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百科 古典文学 列表

四字成语

欧洲人均铁罐头,中国兵缺乏防护?古代中西军队谁才是铠甲大户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披澜读史

字数:3151,阅读时间:约8分钟
编者按:在冷兵器题材的影视剧中,铠甲之类道具的质量一直都是衡量剧组服化道水平的重要要素之一。遗憾的是,由于不少国内剧组对于这类细节不甚重视,导致一些影视剧的铠甲往往带着一种奇怪的“塑料感”。反观欧美,倒是出了不少经典作品,比如近些年来大火的《权力的游戏》,以及堪称经典的《指环王》,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叫好叫座,道具组所制作的精良铠甲道具无疑功不可没。可能是因为这些影视剧太过深入人心,许多人对于中西铠甲往往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中世纪的欧洲似乎更加重视铠甲等防护装备,几乎人均铁罐头,而古代中国的士兵在装备上就较为逊色,充其量就是布衣、皮甲的水平。那么,事实真的如此么?

这可能也是这些年来影视剧和游戏产业宣传带来的刻板印象,以老版《三国演义》为例,剧中许多场景里,往往只有武将才会顶盔掼甲,士兵们的铠甲则相当简陋。

这自然与当时剧组的实际条件有关,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其实也符合史实,按照曹操在《军策令》中的自述,官渡之战时曹军只有大铠二十领, 马铠不足十具。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以世兵制为主要征兵方式。士兵的人身依附性极强,但他们的个人待遇还有装备水平却相对较低。

由于老版《三国演义》的深入人心,人们自然而然对剧中士兵的装束也有了深刻印象。相比之下,《权游》《魔戒三部曲》这类带有一定奇幻色彩的欧美影视剧,在充裕资金和先进技术加持下,视觉效果自然不同。

