有为道义慷慨赴死的大无畏精神。墨子曾多次率弟子助人守城,制止不义战争。“止楚攻宋”就是成功的范例。他们但做好事,功成不受赏,施恩不图报,即使牺牲个人性命也在所不惜。继承了战国时期的侠义精神和侠客风范。鲁迅称赞:“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为劳苦大众拼争的中国脊梁’。”

庄子的《盗跖》,如此精美的文章没能选入课本范文,导致世人只知孔夫子语录,把《论语》奉为圣经,而不了解真正的孔子不堪的一生,也不清楚儒教的实质是什么货色,更不知老子庄子墨子晏子等名流都鄙视孔子的事实,只知道盲目地崇拜圣人,而不知道所谓圣人为何人,深受其害而不自知,实在是可惜。

中国文化的精髓在黄帝、伏羲、老、庄、鬼谷子、韩非、邹衍、管仲、范蠡、孙武、孙膑等诸子百家这里。伏羲的八卦揭示了宇宙生命的密码;皇帝的《内经》开辟了中医辨证施治对症下药调理阴阳扶正祛邪的先河,还独辟蹊径发明了经络理论和用针灸治病的创举;邹衍的阴阳平衡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为中医和管理学及命理预测学打下了基础;老子庄子教育人们:人法道,道法天,行天理,遵民意,顺势而为的道理;鬼谷子教人纵横捭阖驰骋天下积极有为改变世界的方法;墨子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体力行,搞学术研究和发明创造,制止战争,传播“为万民除害”的侠义精神;韩非商鞅建立了完整的法治体系,走上了依法治国的道路;管仲、范蠡是经济管理的大师,用自己的理论成功使得国富民强;孙武孙膑精研兵法,为后世留下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而孔子的儒教偏离道德和法制,提倡:“普天之下,莫为王土,率土之滨,莫为王臣。”“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君权不受限制,“君叫臣死,不得不死”的君命代替法制,大搞人治,重视出身和地位,排斥贤能和异己的这一套瞎折腾的作死理论。难怪汉朝自从立孔教为国教,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灿烂多姿的大好局面再也没有出现过。

儒教的确是混进精神食粮里的沙子和糟粕,谁吃了他的这一套,就算贵为是天才,也会被影响得不是变傻就会营养不良,思维枯竭。和子路一样,另一个接受孔子流毒,仁义治国的宋襄公,好自尊大,与强楚两军对垒,大讲仁义之道,两次不肯听从子鱼在楚军半渡和未曾结阵时击之的绝佳时机,错失机会,还说什么自己是仁义之师,不讲武德,胜之不武。最终宋襄公由于腿伤,第二年就死了。宋襄公即好战又讲仁义的可笑行为成为“宋襄之仁”的千古笑柄。孔子礼教宣扬“男女授受不亲”。所以淳于髡和孟子曾经辩论“嫂子掉进了水里救不救?”都成了问题。之说以讨论这个问题时因为淳于髡看穿了礼教徒具形式,完全脱离了事物的本质。孔子之流只是善于揣摩上意的奴才,摇尾乞怜卑躬屈膝,涂抹和删改历史事实的刀笔吏。儒家为了讨好主子,随意歪曲事实,改写历史,欺骗群众已经是历史的传统。与儒家的改写历史功绩相比,而诸子百家精英们是纵横驰骋天下改天换地的英雄,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改变历史,两者何其不同啊!

