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古典文学 列表

四字成语

天下长河于振甲,疯癫的行为艺术,背后的偶像却是明朝的两位官员

在一个拧巴的时代,做一个不拧巴的人,有时候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天下长河正在热播,评分很高,以治理黄河为主体,气势恢宏的再现了康熙朝,轰轰烈烈的治理黄河水患的故事。

治理黄河一直都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事情,有一种关于为何中国能成为大一统国家的理论,那就是治理黄河的需要,超大规模的治黄工程,必须需要沿岸各个区域的协调和配合。

中国能形成大统一,肯定是多方面的原因,治理黄河这种说法,至少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解释,也足以说明,治理黄河有多难,只有超大规模的共同合作才能治理。

黄河有多难搞,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黄河走了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个别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淮河。

淮河有多重要,中古南北的分界线,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秦玲淮河,而且古代守江必守淮,淮河保不住,长江天险根本不行。

但就是如此重要的淮河,居然没有入海口,你说憋屈不憋屈,堂堂淮河就是因为被黄河多次夺了入海口,导致淮河下游极其混乱,最后一次,黄河一溜小跑又走了,自己入了海,但是把淮河给霍霍的彻底没了入海口,一条大河,从此入江或者入湖。

黄河的复杂多变,使它成了世界范围内,最难治理的一条河流,每一个朝廷,都会把治理黄河当做是头等大事。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黄河能不能安定,直接关系到国运的兴衰,这次电视剧天下长河以治理黄河为背景,演出了气势恢宏的历史沧桑感,比起来宫斗和权谋,治理黄河显然更有跨时代的意义。

恢弘的背景之下,是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也是这部电视剧很大的一个特点,没有把人物脸谱化,朝着生活化,具体化的方向去塑造。

其中,一个小人物非常有趣,他就是于振甲,一个县令,中国古代官员的兵头将尾,中国古代一直以来都是皇权不下县,基层能不能安定,就看县令当的好不好。

在古代所有的各级各层的官吏中,只有县令是治民的,其他所有官吏都是治官的,封建时代的绝大部分时候,只有县令和中央中枢的几个人在办实事,其他的官员都在一套完整的规则中, 走流程等批示。

于振甲,虽然官小,但他的目标很明确,以儒家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这个标准可不普通,因为中国发展到清代,律法已经几乎完备,但是于振甲判的几个案子,很明显,都是按照儒家准则来判案,并非是按照律法。

比如老母亲自述每天吃两把红薯叶,儿子却杀死家中唯一下蛋补贴家用的鸡,给媳妇吃,纠纷闹到了他这里,表面看似迂腐的于振甲,直接说,大不孝按大清律要杖毙,实则是激发住人性中的母子之爱,最终消弭了母子之间的误会。

这是典型的儒家风格,其中仗责的时候,最是有趣,于振甲晃晃悠悠,实在是一副没有力气的样子,饿得走不动了。

于振甲一个堂堂县令,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因为他在学一个人,一个明朝的清官,大名鼎鼎的海瑞。

明清两代,已经把所有的官员,都搞得拧巴了,全部是读者圣人训出来的,干的全都是贪赃的事儿,朱重八要过饭,知道人一天吃多少粮食就能活着。

于是明朝建立之后,制定了严苛的法律啦管理官员,其中所给的俸禄,已经是老朱认为最好的标准了,足以吃得饱饱的。

而这成了明朝官员贪腐的一个重要原因,超低的俸禄,根本不足以维持生活,你不贪,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生活

清朝照搬明朝,也是官员低俸禄的例子,已经都到了曾国藩的时代了,他也必须按照官场规矩,必须贪,不贪难成事,不贪,根本无法维持正常运转,这是曾国藩后期第二次出山悟出的道理,要想办成事,必须与大多数人同流合污。

有没有完全不贪的,有,他就是海瑞,一个时刻把洪武大帝挂在嘴边的人,时刻谨记太祖的教诲,完全按照太祖定下的规矩办事,俸禄只拿大明律里面规定呢,结果把自己女儿饿死了。

这个于振甲,很明显,偶像就是海瑞,不是一般的清廉,是完全按照律法上,一分不多拿那种清廉,结果弄得自己快饿死了。

按理说,人各有志,这样也能成就一代名臣,但是最后这个于振甲,居然去抢了官粮,一个完全遵从儒家教诲,彻底遵从律法的官员,为什么突然要去抢官粮呢?

因为于振甲心里,还有一个偶像,他也是明朝的一个官员,他叫袁了凡,著名的了凡四训就是他写的。

为什么说,于振甲的偶像是袁了凡呢,因为他在内心纠结的时候,在搞功过格,这个东西,就是袁了凡搞出来的。

袁了凡是明朝人,有一次被孔先生算命,这位老先生算得非常准,成功地预测了,袁了凡什么时候,科举能中,什么时候能升迁,这让袁了凡佩服的不人,认为这个孔先生,简直就是神人,能够预测未来。

但令袁了凡难过的是,算命的孔先生说他只能活到四十岁,而且命中无子,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活到四十岁也许没什么,但命中无子,这一点实在让他接受不了。

有一次苦闷的他,去找一个老禅师聊天,这个老禅师给他指了条明路,人的命数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做的功德足够多,就能慢慢改变你的人生。

袁了凡听了之后很激动,回去就弄个功过格这么个东西,做一件功德,就往上记一笔,做一个错事坏事,也记一笔。

起初袁了凡只能做到功过相抵,慢慢的,他就能做的功德比错误多,到最后做的功德原来越多,都能铺满功过格了。

因为不断积德善,袁了凡做的好事越来越多,命运也发生了改变,他不但有了孩子,而且也比原来孔先生算定的要大许多。

但袁了凡一直保留着,写功过格的习惯,只是随着袁了凡做的越大,他发现,自己能行的善也越大,最后他上书皇帝免除了一个遭灾地区的税负,这可是做了巨大的功德,甚至可以说是功德无量。

这个于振甲,在纠结要不要抢粮食的时候,搞的就是功过格,最后决定强,心里的支撑就是袁了凡的故事,做官,就是要为百姓做更大的功德,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这一次他于振甲,救了这么人命,这功德可不是一般的大。

于振甲仙人是个另类,他想要在那样的环境下,还想独善其身,不贪污不搞钱,非常难做到,其中的代价是非常沉重的,整个清朝的官场,会视这样的人,为眼中钉肉中刺,只能感慨一声,做清官在古代实在是太难了。


上一篇:明明身边就有小白龙,为什么孙悟空每次求雨,还要去找四海龙王?
下一篇:时势造英雄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