不过,这些先入为主的印象或许不符合事实。中世纪时期的欧洲骑士,所穿的并非亮闪闪的板甲,而是更加朴实无华的锁子甲。锁子甲不是板甲的下位替代,板甲流行之前,这种铠甲才是欧洲骑士最常用的装备。法兰克加洛林王朝时期,骑士才以一种军功阶层的身份出现,由于生产力落后,当时的欧洲军队中,只有相对富裕的骑士才能承担起一整套武器铠甲的昂贵费用。举个例子,按照《骑士与风炉》的记载,8、9世纪的法兰克骑士,上战场前需要为自己准备头盔、铠甲、战马、护手、护腿、长**、盾牌、长剑等多装备,其中**和盾的价格最低,合计2枚索利达斯金币,而战铠(不含护手、护腿、头盔)就要12枚金币。如果再加上护手、护腿、头盔这些配件,价格还要翻一番。当时金币的购买力可不低,一枚金币就能换取两千公升的小麦。对于那些连吃穿都成问题的平民而言,24枚索利达斯金币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了。反观中国古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虽然网络上很早就有“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的调侃,但实际上,在我国古代,铠甲的价格并不像欧洲那样突破天际。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军阀混战,生产力遭到破坏,各势力更倾向于武装亲信精锐骑兵,配合炮灰仆从军作战,而当政权统治相对稳定后,无论是北周还是后来的隋、唐,都不约而同的以广大自耕农为兵源补充军队。事实上,从北周到隋唐,广为人知的府兵在装备和训练的精锐度上略有下降,但从西魏宇文泰时的以六镇兵卒为主,到隋时的“夏人半为兵”,府兵的数量却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按照《玉海》的记载,西魏外府兵“免其身租庸调,郡守农隙教试阅。兵仗、衣驮、牛驴及糗粮旨蓄六家共备”。六家人共同承担一位府兵包括铠甲在内的后勤,从这一点也能看出,铠甲在当时即使不能说是什么便宜物件,至少也算是常见物。与中世纪欧洲骑士多穿戴锁子甲不同,我国自南北朝开始,札甲就代替锁子甲成为最主流的铠甲护具。到了手工业更加发达的宋代,札甲的价格就更加亲民了(当然,也仅仅只是价格上的亲民,想买还是得考虑一下官府的铁拳)。以南宋时期的物价计算,按照《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说法,“凡全装甲一副费钱三万八千二百”。北宋兵书《武经总要》的插图中一共绘制了5种制式铠甲,除了最后一领装饰华丽、防护力较弱,明显有仪仗甲性质的铠甲外,其余4领铠甲皆是典型的实战用中式札甲,主要由披膊、吊腿、身甲和兜鍪顿项等部分组成。值得注意的是,全装甲并不能直接与铠甲画等号,《翠微先生北征录》记载:“马军甲身所以独用左掩。步人则直身行立,短则露足;马军则曲膝蹲坐,长则绾绊。马军甲裙所以独用过膝三寸。步人则甲身腰圈、吊腿连成一片,名曰全装,而易为披带;马军则吊腿、拖泥遴作二段,名曰摘吊,而便于去取。”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全装甲”是专门为“直身行立”的步兵所铸铠甲。和全装甲的价格相比,同时期的马铠价格并不显得多突出,按照时任神武右军都统制的张俊的说法,“马甲一副费钱四十千一百”。宋徽宗时期,一头牛的价格为十贯左右,也就是说,不到四头牛就可以换来一副包含披膊、吊腿、身甲和兜鍪顿项在内的全装甲。而即使是马铠这种专门为保护战马的重骑兵专属装备,价格也不过比四头牛稍微多一点。当然,由于兵种分工不同,各类士兵的铠甲在负重上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宋会要·舆服》里面,将步兵所穿甲胄分为数类,其中**手甲“皮线穿举全成重五十八斤一两至五十三斤八两”,弓箭手甲“皮线穿举全成重五十五斤至四十七斤一十四两”,弩手甲“皮线穿举全成重四十五斤半至三十七斤一十两”。重量不同,所用甲片的数量不同,造价自然也不同。但总的来看,和同时期的欧洲人相比,宋代的札甲在造价上无疑是有着不小的优势。就像前面提到的,一整套欧式锁子甲(铠甲、护手、护腿、头盔)的造价为24索利达斯金币,按照欧洲当时的物价,一头成年的公牛售价仅2金币。这也意味着,如果比照牛价划算,一件欧式锁子甲的价格是中式札甲的3倍有余。当然,由于环境不同,单纯以牛价对比价值或者说价格并不具备太多的说服力。然而,即使是以同时代人的物价水平来看,中式札甲在欧式锁子甲这个同行的衬托下, 依旧是“物美价廉”。《续资治通鉴长编》曾提到宋真宗时期的一桩房产公案:宰相向敏中低价强买前宰相薛居正后人在京师的宅邸,有趣的是,即使是所谓的“贱贸”,向敏中也花了五千贯铜钱。虽然书中未曾记载此宅邸实际价值究竟几何,但即使是以这个最低报价来看,仅这座住宅就能换来一百二十五领防御力MAX的中式全装札甲。至于普通的宋朝公务员,收入水平虽然比不上宰相这种顶流文臣,却同样可观。《长编》记载:“以朝官,诸色使臣及县令、簿、尉等所费,高卑相半,折而计之,一人月费,不翅十千”。一个月的月奉抵两三套铠甲,对这些人来说都是常规操作。反观加洛林王朝时期的贵族老爷们,往往只有封地在720英亩以上的骑士,才能凑得起武装一名重装骑兵的资金。不过,这也只是板甲锻造技术尚未成熟之前的情况,与依靠工匠手艺的锁子甲不同,板甲其实是科技与狠活的结合体,水利锻机、高炉之类的新事物使工匠们锻造大型弧型金属成为可能。当板甲锻造技术成熟后,板甲的优势最终得以显现:在技术突破后,同等重量下的板甲不仅有着远超锁子甲、鳞甲、札甲的灵活性和防护力,同时,由于不需要制造铁圈、甲片这类加工繁琐的小零件,板甲的加工速度更快,工时费更加低廉。这些优势让它在15世纪前后迅速击败锁子甲成为列装军队的首选。

抛开那些专门面对贵族们制作的艺术品级板甲不谈,实战用板甲的价格甚至要比锁子甲低一到两个数量级。16世纪伦敦市政府的官方铠甲指导价下,一套包含胸甲、护腿、护臂、带护颈头盔的准**骑士甲的售价为45先令,在市场上只能换到三百到四百公升的精小麦。和八世纪相比,价格至少打了个粉碎性骨折。

不过,板甲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多久,当重型火绳**出现后,无论是锁子甲、札甲、鳞甲抑或板甲,在这种新式武器的面前,都黯然失色。这也是为何我国明、清两代军队铠甲逐渐减配的原因之一。毕竟,“时代不同了”。
参考文献:1、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2、《续资治通鉴长编》3、史继刚《论宋代的兵器生产及其质量》4、《骑士与风炉》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披澜读史,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排队**毙”那么傻,欧洲为何能称霸全球?全靠站得密打得准吗
下一篇:游戏里“弓兵怕近战”设定争议:弓箭手放下弓,肉搏真能打垮近战兵种吗

成语词典         Sitemap    Baidunews