孔子毕生追求权力,但是孔子几乎和政治始终沾不上边,即使偶尔谋个一官半职,也由于不识时务、妄自尊大、挑拨君王和权贵的关系,或者因为不切实际的愚昧言行,导致仕途很快终结,几次在权斗争中险些丧命,只好迫于形势离开权力,继续亡命天涯。失去权力依靠的孔子只能有教无类,靠教书识字收取学费,最终沦落为替人安家谢土,撰写祭文,鼓吹礼乐,大搞祭司和庆典,借机混饭吃的巫师和神职一类的人员。

孔子死后,到了西汉,随着大一统集权的完成和政权的稳固,维护尊崇稳固地帝位及愚民统治的需要,皇权需要正统继承理论支撑。于是儒生董仲舒上书汉武帝“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说法,为皇权继承合法性编造了神话理论。汉武帝于是推行“独尊儒术,废黜百家”的政策。从此,诸子百家受到了严重打压,百家教育机构一律停办,儒教笑到最后,正式成为唯一合法的国教,并和政权紧密的捆绑在一起。儒生们终于如愿以偿,成为站到统治阶级一边跪舔的奴才。于是君王就把喜欢做奴才的孔子子弟拉过来,替他抬轿子吹号子。

儒生们奴仆出生,却一生替主子操碎了心,为了讨好主子想尽办法得到赏赐,哗众取宠,争宠吃醋,什么出卖祖宗亲友兄弟姐妹及良心,只要可以出卖的无不争相尽售,挖空心思想出种种花样折磨和奴役人民,是典型的皇帝不急,太监急。

儒教虚伪吹捧谄媚讨好的这套把戏让帝王很是受用,于是孔子经历代帝王的不断加封和追授,地位不断提升,以至于被尊称为万世之师的孔圣人。没想到生前不得志,一辈子祭司别人的小人物,死后也能尊享到被人祭司的快感。

君王所争的是天下,诸侯所争的是疆土,大夫所争的是权利,士人所争的是地位,百姓所争的是衣食。生存是人的基本权力。所争虽有不同,私欲的根源都是为了生存。私欲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无底的万恶之源。人之私欲是与生俱来,天生就有的,人人都有私欲,承认私欲才能够设计出防范假公济私的制度和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从而让权力膨胀的欲望在规则之下运行,踏上正道。只有让最广大的大众决定国家事务,就会形成强大的合力,制约和监督权力,形成的新的平衡。

君王诸侯大夫的选拔,如果国民没有的参与和决定权,政权就不会稳定。没有合理的政治制度,优秀人才无法脱颖问出担任国家职务,如果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任凭诸王子凭实力自行争夺太子和天子大位,政权交替就无法和平顺利完成,只能采用暴力手段夺取,造成国家动荡,成为官员的祸患和百姓的灾难。有权势的人就会恃强凌弱,心生争权夺利的念头,甚至拒绝服从命令,自立为王,导致天下分裂,动乱就永无宁日。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合理的选人用人的制约机制。同理士人百姓之争如果得不到合力解决,必然促使人心思变,产生杀戮。有学识有才能的人,若能通过公平竞争成为国家的上卿,代替那些地位尊贵而无能和不称职的官员,国家才会强大昌盛。

靠圣人治国是靠不住的,不要说世上没有真正的圣人,即使有,一个人的能力也无法战胜众人之力。诸葛亮事无巨细集权统治的结果是蜀国早早地灭亡。所以,只有放弃把希望寄托在贤明的君主身上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设计出如何从制度上制约君王权力的制衡制度,建立一个按照民意自动运行的政治模式,用法律道德规范私欲,用民意和民众力量控制权力,才能实现民众的愿望,形成无处不在的制约私欲膨胀的力量,及时限制和惩治违反游戏规则的人,这才是最需要最迫切最靠谱的事。

如此,私欲深的人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贪权误事、贪污腐败的人被追究责任、承担罪责,还要为自己错误买单,最终反而得不到好处,就不会有人敢于不走科学决策的程序而胡乱拍脑袋瞎指挥乱决策。结果,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人反而得到社会的推崇。于是人人见贤思齐,人人就会如同自愿裹住小脚的女人,不敢让私欲膨胀,从而清心寡欲安守本分不生妄念。只有让人民选举,权力就会遵循与世无争的原则,人人才会主动让贤,无争,天下才会无乱无恶。这才是美好的社会啊!所以说“圣人不死,动乱不止”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上一篇:庄子“养生”之要义(修改稿)
下一篇:《说剑》留给我们的思考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